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雯 梁昭华
摘 要: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与马的密不可分,以拥有骏马为荣。他们对马的喜爱,体现在对马具的讲究上,在马鞍、马镫、鞍韂、鞍花等马具用品上极为考究。其中鞍花是用于固定及装饰的配件,形式多样、做工精美、用料考究,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本文首先梳理鞍花的用途和材质,随后从纹样造型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艺术特征,最后总结鞍花的美学价值,探讨其中蕴含的草原文化,以期使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展现更加璀璨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鞍花;艺术特征
1 概述
鞍花以圆形为多,直径大概有八九厘米,形状不大,极为精美,是马具中最为醒目和重要的物件。鞍花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在鞍韂(垫子)和鞍翅上作为装饰,另一个是固定鞍垫,也被称为鞍扣、马鞍泡、鞍泡。鞍花的造型在圆形基础上可演变出多种形状,如方形、菱形、六邊形、花瓣形等。鞍花用料考究、工艺精湛、纹样结构严谨、题材丰富,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蒙古族文化特征。
2 鞍花的艺术特征
2.1 材质特征
鞍花作为一种以装饰和固定为主要目的的马具部件,金、银、铜这三种金属材质的鞍花最为常见,也最具有代表性。金属材质主要使用錾刻和铸模工艺制作浮雕式花纹。錾刻工艺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将其打制成薄片,使用敲凹或敲凸的手法,使纹样呈现凹凸形状,錾刻工艺多用于金银材质,在极薄的材质上利用錾刻的凹凸感体现纹样,以最少的材料将贵金属的特性发挥到极致。铜制鞍花一般使用铸模工艺,花纹简单,也有许多为素面。
景泰蓝则使用掐丝工艺,制成平面花纹作为装饰。景泰蓝主要是明清时期兴盛的工艺手法,也被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是用铜丝盘成各种形状焊在铜胎上,再填上各种颜色的釉料烧制而成。颜色丰富,主要颜色有蓝、白、红、黄色。
数千年来,游牧民族在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贫富等级划分与阶级地位意识极为清晰,在日常使用的鞍花上也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鞍花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上。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主要使用金、银等珍贵材料作为鞍花的主要制作材质,并在上面雕刻纹样,其装饰纹样的丰富多彩与制作工艺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2.2 鞍花的结构特征
鞍花外形大致有标准外形和异形外形两种,标准形状有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六边形、八边形,异形有花形、如意形、盘长形、哈木尔形、蝙蝠形等。内部纹样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合理、严谨,井然有序并恰到好处地留有空白。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鞍花经常使用单独纹样和复合纹样作为装饰。
单独纹样常用一枝花卉作为装饰,把一枝花恰到好处地安排在一个外形内,这一外形有明确的轮廓,比如圆形、花瓣形、云纹形等。这种纹样因其本身已经具备纹样的形式美,不需要其他装饰纹样来修饰,所以常单独出现,以突显事物的独特美感。
复合纹样是将一个纹样作为中心,使用其他纹样巧妙地围绕中心纹样构成一个不刻意的封闭轮廓,从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内容更加丰富的纹样。构成这个纹样的外圈纹样通常使用连续的手法,即用一个极为简单的纹样单位散点式连续地构成丰富且复杂的变化,以突显内部中心的纹样,这样的构图形式可以加强图案的整体感和气势。
蒙古族人民使用这两种构图手法创作出种类繁多的鞍花装饰纹样。
3 鞍花的纹样及文化内涵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草原,与大自然、动物联系密切,他们崇尚自由,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感,形成了许多的形式丰富的纹样。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纹样图案反映了民族人民的审美特征,也反映出民族之间的艺术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这种影响直观地反映在器物上,例如物品的装饰纹样。鞍花上常以动物纹样、植物纹样、民族信仰类纹样来表现对生活的祈福、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灵信仰的寓意。
3.1 祈福祥瑞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祥瑞观念往往与人们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蒙古秘史》中记载的“五色之鸟”被人们视为祥瑞之兆,反映了蒙古族的吉祥观念。吉祥观念渗透在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并物化于某些特定的动物形象,比如鹿,鹿有“路路平安、福禄”的寓意,深受蒙古族的喜爱,这种装饰手法也体现了牧民对自身、家人生存、财富等诸多方面的需求与对现实的期盼。牧民通过这些具象的物来寄托美好的愿望,乞求这些物品给自身带来庇护,并实现美好的愿望。这种特定形象的象征意义植入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并延续下来。
在鞍花中,常见纹样有蝙蝠、蝴蝶、鱼等。蝙蝠纹样起源于中原,后来传入蒙古族地区,并被广泛运用。“蝠”在汉语中与“福”同音,常被用来装饰鞍花,希望家庭幸福如意。春天,蝴蝶在繁花中翩翩起舞,蝴蝶的出现代表了万物复苏、万象更新,因此蝴蝶象征草长花开的美好时节。蒙古族人称鱼纹为“扎格斯”纹,有鱼的地方就有大量的水源,水是生命之本,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人们喜爱用鱼纹来祈求水资源的充足。同时鱼子产量极多,象征子孙繁衍、氏族兴旺。这些纹样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感。动物纹样一般不会单独出现,通常与植物纹样搭配组合,不仅使图案饱满丰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蒙古族崇尚大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民族精神。
3.2 崇尚自然
蒙古族是以“牧”为主的民族,运用最多的是植物纹样。蒙古族用卷草纹和一些外形简单的花卉纹样来代表草原上种类繁多的花草植物,这些纹样是对自然形象的写实或抽象化变形,用植物纹样作为装饰体现了生机勃勃之意,寓意蒙古族生生不息。在资源尤为匮乏的草原上,春天植物的茂盛与否关系到牧民们是否有充足的粮食可以过冬,蒙古族用大量的植物纹样作为装饰,代表了对春天好收成的期盼。同时蒙古族世代生活在草原,对植物尤为亲近,用植物纹样来装饰鞍花,不仅达到了美观的装饰效果,也表达了对植物的喜爱之情。
3.3 民族信仰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集中体现了5000年来活跃在中国北方的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的传统审美与艺术形式。
在明清时期,蒙古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鞍花的上可以看到盘长纹、寿字、宝瓶等中原装饰纹样,体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这些文化集中体现在纹样上,纹样的内容与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是最纯粹的艺术语言的体现,也是艺术文化中最精彩的篇章。
很多纹样来源于宗教信仰,在装饰纹样中可以找到这些文化的“影子”。萨满教是早期蒙古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他们崇拜大自然、崇拜日月星辰,并把这些信仰图腾化,图腾是力量的象征。他们把图腾用于日常物品的装饰上,祈求获得长生天的庇佑,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希望家人幸福健康。蒙古族人认为火能孕育万物,火把是草原上的照明物,火堆能在寒冷的冬天给他们带来温暖,所以在鞍花的装饰纹样中还有火焰纹。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许多部落开始信奉佛教。人民大众对幸福生活及精神的需求促使了纹样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众多富含吉祥保佑意义的纹样,如佛八宝纹之一的盘长纹在鞍花中就经常出现,寓意“回环贯彻,一切通明”。
4 结语
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经常迁徙,征战不断,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他们对吉祥祝福的极度需求。他们注重信仰,注重吉祥文化,无论是什么题材的装饰纹样,大多含有吉祥的寓意。蒙古族将情感寄托和民族文化集中体现在装饰艺术中,如鞍花的装饰纹样,不仅种类丰富,还具有浓烈的民族情感。装饰纹样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这些流传下来的鞍花直观地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和艺术,其精美的外形充分体现了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我们要努力保护与传承这项草原上特有的工艺,展现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采。
参考文献:
[1] 贺其叶勒图.蒙古民族鞍马文化[M].哈斯其木格,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 陈玲.蒙古族马具金属装饰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3] 苏伊乐.异彩纷呈的蒙古族鞍花艺术[J].美术观察,2008.
作者简介:刘靖雯,女,山东文登人,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17级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