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一个财主的儿子,他不爱学习,举止谈吐也很庸俗,平时却装得像个饱读诗书的书生。
一次,他跑到衙门击鼓告状,想让欠他家债务的人把钱还给他,他心想:如果县
官看自己是个知书达理的人,肯定会站在自己这边的,于是他对县官谎称自己是探花。
县官仔仔细细地回想他从进来到现在的行为,心中不免疑惑:这个人獐头鼠目,言语也很粗俗,哪里像个探花?我得问他点儿东西,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探花。
想到这儿,县官便开口问他:“既然你是探花,那你先说说‘桓公杀子纠这一章
应该怎么讲?”
财主的儿子连《三字经》都没背几篇,哪里懂得《论语》里的句子!一听这话里有个“杀”字,吓得连
声大叫道:“大人,我什么都没做,也不知道您问的是哪件事,还请大人您明察呀!”
县官看他这副模样,覺得很滑稽,就命令手下的衙役重打他三十大板,直打得他哭爹叫
娘。一位随从劝他说:“你何必哭喊,就说此事我只是略知一二不就应付过去了吗?”财主的儿子却说:“你这不是害我吗?我要是这么说,县官再接着继续问我怎么办呢?到时我答不上来,那岂不要了我的命?”
同学们,真正的学问不是装出来的,即便一时滥竽充数蒙混过关,也会在真正的“考场”上露出破绽,被人嘲笑。假冒探花的故事告诉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