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硬笔书法的热爱,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翻阅《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创刊号,被杂志中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所吸引,从此我就开始关注《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对每期杂志中自己喜欢的作品心追手摹,渴望有一天自己写的字也能像杂志上那样漂亮。当时,练字的时间得不到保障,临帖也不专一,看到喜欢的字帖就临习,不论真、草、隶、行,也不论毛笔书家还是硬笔书家的作品,但大都浅尝辄止,进步不大。
受地域文化影响,我的家乡水泊梁山自古崇尚武文化,想找一位专业的书法老师非常难,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参加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举办的名师指导班,指导我的是潘现老师,潘老师非常认真负责,对我每次上交的作品都悉心批改、点评,及时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指导我如何改进,当时潘老师点评的那些作业我都爱不释手,至今还有保留。后来,友人送我一本《苕溪诗》和《蜀素帖》合订本,试着用钢笔临习米芾作品中跳荡精致的笔法、变化多端的结体、沉着痛快的笔势,努力捕捉字里行间天真自然的气息,断断续续临写了一年多的时间。1994年,我报名参加《中国钢笔书法》举办的十佳擂台赛,侥幸入选十佳作品,从此更是增加了我学习硬笔书法的信心和动力。后来,购买了大量的毛笔字帖用来临习,在二王书风、宋四家、元赵孟頫书法上面用功较多,魏碑、明清书法以及海派书家作品亦有涉猎。
欧阳修《醉翁亭记》
后来我慢慢告别了硬笔书法,开始在毛笔书法上下功夫。骆恒光老师在《久违了,钢笔书法》一文中写到“有不少学钢笔书法的人,后来转到学毛笔书法上去了,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好像进了一座山,往里走,发现里面还有一座山,比外面这座山更高、更优美、更深不可测,于是继续走,不停顿……但无论如何,走进第一座山的山门很重要”。的确,是《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引领我走进了第一座山门,潘现老师就是我走进第一座山门后的领路人。
2017年,看到第四届“品翰堂”全国硬笔书法大赛征稿启事,我想看看自己目前的硬笔书法水平处在哪个档次,结果只得了个优秀奖。说实话自尊心有点受打击。当拿到获奖作品集以后,里面的作品让我很吃惊,离开硬笔书法十几年,中国的硬笔书法水平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不论是作者的书写功力,还是作品的章法布局以及书写工具、材料的多样性,都让人耳目一新。于是我仔细研究获奖作品,找差距、买工具、选材料、研究色彩搭配、版式设计以及章法布局,更重要的是加大了临帖量,积极备战以后的硬笔书法赛事。终于在去年的几个大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就像歌词中写的那样“心中的小梦想一点一点在发亮,穿越年少的迷茫我会变得更坚强,心中的小梦想一天一天在成长,天赐我一双翅膀,我会看到那最美的光”,为了心中的梦想,我会继续努力!
不论走得多远,离开多久,硬笔书法仍然是我难以割舍的情怀。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符号,作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华儿女的心灵归宿。当优美的汉字从笔尖倾泻而出,那不仅是作品,更是书写者的心灵与情怀。我们跋山涉水抵达的不是远方,而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出走半生,归来已不是少年,任世事再多变迁,初心不再改变。在书法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给每一个经过的你和回不去的自己。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二则
节临《圣教序》
临《空海风信帖》
临王羲之手札二则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裏”应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