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柯 刘小玲
随着“生活方式”时代的来临,传统地产靠赚快钱销售产品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1]。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升级——从基础的物质需求到情感需求,再到精神需求,从富贵逼人到回归本心,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体系也在不断优化迭代。场景也从单一的功能维度一再升级,更好地融入人性需求,链接人与人,释放每个人的本我内心。好的场景既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最本质的表现就是让人愿意在此逗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行为活动。
镇江融创银城盛唐府示范区作为市面上为数不多永久保留的示范区场景,恰好是未来生活方式的展现,也是未来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本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使得设计师对于新维度的产品研究得以落地,让未来的住户从项目初期所见即所得。
1
2
1. 融创盛唐府入口
2. 前场局部场景
“融创银城盛唐府”位于官塘桥路与环山路交汇处,4A级景区围绕,北面是镇江著名的南山公园,有着不可复制的森林公园资源,东面有着政府规划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官塘新城规划中,涵盖图书馆、美术馆、学校、商业中心、公园、体育设施等在内的全套 生活配套设施。
而镇江,在民国时期曾为江苏省省会。特定的历史地位,让镇江随处可见近代建筑。走进这些旧时风景,能够感受到一砖一木散发的深厚内涵[2]。作为一个新国风洋房产品,本项目携手世界大师团队,沿袭中式建筑精髓、民国风情雅韵,匠造4~5层低密山墅。自古“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近水楼台先得月。示范区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南山入园,利用大自然的温度、光影、微风等,营造了一个共鸣自然的精神之境,匠筑闹中取静的山居生活(图1)。
针对各方的思考与项目自身的环境,项目团队不断深挖、研究客户的需求,以需求定位,才会有更精准的目标去实施。
项目的建筑以时代精神为基调,集中西之美,西技东魂的设计语言,演绎新的传统风格。结合建筑,景观的思考更多围绕人的需求,用不一样的设计语言呈现能够激发人们的生活方式、日常习惯、惯性思维,以景观为背景的生活空间。通过被设计的景观、空间或者服务形式,可以深度剖析用户使用和消费的真正目的。本项目希望勾勒一个有所突破、不一样的示范区:不仅关注用户的物质性和功能性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精神性和情感性需要。以己度人,以场景思维为突破口和设计指南,结合运营思维为场地创造更多的情感价值和精神价值。
景观设计在空间上希望营造一种反差体验,前场相对而言主体建筑比较突出,强调礼序空间的仪式感,恢弘气派,与案名盛唐府的气质相吻合。
入口是严谨而雅致的对称式设计,前场则用林荫道作铺垫。步入静谧的林荫道,对于未曾谋面的家园充满期待,心随之舒缓又波澜起伏。敦实厚重的民国风建筑通过丰富的层次设计,使之产生漂浮于水面的感觉。好似在向归来的人们大声欢呼:来这里,听时光讲故事!
丛生朴树的选择尤为慎重,既要造型坚挺有力,又要有自然的线条感。两棵巨大树在开阔的镜面水上遥相呼应,造就恢弘典雅的气势。远远看去如两位忠诚的卫士,站立在步道两侧,守护这一片净土与来往的客人。台阶两侧的镜面水平铺而下,顺延为舒缓的叠水,营造了静谧的空间精神和意境景观(图2)。烙有梅花印的造型灯饰点落在水中(图3),增添了前场的空间层次与礼仪感。
留声机响起,时光酿出沉淀的岁月。余韵在耳边荡起,一缕旧忆涌上心头……
3
4
后场和前场的想法完全不同,本项目不想做时下千篇一律的风格元素堆砌,而是希望营造一种更简洁、静谧的空间印象,所以最终呈现一片自然的林子作为空间的过渡。再结合回游式动线,实现西式舞台场景化与中式空间转换的有机结合,人在游走的过程中慢慢地体会这种静谧与自然(图4)。
正所谓“出则恢弘大气,入则温婉精巧”,穿过售楼处,一世界的红藤色洒向眼前,满心欢喜。盛唐府售楼处前场秉承轴线对称的序列,干净大气的镜水面,凸显入口的大气与尊贵;后场打破常规严谨的对称格局,采用自然的手法实现现代(廊架)(图5)与古典(建筑)的衔接,通过具象的廊架与建筑产生的关系让人出现穿越时空的错觉,而回游式的动线设计成就了步移景异的体验感受(图6)。
因为后场空间进深较小,为了化解场地自身的局限,设计师通过高差错落的镜面水(图7)、光影的映射增强空间竖向的层次感(图8),并强化主视线的画面感。
《芥子园画谱》中对树的画法有这样的描述:“老树须婆娑多情,幼树须窈窕有致,如人之聚立,互相顾昐”;而对三株树,则有如此描述:“最忌根顶俱齐,状如束薪,必须左右互让,穿插自然”[3]。
画画如此,种树亦如此。整个空间最有辨识度的34棵乌桕,婀娜多姿,每一棵都好似一位淡雅从容的女子,经历了千年的沧桑,磨平了棱角,平添一份慵懒,而慵懒中又不失精致。光中的乌桕林,树与倒影相映成趣。阳光闪烁,亮晶晶地洒在池面、墙面……清晨少许的风吹起丝丝微波,神秘的面纱正一点点被掀起。池内簇簇烂漫的姬小菊与高高在上的乌桕虚实穿插、疏密相间、高低生姿。
干净的空间结合雾森,营造了仙气十足的水上森林氛围(图9)。影在水中,风袭来,宛如往事荡漾在心间。
沿着水中步道继续探寻:后场的叠水造型呼应前场,转角位置的小水瀑“哗哗”洒落在碎石之上,巧妙地制造了源头水的意境。在曲折迂回的廊道中漫步,任由时光飞逝,静静感受性感摩登的民国风情。人游走于长廊和休憩空间,掩映在树林里,充满光阴流逝、怀旧的时光感。格栅造型隔断,使得空间与空间的划分,优雅而不沉闷,光移影动,赋予空间朦胧的秩序美与灵动感。乌桕之间仿佛在对话,将民国的往事娓娓道来……
池边设置的休憩亭(图10),是整个后场园林场景中打造的生活空间,也是观赏乌桕林的极佳视角。每一棵乌桕的枝干剪影就是一笔画,寥寥数笔,呈现出一幅有意境的画作。角落的洽谈空间(图11),与水池边的空间形成反差,营造了一种安静私密的氛围。
5
6
7
3. 景观灯细节
4. 景观通道
5. 廊架景观亭
6. 廊架围合水景
7. 镜面跌水水景
本项目曾在众多树种之间徘徊:香樟、榉树、朴树等,经多方举证论述认为,香樟的树形过于臃肿,季相变化不够丰富;榉树干练笔挺,过于严肃、规整,少了一些野趣;朴树枝干缺少扭曲的姿态,冠幅较大,与空间尺度不匹配。综上考量后,最终选择了婀娜的乌桕。
(1)选择乌桕的理由
乌桕,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又称木梓树、洋辣子树,树干材质匀称致密,是制作家具或工艺木雕的上好材料,而叶子则是天然的黑色植物染料,至今还有村民利用乌桕叶给布料上色。同时,乌桕籽富含蜡质,可制作上等蜡烛、肥皂或油漆。《本草纲目》说:“乌桕,乌喜食其子,因以名之。或云其木老则根下黑烂成臼,故得此名。”[4]
乌桕,五月开细黄白花。深秋,叶子由绿变紫、变红。叶落籽出,露出串串“珍珠”,就是木籽。树冠整齐,叶形秀丽,秋叶经霜时如火如荼,有“乌桕赤于枫,园林二月中”之赞名。等到霜雪来临,片片红叶随风飘舞,把本无生机的大地变得灵动起来。冬日白色的乌桕子挂满枝头,经久不凋,古时就有“偶看桕树梢头白,疑是江海小着花”的诗句。乌桕树,几乎都长得高大繁茂,盘枝奇曲,仿佛从久远的年代走来。合抱粗的树干,屡经风霜,古朴苍劲,牵引着向四面八方伸展的枝条,宛如一把撑开的巨伞。它集红、绿、黑、白、灰于一身,美丽多姿。
8
9
10
(2)方案推敲过程
乌桕推敲的过程:意向构思—寻找并筛选苗源地—手绘推敲—一轮选苗—现场编号比对+SU演示(SketchUp,一种优秀的建模软件)+PS推敲(PhotoShop)—二轮、三轮、N轮推敲—种植定位—现场复核与模拟补位—补植。
(3)乌桕选苗历程
项目最初意向构思敲定后,设计图纸很快出来,但落地是难点。因为苗圃中的乌桕长势和树形相近,而本项目希望打造的是一个宛若天成、形态各异的自然生长状态下的林子。正因为想到民国时期优雅的旗袍女子,所以希望呈现的每一棵乌桕有如女子身材曲线般妖娆又不失优雅。这样的设计手法对于施工工艺和现场管理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选苗的过程曲折而回味,甲方、设计方和施工方多次一起去南京周边村落的自然林中“选美”(淘苗),流传最有意思的一句话萦绕着每一位去现场的设计师——还不够扭!还不够婀娜!在苗源地选苗,每个人脑补每棵树的邻里关系,然后拍照记录。归来后在图纸上模拟演示真实立面,再淘汰,再选,再到施工现场一一确认,然后再组合从各个角度观赏,进行各种比对。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再来一轮……过程复杂、纠结。回忆下来,从几百株乌桕里选定34株苗,这个虐心的过程远多于项目植物设计图纸上的功夫。
(4)乌桕林成型
为了让34棵乌桕成为这个项目最有辨识度的元素,为了让空间成为一个自然鲜活而又具有雕塑感的场景,甲乙双方反复设计推敲、多轮选苗、编号比对、现场调整、360度实地模拟优化。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推敲缩小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得这片林子呈现出设计之初想要的样子——自然纯粹,树影婆娑,静谧空灵(图12)。这或许就是大家对匠心的理解与践行的一个缩影。
四季流转,每个季节不同姿色的乌桕必将绽出一幅又一幅画作。坐在这里,泡一壶茶,播上一段民国旧曲,或许是对这个空间最好的回应。
盛唐府背后无数次的推敲打磨,基于场所本身的环境及空间的思考和对人的原始需求的探究,充分利用植物元素的自身特质,通过多元化塑造、虚实相交的绘画手法,展示了一个注重体验的美好人居空间。我们关注人居环境的不断创新,但更追求新场景中所获得的“心”生活。
11
12
8. 水景、廊架的光影映射
9. 仙气十足的水上森林
10. 休闲平台
11. 后场的洽谈空间
12. 婀娜的乌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