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育分割成一個个小范围,各学科之间都界限分明,互不联系,这样的封闭式教学,是否还符合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在课程整合理念的引领下,语文课堂从多元维度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成长活动,一步步推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语文学科 主题课程 课程统整 多元化教学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巧妙利用其他学科的独特魅力, 更多地关注学生整体生命成长,整合学科优势,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乐、视频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语文与美术相整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联想力和观察力等,又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则可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和想象能力。汉字中的象形字就是一幅幅图画,已经同美术相近,更何况自古以来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高度的联结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一段文字配图,即根据文字意义描绘一幅景象。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形象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在探春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一段古诗《春晓》《咏柳》配图,一首优美的古诗往往就是一幅深刻意蕴的画。我们喜欢“诗情画意”一词,说明好的诗文要有画意,而好的画作有何尝不饱蕴诗意呢。古人对诗、书、画的认识就是一个整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古诗《春晓》在了解了整首诗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我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诗文拉向了插图,我充满感情地启发学生:“整首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看插图,你觉得画家画得如何呢”画面上红花绿柳,溪流潺潺,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枝头。待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到其中的美之后,我又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诗句,图文对照之后发表意见。学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即培养了对画面的观察力又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这水墨画是否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好材料呢?在语文素材为学生创作提供一种绝佳的素材,而这种素材来自于学生的脑海,来自于学生的感悟,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理解亦能得心应手。
例如,看图说说春天、看图写春天,仔细观察图画上的春天细节,然后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形象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还达到了使学生能说会画的目的。
语文课与实践课的融合是孩子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在探春课统中,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强化生活技能,锤炼完美人格,为学生量身定制“行走”套餐。
我设定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寻春之春之韵——结合《有趣的作业》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亲自感受春天,和伙伴一起感受一粒种子的变化,陪伴一粒种子的成长,创造属于自己的春天,完成一份寻找春天的作业。第二板块:戏春之春之旅——师生一起探访春天,“亲近自然行”的体验活动让语文课与社会实践有机整合,玩春日游戏、赏春日美景。第三板块:享春之春之韵——在老师的引领下做出春天有关的小制作。能用普通话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感受。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他介绍的内容,与别人交谈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会做、会说、会听。
我为孩子制定一本《我和春天幸福约会》,集孩子们在探春课程中的所学所获所得,让春天融化在孩子的生活里、生命里,成为属于他们自己的春天故事,欢享春天,我就是春天!
再如,语文与课后实践融合中,语文还与《道德与法治课》整合,在上语文口语交际课《商量》时,我在课堂中引用反面案例,如小到学生排队、插队问题,大到“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直观的实际口语交际中,结合生活实例,总结出和别人商量一件事情时,应该要注意的事项,掌握学会商量的方法;初步学会准确,有条理地跟别人商量;学会把自己的想法向别人能够清楚的表达,做到找人商量态度真诚以理服人,共同商量耐心倾听,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是非观念,做到时时处处守规则。本课训练点为指导说话,能跟父母商量解决实际问题,回家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件事情。比如,在爸爸看足球赛时,自己想要看自己喜爱的动画片;也可以是想让妈妈给自己买一本书或喜欢的玩具等。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体会商量的重要性,懂得只要学会了有事多商量,问题迎刃而解,同时落实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罢了。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不要说唱,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的声、韵、调串联在一起,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不要说唱,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把音乐融入到语文课堂中,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准备一首跟课文内容相符的曲子,以音乐导入,创设一个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以心感之。教师还可以在音乐中朗诵课文,为学生呈现声情并茂的画面,音乐的节奏、旋律会将朗诵者与聆听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探春教学中,以音乐导入,创设一个优美的意境,把音乐课孩子熟悉的歌曲《春晓》《春天在哪里》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比如,在学习《春天在哪里》一文时,我就可以应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春天的场景或者与春天有关的动画片、名家绘画作品等,培养小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其环保意识这样的结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课文《我想》时,配上表现春天的音乐声中朗诵,为学生呈现声情并茂的画面,同时音乐的节奏、旋律会将朗诵者与聆听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最后,音乐还应用于口语表达教学中,学生可以先听乐曲,听到山涧溪水潺潺,听到林间鸟虫鸣明,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极易展开想象,把乐句转化为语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以心感之,以心悟之。
课程统整将是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综合化的大背景下,倡导探索语文和各学科课程融合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教无定法。对于教材的处理,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丰富的知识,我们应有足够的重视。加强语文学科跨学科的学习,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整合,让学生增加知识,加深感悟,拓展能力,这应是每位语文教师所共同的追求。小学语文课程整统,从单一走向多元,走向整体,集中体现融合精神——是课堂、课程、课业、管理、文化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肖维琴.课程统整:搭载快乐童年[J].新课程,2014,(5)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