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祖超,李亮,彭圣华,汪鹏福,田 洋,贾瑞雨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0)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武汉市提出了规划优化长江主轴[1]的建议,构建交通、生态、景观、文化为一体的武汉中轴,引领和推动武汉大都市提升发展。以“贯通、串通、连通”为原则,高标准建设左、右岸大道,打造长江主轴的交通主动脉。
长江主轴右岸大道示范段北起二七长江大桥,南至张之洞路段,依次下穿长江二桥、长江大桥,路线全长约11.4 km(见图1)。沿线集中了江滩公园、武昌滨江商务区、沙湖公园、楚河汉街、东湖等城市亮点片区。该项目的建设对于优化路网结构、提升沿江环境品质、改善慢行交通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道路现状,总体方案遵循人性化、精细化[2]、慢行化、海绵化的原则。
(1)遵循近远期结合的思路,坚持“近期不扰民、远期不重复建设”的基本原则,按照主干路标准对既有道路的车行及慢行交通、绿化设施等实施提档升级。
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
(2)严格执行沿江防洪的相关要求与标准,做到防洪及管理设施与该道路设计方案协调统一,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达到安全、适用、美观、经济的要求。
(3)贯彻全要素设计理念,在现行城市道路设计基础上,突出人性功能化设计,从城市道路设计向城市道路空间设计转变。
(4)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人行及慢行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合理设置公共交通、立体过街等设施,凸显道路可达、可游、可观、可亲水的功能,充分展现武汉滨水滨江特色。
(5)结合断面布置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1.2.1 设计原则
与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尽量不扰动临江侧堤防,在满足线形指标基础上尽量减少拆迁,包括现状优质行道树及房屋等。
1.2.2 平面布置
路线走向与现状基本保持一致,由北至南沿现状临江大道进行布置,局部路段进行了顺直,路线全长约11.4 km。全线设置40处平面交点,最小圆曲线半径为255 m(除长江大桥处利用现状外)。全线共设置40处平面交叉口,设置公交停车站35处。沿线相交道路中,铁机路、秦园路、中山路为城市主干路,武车路、民主路为城市次干路,其余为支路。图2为道路平面布置图。
图2 道路平面布置图
1.3.1 设计原则
(1)各节点高程按规划提供的控制高程;
(2)受道路两侧门面或者商铺高程限制时,纵断面设计尽量拟合现状道路;
(3)纵坡度、竖曲线半径满足计算行车速度技术标准;
(4)道路纵坡设计与周围地势起伏相协调;
(5)与规划、既有道路平顺相接;
(6)保证道路的净空要求。
1.3.2 纵段面布置
(1)二七长江大桥至铁机路段
该段已建成通车,道路纵断面线形与现状保持一致,最大纵坡0.59%,最小纵坡0.3%。
(2)铁机路至张之洞路段
在两侧有现状房屋时纵断面拉坡尽量拟合老路,两侧无现状房屋时纵断面拉坡尽量按最小纵坡0.3%控制。该段最大纵坡1.55%,最小纵坡0.1%。
根据规划,该项目设计速度为50 km/h,双向6车道,机动车道宽21 m。现状道路除二七长江大桥至铁机路段为双向6车道外,其余路段为双向4车道,机非共板道宽18 m。结合实际情况,对该项目道路标准横断面进行方案比选。
(1)二七长江大桥至铁机路段
该段长约1.5 km,现状为双向6车道,维持现状断面。
(2)铁机路至四美塘南路段
该段长约2.2 km。方案一在西侧(临江侧)形成独立的非机动车道;方案二保持现状临江侧人行道不变,同时适当压缩堤防后戗台以形成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图3为铁机路至四美塘南路段标准断面比较方案图。
图3 铁机路至四美塘南路段标准断面比较方案图(单位:m)
(3)四美塘南路至武车三路段
该段长约0.9 km。方案一在临江侧形成独立的非机动车道;方案二保持现状临江侧人行道不变。图4为四美塘南路至武车三路段标准断面比较方案图。
图4 四美塘南路至武车三路段标准断面比较方案图(单位:m)
(4)武车三路至武车路段
该段长约1.2 km。方案一保持临江侧人行道不变,非机动车道位于堤顶;方案二适当压缩堤防后戗台以形成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图5为武车三路至武车路段标准断面比较方案图。
(5)武车路至张之洞路段
该段长约5.6 km。方案一保持临江侧人行道不变,非机动车道位于堤顶,同时压缩临建筑侧人行道以形成21 m宽的机动车道;方案二保持临建筑侧人行道不变,压缩堤防后戗台以形成21 m宽机动车道和临江侧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图6为武车路至张之洞路段标准断面比较方案图。
图5 武车三路至武车路段标准断面比较方案图(单位:m)
(6)标准断面方案比选
各段标准断面比选优缺点见表1。
(7)武车三路至张之洞路段西侧慢行道方案比选
考虑临江侧(西侧)防汛闸口、梯道及坡道较多,且部分路段高差起伏较大,因此对武车三路至张之洞路西侧慢行道布置进行方案比选。图7为武车三路至张之洞路段西侧慢行系统比较图。
图7 武车三路至张之洞路段西侧慢行系统比较图
武车三路至张之洞路段西侧慢行道方案比较见表2。
表1 标准断面方案比较表
表2 武车三路至张之洞路西侧慢行系统对比表
结合现场查勘情况,并综合以上分析,推荐采用方案二,即武车三路至张之洞路段西侧非机动车道位于堤下,人行道位于堤顶。
为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结合全要素[3]的设计理念,该项目注重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人行道过街抬高
在红线宽度20 m及以下的相交道路交叉口处,人行道采取抬高处理,以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及舒适性(见图8)。
图8 人行道抬高实景照片
(2)非机动车道连续
在交叉口以及单位开口进行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设计。在交叉口处,针对过街的非机动车需求,设置独立非机动车道,与人行横道分隔,并铺装彩色沥青以示区别。图9为非机动车道连续示意图。
图9 非机动车道连续示意图
(3)减速涂装区
为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在公交站台处面层加铺彩色含砂雾封层[4];非机动车道穿过交叉口范围时,面层加铺彩色含砂雾封层;在沿线单位开口范围加铺彩色含砂雾封层。图10为减速涂装区示意图。
(4)减小缘石半径[5]
沿线垂江支路与该项目相交时,采取缩小缘石转弯半径措施,以控制车速,保障过街安全,增大过街等候区。图11为小半径缘石示意图。
图10 减速涂装区实景照片
图11 小半径缘石实景照片
2014年10 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发布,国家提出了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的可持续绿色道路排水理念[6]。该项目作为城市道路主干路的改建工程,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采用了多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措施。
透水砖具有透水、保湿、防滑、降噪等特点。该项目人行道铺装选用耐久性、自净能力比一般透水砖好的硅砂透水砖。雨水通过下面的渗管排入雨水口,其他部分雨水下渗入土基(见图12)。部分路段因管线较多难以破除现状路面结构,采取直接在上面加铺透水砖的方式,并采用开孔立缘石,将水排入机动车道路面。
图12 人行道透水铺装示意图
该项目铁机路至武车路段中分带宽度为5 m,拟考虑设置下沉式绿地,下凹深度15 cm,并设置溢流口,收集的雨水直接汇入下沉式绿地,最终通过溢流口排入雨水系统。图13为下沉式绿地做法示意图。
该项目铁机路至武车路段东侧为规划武九综合管廊,有大量绿化用地,因此有条件设置植草沟,可收集、输送、排放径流雨水,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最终通过沉砂井排入雨水系统。图14为植草沟做法示意图。
图14 植草沟做法示意图
(1)该项目的建设对于落实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具有重要意义。
(2)对于城市道路改建项目,断面布置应综合考虑多因素后进行比较,再确定合理的技术方案。
(3)城市道路改建工程应结合全要素的设计理念,注重精细化及人性化设计,同时应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