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事死如生”的观念,使得人们不仅注重亡者灵魂的永生,而且更关心亡者冥世的生存状况,亡灵在冥世生存需要配备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陪葬品,被赋予丰富的宗教和礼仪意义。
雕像是比较常见的随葬品,雕塑大小不等,一般取决于死者生前的经济能力。一旦逝者的灵魂到达“雅卢之地”,他们便需要劳作。埃及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便在坟墓里放置一些小人的形象,有时将其锁在木制的盒子里。作为木乃伊的替代品,这些雕像首次出现于中王朝时期的坟墓中,用于代替逝者在来世的工作。他们名为“巫沙布提俑”,该词源于埃及语“usheb”一词,意为“回答”。每当分配一天的新工作时,他们轮流回答:“我来”。出于这个原因,他们以木乃伊造型出现,拿着农具,肩上背着一袋麦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为逝者准备的小雕像数量不断增加,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一个奴仆为其劳作,且每十个仆人都有一个监工(通常穿着日常生活中的衣服),因此雕塑的数量达到了401个。小雕像的数量与逝者的身份相关,有些法老坟墓的小雕像达到了 1000 个!在它们身体上通常会刻有铭文,标明逝者的姓名和头衔,或者引用《亡灵书》第六章,敦促塑像应对来生的工作。
另外两类物品——“死者的妾”及“布塔 ·赛克·奥西里斯神像”有着独一无二的丧葬用途。中王朝时期的随葬物品中有一系列用珠宝装饰的裸体雕像:人们相信这些雕像能够使逝者在来世奇迹般地振作起来,因此它们通常被称为“死者的妾”。他们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如木头、石料或者釉陶。新王朝时期,许多都是用赤陶土雕刻而成,通常被描绘成躺在床上的姿势,清楚地暗示着它们的用途。然而,有时在女性的坟墓中也能看到此类雕像,床边还有小孩陪伴,似乎是暗示着来世的生育能力。在某些情况下,对比最古老的雕像,她们只能算是玩偶:然而,她们所展示的性暗示又否定了这一种猜想。
另一方面,在第二十代王朝,布塔 ·赛克·奥西里斯神像出现了,直至托勒密时期。它经常被绘制成木乃伊形状,神似奥西里斯的肖像,因此逝者通常被看作是神灵的化身:布塔是创造者之神,赛克是墓地的保护神,奥西里斯是死神。这些雕像通常由绘有涂料的木材制成,包含对布塔 ·赛克·奥西里斯的援引,逝者的姓名及头衔刻在柱子正面或背面。在这些雕像的底座,通常有一个内阁用于存放纸莎草纸、《亡灵书》的摘录、象征着重生的麦粒或是逝者那经过防腐处理的生殖器。
赫纳特是古埃及文化中非常古老的女战神,又称奈斯。古埃及人认为,在传说时代,世界上只有无尽的原始混沌之水,她就是在水中诞生的世上第一个女神奈斯。雕像立在一座小型台柱上,上刻铭文:赫纳特。她穿着典型的波斯服装,配以短袖衬衫,长裙系在胸前,事实上,在第二十七王朝被波斯统治期间,政府政要都要穿波斯服装。
還有两类物品并不是随逝者埋葬的必需品,但仍然与丧葬习俗密切相关:即陪葬石碑和石锥。陪葬石碑是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王国时期一直沿用到后世,它们通常由石头建成,嵌在墓室的墙上。不同的时期,石碑呈不同的形状和图像,但它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确保在丧葬品遗失或在没有亲人看护坟墓的情况下,逝者还有必要的丧葬品和祝福。这项功能通过雕刻于其上的铭文(即亲戚们所谓的“献祭仪式”)得以实现,有时还伴随着对不同神灵的祷告。石碑上刻画了逝者及其妻子坐在桌前享用丧葬餐的情景。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还有盛着红酒和啤酒的酒壶。石碑呈不同的形状:简单的长方形(最古老的形式),方便逝者进出坟墓的“假门”形或是圆顶形。后王朝时期,墓碑大多是用涂了灰泥的木材制成,人们将其放置于木棺中;与早期的装饰图案相比,它们显示出更丰富的装饰图案。
对死后生命的信仰使古埃及人对坟墓的建造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使其尽可能耐用。为法老打造坟墓时,人们努力将这座埋葬遗体和珍贵随葬品的建筑物隐藏起来。即便用巨大石块建成的秘密通道、陷阱门和紧闭的大门,也无法保护金字塔和坟墓免受盗墓者的侵扰。对于私人的坟墓,他们也同样小心——木棺和坟墓里的物品都被放置在水井里,有时井很深,入口也很隐蔽。
为了在死后得以轮回转世,逝者需要生前所需的一切物品。埃及人会在墓室的墙上描绘各式各样的供品,图画旁还雕刻有献祭仪式及名字,使得涂绘的物品能够变成现实。展览中展示了随葬的供桌,古埃及人会将真实的物品形象刻画在供桌上,供死者来生尽情享用。这些精彩的日常生活场景,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环境以及过往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