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进程及经验借鉴*

2019-09-18 09:13李存军王艾萌淮贺举
中国农业信息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农业

孙 宁,李存军,张 骞,王艾萌,淮贺举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

0 引言

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及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和应用步伐加快的影响,我国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方式转变,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亟需根据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创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区域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1-2]。由此,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示范窗口的现代农业园区应运而生。现代农业园区是建立农业经济增长长效机制的试验地,是我国现行农村体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创新形势的需要,可为区域农业发展、农业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做出积极贡献。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对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意义重大:(1)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许多农业科学技术需要通过农技人员实现成果转化;(2)农民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无力承担农业新品种及新技术带来的风险,需要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作用;(3)我国现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需要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需要示范园区注入新的活力[3]。因此,现代农业园区势必会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新的制高点,农业现代化建设新的生长点和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紧密结合点[4]。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始建于1994年,已历经了25年的发展历程,在园区建设、管理与推广过程中,成功与不足并存。

相比之下,国外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历史相对较久。20世纪70年代初,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新型生产体系的兴起,部分发达国家通过政策引导与财政扶持等策略,推动先进知识集群的形成,鼓励研究机构、大学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由此,一大批技术园区、科学园区等应运而生,并在科技创新、传播与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园区的蓬勃发展给现代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而农业生产集群的典型例子就是建立农业园区,农业园区将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高效农业设施、配套服务以及农业初级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等空间集聚,极大地增加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缓解由人口剧增、城市化推进和环境污染等引起的全球化问题。随后,发达国家农业园区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农业技术不断创新,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完善,经营方式得到持续发展,农业园区数量迅速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类型也进一步丰富,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独特现象。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以美国、德国、荷兰及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各类农业园区,并形成了一套从设计建设到运行管理的完善体系,可为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技术和经验指导。

文章在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程中现存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基础上,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与推广的建议与对策,为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健康发展、农业科技和新品种转化、拉动农业经济新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等提供参考。

1 国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

美国、德国、荷兰及日本等国家现代农业园区伴随农业现代化发展起来,具有起步早、发展快、较完善等特点,现如今已建成大量的集科技示范、技术推广、生态旅游、休闲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了科技园区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对于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1 美国科技型农业园

美国是世界农业强国,也是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众所周知,美国现代农业园区是以其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家庭农场制为依托,通过科技化、规模化等方式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形成由生产、管理、创新到教育、示范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科技支撑与创新是美国现代农业园区快速发展的一大特点。美国政府一直重视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应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的研发与应用推广之中。早在1996年,美国农业部便成立了集农业研究、技术研发与教育示范于一体的美国农业战略发展署,配合相关农业宏观政策的引导,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在2014年的农业法案中,美国再次确认了农业技术创新和现代农业园发展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并通过了高达20亿美元的预算用以现代农业园区的技术创新。同时,美国还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保障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快速发展,建立了国家级农业和农村科技信息中心群,获得农业和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积累,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更加规模化、专业化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对美国休闲农业在内的农业旅游发展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后,美国通过开放电信市场,加快信息产业和农业数据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组,形成了完整的农业数字信息服务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美国农业信息化进程。通过政府的一系列扶持措施,美国现代农业园区科技性和科技辐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加速了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此外,美国现代农业园非常重视农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借此方式来培养农业科技型人才,使农业科技与创新得以发展和延续。例如美国的州立大学农学院设立州立农业试验站,并通过科研、教育、推广的发展模式,重点教育和培养农业实用性人员,让学员在农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渐提高其实践能力;还有著名的康奈尔农业与食品科技园和纽约农业试验站在展示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同时,也为以后科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了大量可用之才。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而且有效地拉动农业经济增长,加速了美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进程。

随着美国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先进生产技术和大型农机设备陆续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形成了高效的规模化生产方式,一个180 hm2的农业园区仅需两个人即可进行经营管理[5]。规模化生产对于现代农业园发展十分重要,可有效节省农业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融合,促进形成一个农业生产、加工、推广、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建立农、工、商一条龙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综合农业形态[6]。如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加州、佛罗里达等地规模化农业园区通过草莓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与旅游企业、零售企业和娱乐企业紧密合作,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拉动农民就业,促进文化交流。

1.2 德国生态产业型农业园

德国现代农业在全球独树一帜,实施生态生活型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生态农业展开,在生态农业基础上发展产业型园区,强调现代农业园区中生产、生态、生活均衡协调,以德国市民农园为代表。市民农园是由当地政府提供公用土地或向农民租用土地的方式,出租给没有农用地的市民用于种植花草、果树、蔬菜等,体验农田生活和耕作乐趣。早在1919年,德国就颁布了《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上首个推行和发展市民农园的国家,其目的是推广健康生活理念,让都市居民体验农家生活、享受田园之乐的同时,实现蔬菜、水果的自给自足。1983年以后,德国市民农园更加突出为市民提供农业生产和娱乐的功能,成功将生产型农园转型为耕作体验和休闲度假型农园。至今,德国有多达10万个市民农园,超过400万人参与到市民农园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之中,市民园区现已形成五大功能:生产绿色作物、体验农耕乐趣、开展社交活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供老年人休闲场地等。德国市民农园与城市化、工业化共同发展,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新型的生态型农业园,既发展了农业休闲旅游业,又做好了城市规划管理。

生态型市民农园的健康发展为德国现代科技农业园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速推进了园区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了园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合力态势。目前市民农园基本上实现了牛奶、粮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并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加快了园区规模化、自动化和标准化进程,形成一套特色生态型农业发展链。发展链的形成有助于构筑完善的农产品产销体系,显示种植、加工、贸易、示范、体验、休闲等一条龙环节,这是工农商的全面发展,也是德国现代农业园区平稳发展的基本动力,并辅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培育等活力之源,促进了现代农业园区健康与长远的发展。例如德国博兰登堡的喀什特现代农业园区,4名农技人员通过自动化机械管理运行着占地超过3 000 hm2的农业园区,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积极推广有机肥,并通过将牛粪等农业废弃物应用于发电、肥料生产等,供相关企业或个人使用,从而实现园区的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化建设。数字农业的发展是德国生态型市民农园取得成功的又一法宝,德国在数字农业核心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出农业新型智能机械和装备,可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目前,德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可通过计算机完成,辅助决策系统为农民提供多种咨询服务,例如数字农业系统可根据水肥条件、品种特性、产量品质、抗病虫害能力信息综合决策,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

1.3 荷兰精准型设施农业园

荷兰虽然是一个陆地面积仅为3.5万km2,人口1 600万的国家,却创造了世界上9%~10%的农业产值,其奶酪、蛋类、马铃薯、啤酒、番茄等农副产品净出口量位居全球首位,马铃薯更是占全球马铃薯市场份额的60%以上,这些均得益于其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水平[7]。

荷兰的现代农业园区高度设施化,90%以上采用了无土栽培技术。首先,农业园区的无土栽培技术普遍选用岩棉作为栽培基质,这不仅能够减少水分、养分的流失与渗漏,而且有利于园区管理人员根据不同作物或不同生理期及时调整养分配比,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小农业生产成本。其次,荷兰现代农业园采用封闭式循环灌溉方式,既能有效避免养分水溶液外流导致的环境污染,保证岩棉基质的水分、养分稳定性,又可以通过回收再处理系统对未利用营养液进行二次加工,重新投入灌溉系统以提高营养液循环利用率,还能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及时调整水、养分配比和含量,最大限度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8]。此外,荷兰现代农业园还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并将收集的雨水消毒处理后应用于灌溉,提高雨水利用率,有些农业园甚至还配备雨水注入系统,方便在多雨季节将收集的雨水注入特定土层用于储存,这样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还可以中和地下水,提高地下水质量,由此形成荷兰现代农业园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荷兰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和土壤水肥运移过程模型两类模型进行整合,形成了SWAN5模型,这类模型的研究和建立对作物生长机理模型的改进和农田水肥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建立土壤水分、养分调控,研究土壤空间变异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荷兰农业发展不只是一味追求产量,更强调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重视农业生产的社会责任,为荷兰打造设施化、绿色化的农业发展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荷兰花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并以“欧洲花园”、“花卉王国”闻名于世,在现代设施农业的精准培育下,荷兰更是成为全球花卉种植的佼佼者。荷兰已经建立了超过3 500家以郁金香为主题的观光型农业园,其中包括著名的哥肯霍夫花卉园,该花卉园每年3—5月郁金香盛开之际能够吸引全球超过100万人次,创收超过2 000万欧元,极大地拉动了当地农业经济,提高了农业工作者的收入。

1.4 日本绿色休闲型农业园

日本人口数量大,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是名副其实“寸土寸金”的国家,日本农业的长足发展立足于对土地的高效利用和深度开发。1981年日本首先提出了“自然修养村”的概念,通过兴建农业园区,为城乡居民提供住宿休憩、休闲旅游、会议商讨和农业观光的场所,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进一步促进绿色休闲农业的发展,防止弃耕情况出现,日本政府逐步建立法律框架和规章制度,通过税收、补贴、公共产品等手段对休闲农业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先后出台颁布了《市民公园事务促进法》(1990年)、《农山渔村余暇法》(1994年)、《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1995年)、《农山渔村活性化定住等及地域间交流促进的相关法律》(2007年)等法律法规,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休闲型农园的发展,以稳定农业人口、提高农民收入、拉动农业经济增长、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首先,日本农业园区一般建设于城乡结合部,功能上注重城乡互补,有利于将农业生产、加工、消费、休闲综合于一体,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和规模体系。其次,日本农业园区运用现代农业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完善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备,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管理运营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缓解了土地资源短缺对农业发展造成的限制。再次,日本政府通过农业园区着重打造特色型农业,促进了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例如,日本享有盛名的宏前苹果园区、札幌观光农场、富田农场等现代化的休闲农业园区,每年都能接待来自全球300万人次的游客,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再如东京、大阪等城市周边的现代农业园区,集粮食生产、蔬菜种植、渔业养殖、休闲度假等多种生产方式为一体,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成为日本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日本农协”)是其现代化农业园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1947年,农户根据政府颁布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起农协组织,经过70多年的发展,如今农协的服务涵盖了农民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信息收集与发布、农产品采后处理与销售、农业金融信贷、保险以及生活医疗卫生等,不仅为现代农业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充沛的资金、人才储备,而且全方位保障了现代农业园的健康持续发展。以熊本县阿苏农协为例,至2010年,共有7个工作部门、15个业务课、14个支所和4个农机服务中心,年供应生产资料80亿日元,销售各类农产品96.1亿日元,农业信用存款187.8亿日元,保险余额4 507.8亿日元,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当地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这种以“农户+农协+现代农业园”为主的运作管理模式,通过高度集中的组织管理方式,大幅度提升了园区运行和生产效率。物联网的兴起与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绿色休闲型农业园的建设。目前,日本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已有一半以上农户使用物联网技术,92%农业生产部门应用农业自动化技术,有77个蔬菜市场和23个畜产品市场与农副产品情报数据中心联机,提供农副产品产地、价格等信息给农协,实现农副产品产销的精准对接。

2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概述

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科技素质都较为先进的农业集成区域,它依附于一定的地理优势、硬件优势、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管理体系,通过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扩展农业市场等方式,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尽管现代农业园区类型各有不同,但本质大同小异,都是通过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高新技术与成果的转化,起到创新、示范、推广、带动的作用。

2.1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历史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农业的发展动力源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园区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至今,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已发展25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1993—1996年)、快速提升阶段(1997—1998年)和急剧膨胀阶段(1999—)[9-10]。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始于1994年,即山东省济南市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后全国陆续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开启了探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十五”期间,科技部联合原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银行在全国建立了36个国家现代农业园试点。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农民受益”的原则建设运行现代农业园区,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和应用,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进和孵化了大批科技型龙头企业,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至2004年底,36个国家现代农业园(试点)入园企业总数达2 245家,园区自主开发项目975项,引进新技术1 606项、新品种7 959个,推广新技术2 232项、新品种2 775个。2002—2004年,试点区共吸纳农业劳动力15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地区300余万农民致富,至2010年,全国已经建立了65个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并取得显著成效。此后,国家科技部出台了《“十二五”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并分别于2010年批准了北京市顺义区等27个科技示范园,2012年批准了河北省唐山市等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试点单位,2013年新批复46个试点单位。据统计,目前全国拥有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 000余个,省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500余个,各部门农业科技示范区(场、基地)2 000余个[11-13]。

2.2 现代农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我国现代农业园区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类型日益丰富,实现了在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基础上农业先进生产力组织及经营方式的转型,并努力建设成为先进农业技术集成载体、农技人才培训中心和新的农业经济增长及扩散点。但由于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提高和成熟阶段,随着现代农业园区的深入发展,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与困难也逐渐显露出来,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主要问题Table 1 The main problems in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 of China

2.2.1 过度依赖政府投资,融资方式尚需完善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融资方式,大部分以政府投资为主,金融贷款、招商引资等方式为辅,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园区一味追求“高大上”硬件设备,却忽视了园区产业功能的核心,这些设备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而且后期运行、维护费用较高;同时,政府投资兴建的农业园区多为一次性投入,后续资金缺少来源,影响园区长远稳定发展。

2.2.2 宏观指导尚未完善,运行机制不够灵活

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地政府争相效仿,投入到园区的建设之中,而忽略了在建设前对国家政策法规、自身发展优劣势、人力资源配置和农业市场环境的详细解读,导致无法明确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及管理经营理念,缺乏科学发展规划,只是简单“复制”园区,最终形成结构单一的农业产业。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少产业化经营理念最终导致科技园在不断升级转型中处于被动,产业化发展能力不足,产业规模受到限制,先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创新驱动乏力等问题也随之日益增多,无法为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2.3 缺乏强力技术支撑,创新动力后劲不足

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的目的就是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理念进行示范及推广,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而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方面引入先进技术和新品种,而另一方面农技人员缺乏培训、能力较低,以致不能有效消化吸收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无法为现代农业园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许多优秀科技成果无法真正提高农业生产率。加之一些科技园与科研技术单位联系不紧密,未能形成有效技术支撑体系,使其在长远发展中举步维艰。有资料显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9%,与一些发达国家70%~80%的贡献率相差甚远;此外,我国粮食生产中农业机械贡献率约为13%,而发达国家为20%;农业生物基础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也与发达国家相差5~10年[14-16]。因此,花费大量资金引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却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就会约束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长期稳定发展,更起不到示范与带动作用。

2.2.4 上下游产业链缺乏,示范带动能力较弱

现代农业园的建设目标就是通过区域范围内新技术、新品种示范,配以先进经营理念和科技的支撑,调整当地农业经济结构,引导和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在园区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山东龙口、广东新兴等,园区通过龙头产业的带动,结合自身资金、产业化水平等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相关企业,生产特色的优质农产品,逐步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产业化。而多数现代农业园区无法依附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促进园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继而不能形成产业化链条,提高周边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导致当地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积极性降低,园区示范、带动作用随之减弱。

3 国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经验

我国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广阔的农业生态空间和悠久的农耕文化底蕴,具备发展农业园区的良好基础。发达国家农业园区发展早于我国20多年,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农业园区运行管理体系,其发展经验可为我国农业园区发展提供十分有益的指导与借鉴。根据发达国家农业园区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国情,提出以下建议。

3.1 丰富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完善园区建设与发展的优惠政策

政府的政策法规与资金支持是任何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离不开政府投资,但又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资。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可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发展经验,鼓励社会各种资金、资源注入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企业、科研院所、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这样不仅能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和核心辐射作用、保障园区投入资金的稳定性,还能为园区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美、日、德等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我国各级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园区倾斜,加快园区建设与发展。此外,政府还应完善农业知识产权法、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奖励办法等各类法规,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改进;建立健全农业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法、农业废弃物利用管理办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法等各类保障性法规,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园区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3.2 因地制宜制定建园目标,明确园区功能定位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当地农业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农业园,发展各地特色农产品,打造园区特色品牌,增强社会竞争力,如美国的草莓种植农业园和荷兰的郁金香种植农业园等[17]。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前应对园区主导产业、总体布局、功能定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价,明确建园目标和功能定位,如科技型、生态型和休闲型园区等,为园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园区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积极挖掘园区的多种功能,拓展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多产业同步发展,提高园区附加值。

3.3 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创新体制中,政府是引导其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企业是园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活力之源,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农民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主要应用者和实践者。然而,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实际运行管理中,农业园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缺少联系或联系不紧密,导致现代农业科技无法进行产业化应用,农业生产效率低,先进科学技术和农业新品种等成果转化率较差,园区的示范、带动、辐射能力随之减弱。

从上述4国的经验不难看出,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园区长远发展,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紧密合作,组建产学研联盟,为农业技术创新、新品种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提供快捷化平台;科研机构应积极在园区内建立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孵化中心、农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应用与创新平台,提升园区技术转化、技术创新与辐射能力。此外,园区应注重搭建有效平台,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技术示范、培训、咨询、教育等服务,不仅能增强农民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园区示范与辐射能力,又可以为园区的长远与稳定发展储备人才。

3.4 加强园区宏观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于现代农业园区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如日本农协组织对其现代农业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应以科学的管理为基础,加强园区宏观管理,明确园区发展方向,构建科学可行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园区的立项审批、管理运行、中期检测、效益估算、后期评审等做出合理评价,形成系统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使我国现代农业园区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园区还应不断升级和完善管理理念,提高灵活性,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新时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新要求,为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提供长久动力。

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园区应建立和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全面、多元化服务,促进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就我国国情而言,现代农业园区要注重与农村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农技服务中心等机构的纽带关系,使其为园区发展提供资金供给与服务支持。此外,园区还应积极建立自己的农技培训中心、交流平台和推广中心,为农户和相关企业供应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支持和农产品销售流通等服务,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各参与方协同发展,扩大园区示范与辐射能力。

3.5 依附龙头企业建立特色产业,强化产业化经营理念

现代农业园区长远发展的关键是培育特色产业,如德国市民农园、日本生态休闲农园的崛起,不仅发展成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园区,拉动农业经济增长,还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管理规划、市民物质精神需求等。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时应因地制宜,避免园区发展趋同化,园区发展特色产业应综合考虑当地地理和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地区发展定位等因素,重点突出农业区域性、特色性和市场性,并将特色农业与产业化经营有效结合,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18]。

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园区能拥有更雄厚的资金支持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等,并通过生产具备当地特色的优质、高附加值农产品,逐步形成特色产业生产链。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提高其知名度,同时特色产业反作用于龙头企业,使其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3.6 全方位拓展园区经营方式,扩大和丰富盈利模式

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经历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生产方式和管理运营模式经历了多次更替,同样获取收益的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表2),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全方位发展与经营、丰富园区盈利模式和发挥充分的示范带动效应提供参考与借鉴。园区发展过程中应在强化技术推广与示范、培训与教育、农业科技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基础上,积极挖掘园区观光、休闲、娱乐、科普等商业与经济价值,提升园区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和丰富园区盈利模式,推动农业园长期建设与发展。

表2 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园区盈利模式Table 2 The profit model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4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园区的竞争已不再单单是园区、企业、农民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和企业群之间的竞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起步较早,上下游产业联系紧密、相关企业间形成产业集群,展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而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体系尚未成熟,园区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期,产业化发展正逐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领域也不例外,因此产业化经营理念是现代农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应因地制宜发展,明确园区的功能定位,并在政府引导与扶持下,不断丰富建园投资资金来源、完善园区管理运行体制、加强科技创新驱动、拓展园区盈利模式,最终形成由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化企业群,真正地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园区管理者要注意紧密联系园区内各企业,引导关联性强的企业入园投资、合作,通过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及相关配套服务,形成优势产业链,提高核心竞争力。现代农业园的高效发展,既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突破口,也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园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