赵 俊,王 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全国各大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清华大学的“三位一体,三创融合”、东北师范大学的“广谱式”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国内创业教育的新范式。[1]然而,高职院校却不能盲目借鉴甚至照搬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主体,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2]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对其不断升级和优化,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
与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资金和场地扶持等方面的资源还比较匮乏。[3]而高职院校由于存在基础条件薄弱、学制相对较短、师资力量偏弱、专项资金短缺等情况,其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更是普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未能较好地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院校的成功模式,最终导致水土不服或半途夭折。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没能与专业教育找到好的衔接点或仅仅作为就业教育的一个分支,最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及就业教育分离。[4]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缺乏学院的整体布局和各部门的有效协作,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少数相关职能部门的事情。
四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持续研究与不断优化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和系统性思考,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停留在开一两门创业课程、举办几次创业讲座、参加几项创新创业大赛、建立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并扶持几个成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这个水平上。
鉴于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在学习考察了清华大学、黄河科技学院、安徽职业学院等多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创业示范院校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项目成长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创业项目为切入点,遵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长的一般规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锤炼、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巧妙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衔接。具体如图1所示。
图1“四阶段阶梯型”项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通过校内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官网、宣传橱窗和宣传海报等多种方式全面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并持续展示我院师生在创新创业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显著成果和典型案例,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同时,学院通过在H℃创客咖啡及中科新源创客空间开展“创业大咖面对面”和“创业校友对你说”等品牌活动,面向全校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创业精神锤炼、创业案例分析、创业机会识别、商业模式设计、创业团队组建等主题培训和分享,积极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发掘并论证创业项目。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土壤,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特色强化。[5]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板块课程,并借助各专业的校企合作契机加强与各专业的合作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深度合作,提升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同时,通过在学院的企业仿真实训室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创业项目的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产品包装、技术创新、财务管理、创业计划书撰写、项目PPT制作和商业路演等主题培训和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创业项目实战路演等比赛,对项目进行反复的打磨以检验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和成长性。
对于经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和“挑战杯”等国内权威的创新创业大赛检验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经校内外专家评审通过后即安排进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定期邀请创业项目投资人和优秀企业家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加油站”活动,为入孵的创业项目提供工商及商标注册、市场推广、营销策划、品牌打造、天使投资等主题服务,帮助孵化项目突破各项瓶颈逐步走向成功。
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向前冲”品牌活动,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推动入孵的创业项目在运营经济绩效、品牌市场影响力和创新创业氛围营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同时,学院还专门对能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多种兼职岗位、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的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项目补贴。学院的这项举措促进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衔接。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是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6]
学院认真学习领悟国家近年来发布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文件和政策,并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论坛会议,避开了“创新创业教育是帮助学生创办企业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少数有兴趣的创业人才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等常见误区。同时,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独创的“锥形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全院各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努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在纠正观念、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条件和资源优势,实现了各相关机构和实践平台之间的密切联动和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图2 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架构
1.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全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指导、顶层设计、政策指导、部门协调、任务下达及监督管理等工作。该委员会由学院院长和创新创业中心分管院长领导,优秀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及往届优秀创业校友代表共同参与,创新创业中心、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校友会和各系部等部门领导紧密配合的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
2.创新创业中心。负责创新创业专项培训指导、创新创业大赛组织推进、创新创业品牌活动设计、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孵化、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创新创业对外交流学习、创新创业宣传推广、创新创业综合行政管理等工作。
3.创新创业教研室。负责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创新创业资源库建设(含大学生创新创业精选案例库、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源库、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课程库、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信息库等)、创新创业档案管理等工作。
4.创新创业协会。负责创新创业协会会员的招募、组织和管理并在创新创业中心的指导下推动创新创业五大品牌活动的顺利开展。
5.各系部创新创业组。负责创业氛围营造、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优秀创业项目的发掘、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实施等工作。
6.H℃创客咖啡。负责承接大学生创业项目展示、创业信息交流、创业培训、创业沙龙、创业路演等活动。
7.中科新源大学城创客空间。负责为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项目咨询、公司注册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8.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为我院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正式落地孵化提供场地支持、资源整合和融资对接等关键性配套服务支持。
高等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邀请成功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实战水平和榜样力量,并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建议和实质性帮助。[7]为此,学院高度重视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近年来先后送出各系部的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去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温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安徽职业学院等高校学习,提升校内创业讲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学院借助与安徽中科新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建创客空间的契机,请进了一批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企业咨询专家担任创业顾问和培训师。目前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基本形成了“创业大咖指导、企业精英融入、校内讲师落地”的双师教学团队。
学院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开展丰富有价值的活动,着力帮助学生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并开展创业大咖面对面、创业校友对你说、创业就业训练营、创业就业加油站和创业就业向前冲等五大品牌活动。
1.创业大咖面对面。邀请校外优秀企业家、投资人或创业精英面对面为学生指点迷津、对接资源或提供融资。
2.创业校友对你说。邀请往届优秀创业校友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创业心得和创业教训,并带领在校大学生一起参加创业大赛或创业实战。
3.创业就业训练营。邀请校外创业导师和示范院校专家为学生就业与创业指点迷津。
4.创业就业加油站。组织校内优秀创业讲师为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咨询答疑、创业就业信息交流和创业就业能力培训。
5.创业就业向前冲。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创业项目路演检验并不断提升就业与创业的水平。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要努力营造学生“乐于创新创业”“敢于创新创业”和“宽容创业失败”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8]为此,学院先后出台了学生学分奖励制度、学生创业项目复活制度、学生休学创业制度、创客空间入孵制度等。结合省内外兄弟院校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经验做法和院内的实际情况,我院借鉴黄河科技学院的创业项目孵化模式。首先,通过创客咖啡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创新创业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接着,从全校范围内征集创业项目并从各系部遴选若干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创客空间,最后,对于创客空间中的优秀项目经创业指导委员会校内外专家评审通过后正式入孵创业孵化基地,由安徽中科新源投资有限公司提供专业的公司运营、财务管理、商标注册、专利申请、资源对接及项目融资等专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