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那么“三皇”都包括谁呢?自古以来说法不一。广为流传的至少有四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伏羲、神农和女娲。
第二种观点:伏羲、神农和共工。
第三种观点:伏羲、神农和祝融。
第四种观点:伏羲、神农和燧人。
上述四种观点中,伏羲、神农为以上四种观点所共识,有出入的是分别将女娲、共工、祝融、燧人列入“三皇”。
传说,女娲不仅用黄土造人,而且“补苍天”“立四极”,使人民得以安居;共工怒触不周山,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祝融,名重黎,是传说中的火神;燧人发明了钻木取火,使人们能吃到熟食。四者都有了不起的功绩,都有位列“三皇”的资格。
“帝”原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对首领的称谓,关于“五帝”的说法自古以来也有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黄帝、
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观点: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第三种观点: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尧、舜是以上三种观点所共识的。传说,黄帝统一中原,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尧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方便农民安排农事。舜修订法律,以法治天下。他们三位都是贤德之君,皆位列“五帝”之中。
关于“马虎”这个词,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赶集回来,在路上碰到一个道士,道士对他说:“你气色不好,会破财,还可能会受点小刑罚。”
农夫不太相信,第二天,他在野外放牛,这时恰好有送信的馬经过,牛误以为是老虎,上前顶撞,结果把马给顶死了。农夫不但赔了钱,还被官员打了一顿。
据解释说,牛见到老虎必斗,如果有马经过,牛经常会误将马当成虎。指“马”为“虎”,乃牛粗心所致,故有“马虎”一词。后来,人们便用“马虎”一词来比喻做事不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