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2019-09-18 05:41徐翠蓉张广海卢飞
关键词:耦合协调文化旅游评价体系

徐翠蓉 张广海 卢飞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沿线省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运用熵值法构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状况,运用相对发展度模型测度沿线省份两产业的相对发展状态,可以看出: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关系明显,但耦合协调性不高,两产业相对发展状态不平衡是影响二者进一步融合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旅游;旅游业;文化产业;评价体系;耦合协调

中图分类号:G124;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9)04-0085-08

2013年,中国首倡“一带一路”,该倡议是中国为“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该倡议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也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之间文化的互动和共融。截至2016年,丝绸之路汇集了80%的世界文化遗产[1]2,涉及60多个国家的44亿人口。“丝绸之路旅游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一带一路” 的建设提升了旅游的通达性,沿线各国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合作,简化签证手续,极大地促进了出入境旅游。我国境内“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有18个,这些省份丝路文化源远流长,凭借“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将沿线丝路文化做成品牌,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文化,这无论是对西部省份通过“丝路之旅”实现旅游扶贫,还是对东部省份通过“一带一路”的带动实现旅游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研究综述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的相互关系研究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活动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方面。如Jonathan Wager认为旅游开发应同时保护文化遗产,分区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有利于实现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2]Taylor J研究认为旅游发展与民族工艺文化能够实现互动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积极的相互作用。[3]Reinhard Bachleitner等研究了社区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旅游越发达,对社区文化的影响越大,旅游发展与其对社区文化的影响成正比。[4]Zoltn Bujdosóa等分析了文化、遗产、地理、旅游和体验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明确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体验经济互动发展的最新形式和发展趋势。[5]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近几十年来,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文化动机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拉动力 。[6]Florentina Daniela Matei研究了乡村旅游中文化建筑与文化遗产对旅游发展的影响,认为乡村文化产业可以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7]

张朝枝从身份认同的视角探讨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他认为旅游者个体或者民族与国家集体寻找文化身份认同是旅游与文化关系的起源,而文化变成旅游者的身份符号则是旅游与文化关系的进一步强化。[8]马勇等从区域和场域角度探讨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认为旅游的流动性是文化互动变迁的重要渠道。[9]随着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两产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对两产业发展关系的定量研究也逐渐增多。

在两产业发展关系量化研究方面,耦合协调度是常用的方法。如周叶以江西为例,用耦合度评测模型对江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10]侯兵等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情况进行了分析测度和评价。[11]翁钢民等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价,认为我国31个省份文化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度不高。[12]

“一带一路”汇集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我国的黄金旅游线。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如林炜铃等从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互通等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应在旅游政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投资等领域加强旅游合作。[13]张睿等认为丝路文化软实力建设已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新一轮的旅游业国际化合作发展将成为丝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保障。[1]1-2李康化提出了发展“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产业的具体路径,包括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品体系、构建圈层文化贸易等。[14]花建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把握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构建新的空间布局,要针对东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构建文化产业服务平台体系。[15]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沿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都是重大的机遇,二者的互促共进、耦合协调发展对两大产业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虽然对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研究的相关成果较多,但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研究尚显不足。基于此,本文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中促进相关产业互动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共融的有关要求,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以期能为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一带一路”沿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圈定重点省份18个,其具体为: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內蒙古等西北6省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份;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份;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沿海5省份;内陆地区则是重庆。这些省份既有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也有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沿海省份。

沿线省份旅游业发展水平各异,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从资源分布来看,丝路沿线18个省份,横跨我国东北、西北、东部沿海等地区,各省份自然风光各异,既有广袤的大漠、辽阔的草原,也有茫茫的林海、旖旎的海滨。从文化资源来看,沿线文化遗产众多、文物藏品丰富、遗迹遗址遍布、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8省份中,陆上丝绸之路途径的西部沿线省份宁夏、青海、西藏、甘肃、新疆等自然资源和丝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旅游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旅游接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经济总量较小。广东、浙江、上海、福建、陕西等经济发达、旅游业发展基础好,旅游业总收入高,旅游接待能力较强。

从文化产业发展来看,丝绸之路的陆路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是著名的古都,秦始皇兵马俑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强盛国力。除此之外,丝绸之路上,还可以看到中国影响深远的汉文化。汉代开拓了汉王朝到古罗马的文化交流先河,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到境外的缅甸和印度,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影响深远。此外,还有辉煌的隋唐文化、鼎盛的宋朝文化。考察“一带一路”的旅游路线,通过历史遗迹和名胜景点,可以重新认识中国古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高超的手工技艺和繁荣的诗歌文化。“一带一路”沿线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其艺术集绘画、书法、乐舞为一体,有极高的研究及考察价值。

陆上丝绸之路沿线途经的省份如陕西、甘肃、云南、重庆等文化遗产丰富,新疆、青海、宁夏等文化形态多样,是我国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富集的地区。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上海、福建、浙江、广东等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文化经营市场活跃、文创产业发达。[16]总体来看,18省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形态多样,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研究方法

(一)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各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各异,为了全面客观反映“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应构建指标体系对“一带一路”沿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评价。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同属于第三产业,产业收入是产业发展总体水平的反映,市场需求反映了产业的市场规模和未来发展潜力,产业中各重要部门的发展状况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资本投入水平是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参照前人的研究,本文从产业收入、市场需求、要素供给、资本投入、人力资源5个方面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指标体系,用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接待人次等23个指标来测度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见表1);用艺术表演团体收入、文化馆数量等29个指标来测度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见表2)。

四、“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评价

(一)沿线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以2015年旅游业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收入、市场需求、要素供给、资本投入、人力资源5个方面综合计算,得到“一带一路”沿线18省份旅游业综合发展指数(见表4)。从计算结果来看,18省份中旅游业发展指数最高的是广东,最低的是宁夏。依据旅游业综合发展指数把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8省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为4类。其中,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宁夏、吉林、黑龙江、海南旅游业综合发展得分较低。内蒙古、广西、陕西、重庆旅游业综合发展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辽宁、福建、云南旅游业综合发展得分较高。上海、浙江、广东旅游业综合发展得分最高。进一步分析发现,旅游业综合发展得分较低的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两种资源组合状况较好。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落后,地区经济基础较差,资本投入水平不足,本地旅游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外部市场需求因为可进入性较差导致游客实际到访量有限,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尤其是高层次旅游人才的缺乏阻碍了这些省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旅游景观和地区经济基础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但黑龙江和吉林相对于辽宁省,区位条件上处于不利地位,酒店、旅行社、A级景区等旅游产业要素发展水平不高,资本投入不足导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海南作为东部沿海省份,旅游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但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模较小,旅游综合发展指数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低。近年来,内蒙古、广西、陕西、重庆的旅游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旅游营销卓有成效,旅游接待量大幅攀升,产业收入稳步提高,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发展。辽宁、福建旅游综合发展指数较高,得益于沿海省份的对外开放和良好的资源条件、较为完善的产业要素配套。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旅游业发展走在了很多西部省份的前列。上海、浙江、广东都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其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对外联系广泛,旅游市场十分广阔。这些地区产业要素发育良好,资本投入水平高,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从空间格局来看,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为东南高、西北和东北低,中间省份为过渡地区,旅游业高水平发展省份在空间上较为集中,并且发展水平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二)沿线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以2015年文化产业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收入、市场需求、要素供给、资本投入、人力资源5个方面综合计算可得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8省份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见表4)。从计算结果来看,18省份中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最高的是浙江,最低的是海南。依据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把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分为4类。分析可知,“一带一路”沿线各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差异较大,西藏、青海、宁夏、海南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低值区域。吉林、黑龙江、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内蒙古、甘肃、新疆、广西、云南、辽宁、福建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较高区域。陕西、上海、广东、浙江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最高的省份。这与张美英对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中的结论较为一致。[18]分析发现,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最低的4个省份中,西藏、青海为我国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文化产业要素发育不完善、资本投入不足、本地文化消费水平不高是这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宁夏产业收入、市场需求、资本投入等指标得分较低,海南在产业要素、人力资源等方面得分较低,这说明这些因素是导致两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吉林、黑龙江文物开发和文化经营市场效益较差,这是导致两省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而重庆文化产业要素发育较好,文化经营市场较为活跃、文化产业收入水平也较高,但资本投入不足是近年来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甘肃、新疆、广西、云南、辽宁等省文化资源丰富,文物业经营状况得到较大提升,加上旅游开发对文化产业化的推动,使这些区域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较高。陕西、上海、广东、浙江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最高的地区。其中,上海、广东、浙江均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其文化消费水平高,市场需求旺盛,文化产业的资本投入充分,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这些为3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文化产业发展最好的4个省份中,陕西是唯一的西部省份。陜西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产业要素发育较好,市场需求旺盛。陕西的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深度挖掘,产业化发展水平高,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助推作用显著。综合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我国东南部沿海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最高,西北、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五、“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及相对发展状态分析

(一)“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用耦合度计算公式计算可得,“一带一路”沿线各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介于0.44~0.50之间(见表5),整体耦合度差别不大,其中,海南、宁夏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在18省份中得分最低,分别为0.4473和0.4478,其余省份介于0.47~0.5之间。这说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但耦合度在0.5以下,说明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来看(见表5),宁夏、青海、西藏3个西部省份和海南的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严重失调。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中度失调。内蒙古、重庆、广西、辽宁、云南、福建、陕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轻度失调。上海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勉强协调。广东、浙江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初步协调。进一步分析发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性较低的省份多集中在我国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交通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文化设施落后,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同时,旅游开发受投资限制较大,可进入性较差,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海南由于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都较低,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程度也较低。这些地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都不高,相互推动、互促共进的发展态势尚未形成。在轻度失调的省份中,广西、云南、内蒙古、陕西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对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给予多种政策的支持,因此,这些省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较其他西部省份要好。轻度失调的福建、辽宁、重庆对外开放度高,城市經济发达,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这些省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产业基础好,旅游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互相借力的局面正在形成。“一带一路”沿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达到勉强协调和初步协调的是上海、广东和浙江,它们都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同属于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其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高,产业基础好,因此产业间的协调度也较高。

总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不高,省份之间差别较大。比较而言,陆上丝绸之路途经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海上丝绸之路途径省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都较为发达,两产业耦合协调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各省份中相对较高。

(二)“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对发展状态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文化产业相对于旅游业发展的状态可以分为文化产业超前于旅游业、文化产业同步于旅游业、文化产业滞后于旅游业三种状态。由表5可知,海南、重庆、云南、广东4省份文化产业滞后于旅游业发展。吉林、广西、辽宁、福建、上海、浙江6省份文化产业同步于旅游业发展。宁夏、青海、西藏、甘肃、黑龙江、新疆、内蒙古、陕西8省份文化产业领先于旅游业发展。分析发现,文化产业领先于旅游业发展的8省份多处于我国西部、西北部和东北部,这些省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丝路文化源远流长,但这些省份由于区位的原因,客观上限制了旅游者的流入,制约了这些省份旅游业的发展。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这些省份多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基础薄弱,本地旅游消费得不到有效激发,旅游基础设施不足,旅游开发资金制约明显,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海南、重庆、云南、广东4省份,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便捷的交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云南省虽属于我国西部省份,但其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相互融合,旅游业起步早,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交通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所以其旅游业发展水平显著好于文化产业。吉林、广西、辽宁、福建、上海、浙江6省份文化产业同步于旅游业发展,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计,也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带一路”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连接起来,也为沿线各省份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9]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熵值法构建了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沿线各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我国“一带一路”沿线旅游业高水平发展省份在空间上较为集中,并且发展水平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省份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西部省份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宁夏,东北省份吉林、黑龙江,以及沿海省份海南旅游业综合发展得分较低。上海、浙江、广东3个沿海省份旅游业综合发展得分最高。沿线各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差异较大,东南部沿海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最高,西北、东北地区各省文化产业水平较低。西藏、青海、宁夏、海南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低值区域;陕西、上海、广东、浙江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最高的省份。

(2)沿线各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从两产业的耦合发展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关系明显,两产业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但沿线各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不高,省份之间差别较大。陆上丝绸之路途经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较低;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省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都较为发达,两产业耦合协调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各省份中相对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二者耦合协调度低的重要原因。

(二)启示

(1)“一带一路”沿线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发展,有利于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各省份应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要素,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对相关企业发展给予政策引导和扶植;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投资[20],尤其要改变西北、东北一些省份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局面;还应加强对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消费的引导,积极拓展外部市场,深度挖掘本地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业收入水平,提升两大产业发展质量。

(2)沿线各省份应根据本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发挥政府在促进产业新业态发展中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功能,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应根据本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和文化资源的优势,积极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文化消费热点,充分发挥旅游消费在文化产品消费中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深度调研,创新旅游发展观,主动将文化资源的开发融入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要立足长远,统筹布局,将文化和旅游置于同一框架下发展,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旅游经济实力,以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从制度层面推进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

(3)沿线各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各异,应因地制宜地推进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而言,“一带一路”沿线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宁夏、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内蒙古、陕西等西北部省份,应以文化产业为主导,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旅游发展为突破口,以旅游需求为动力,加强对丝路文化资源、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通过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演艺展示等形式,延长文化产业价值链。海南、浙江、广州、上海等旅游业发达的沿海省份,应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旅游文化需求为导向,积极寻找旅游业与现代文化、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点,以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文化旅游综合体、创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形式,不断整合文化与旅游资源,以旅游业为主动力,延伸文化旅游价值链。

参考文献:

[1]张睿,金磊,丁培毅.“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丝路文化软实力建设——国际旅游发展新动力[J].旅游学刊,2017(6).

[2]Jonathan Wager. Developing a Strategy for the Angkor World Heritage Site[J].Tourism Management, 1995,16(7):515.

[3]Taylor J. Authenticity and Sincerity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28(1):7-26.

[4]Reinhard Bachleitner, Andreas H Zins. Cultural Tourism in Rural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4(3):199-209.

[5]Zoltn Bujdosa, Lrnt Dvidb, Anett T Ezsérc, et al. Basis of Heritagization and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dia[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88):307-315.

[6]UNWTO. Tourism and Culture Synergies[EB/OL].(2018-03-14)[2019-06-25].http://publications.unwto.org/publication/tourism-and-culture-synergies.

[7]Florentina Daniela Matei. Cultural Tourism Potential, as Part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ast of Romania[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5(23):453-460.

[8]張朝枝.文化与旅游何以融合:基于身份认同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8(12):162-166.

[9]马勇,童昀.从区域到场域: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再认识[J].旅游学刊,2019,34(4):7-9.

[10]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1-45.

[11]侯兵,周晓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5(11):211-217.

[12]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1):178-185.

[13]林炜铃,邹永广.“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合作空间格局与合作机制[J].南亚研究季刊,2016(2):76-85.

[14]李康化.“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16(5):38-45.

[15]花建.“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新布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04-110.

[16]薛飏.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产业驱动效应研究[J].人文地理,2016(5):148-154.

[17]毕国华,杨庆媛,刘苏.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17(1):50-58.

[18]張美英.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态势及其合理度评价[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5):91-100.

[19]姚战琪,张玉静.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战略目标及重点领域探讨[J].学习与探索,2016(7):123-126.

[20]徐翠蓉,张广海,汪立新.一般消费函数理论可否解释中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对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7(10):126-132.

责任编辑:赵 玲

Abstract:"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ngs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provinces along Chinas border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entropy weight and the method of entropy valu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is constructed,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provinces along the line i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provinces along the line, and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degree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ndustries in provinces along the lin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provinces along the line is quite differen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is obvious, bu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is not high.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ndustries is not balanced,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further integration of the two.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cultural tourism;tourism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evaluation system;  coupling coordination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文化旅游评价体系
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凤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