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莫斯科动物園熊猫馆开馆仪式,中国大熊猫“丁丁”和“如意”正式落户莫斯科动物园。习近平指出,此举“将成为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又一佳话”。
其实早在1957年,中国政府就将大熊猫“平平”和“碛碛”以“国礼”的形式赠送给前苏联。跨越半个多世纪后,中国大熊猫再次落户莫斯科动物园,多名公共外交领域专家指出, “熊猫外交”见证了中国外交路线走势图。
“‘熊猫国际合作交流’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均受到国际社会大量关注。”中国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陈雪飞表示。
一张憨厚的大圆脸、两只喜感的黑眼圈儿、胖乎乎的身子……凡是大熊猫所到之处,都会刮起一阵“熊猫旋风”。凭借憨态可掬的身形和与生俱来的“萌态”,中国大熊猫在全世界吸粉无数的同时,还在中国对外交往中成功扮演着“友谊大使”的角色,成为最具认知度的中国符号之一。
在著名财经媒体人秦朔看来,熊猫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符号,一是其珍稀性;二是熊猫虽是野生动物,却形态可掬,熊猫特征与中国的“和”文化不谋而合:三是熊猫在艺术延展层面,符合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
的确,黑与白,属于中国文化的气韵,既有对人间万象的包容,也有与世界接轨的豪放。 “熊猫外交”,正是在“黑白”之间传递着中国的和合之道。
正因为此,借助熊猫元素, “熊猫IP”大火,近些年国内大热的熊猫直播、熊猫基地等自不必说,国外更是把熊猫这个完美的IP做出了经典的电影系列。此外,还有很多跟熊猫名称有关的国际活动、赛事接连举办,甚至连世界自然基金会会徽上的图案都是中国大熊猫,可谓是在收获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动物保护贡献了潜移默化的力量。
说到熊猫保护,这些年来,中国做出了很大努力。据2015年公布的调查数据估计,野生大熊猫的总数为1864只,与上世纪80年代不到1200只的低点相比有所回升。这是缘于更好的统计方法,还是野生大熊猫数量真正有所增加?这一点不得而知,但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的评级从“濒危物种”下调至“易危物种”。可见,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已经取得了实效。
为了将其更好地保护下去,如今,中国政府正在四川省积极推进修建一个占地约2.71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旨在将零散的大熊猫栖息地连接起来,使孤立的大熊猫种群串通起来,从而提高大熊猫寻找配偶的能力,增加它们的基因多样性。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中国项目政策顾问谭宝德说,这个计划“具有长远眼光”。
中国正是凭借这种“长远眼光”,使大熊猫这个动物界的“活化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活了上千万年了;未来,中国将继续为保护这一特有物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