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者

2019-09-18 03:29策划方凤燕
厦门航空 2019年9期
关键词:孔子老师学生

策划_方凤燕

执行_本刊编辑部

图片提供_觉中国 VEER

视觉统筹_HIGASHIKO

文化专题

Culture Issue

从你的心中抽丝,织成布帛,仿佛你的爱者要来穿此衣裳。

热情地盖造房屋,仿佛你的爱者要住在其中。

温存地播种,快乐地刈获,仿佛你的爱者要来吃这产物。

用你自己灵魂的气息,来充满你所制造的一切。要知道一切受福的古人,都在你上头看视着。

——纪伯伦

“师道宗师”炼成记

撰文_董改正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史学家柳诒徵如此说。孔子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整理了古代文化,这是赖孔子而传;形成“仁”“礼”等儒家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理念,形成了后世的国家意识形态,孕育了中国的文化性格,这是赖孔子而开。“传”“开”五千年。

春秋战国时,诸子迭出,百家争鸣,一时星河灿烂,而长明于宇宙的,灼灼于星空的只有孔子。儒家没有道家的幽微,没有法家的严谨,没有墨家的实用,孔子学说因何影响最大、最深、最远?四大文明古国的先知思想,四者损其三,能不衰而生发的,因何只有孔子思想?站在文化史的高度,站在烟火世事的腹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一直“在人间”。

是的,在人间。孔子非不敬鬼神,非不慕大道,非不能做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他的全部理想是仁政的推行,是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礼仪之邦。孔子的《论语》,不是兵法,亦非治国箴言,只是寻常做人做事的道理,孔子的目光,始终关注众生疾苦,始终在人间。孔子之道,是普世之道。

孔子之道的形成,儒家开放吸纳的先天禀性,儒家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都与孔子的“学道”分不开。孔子不是生而知之者,他开阔,谦逊,善于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的“老师”遍布天下,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今人;可以是学者,也可以是凡人。他学习精深的大道,也学习稼穑之道,学习易理,也学习音乐,学习草木鸟兽之名,也学习周礼典章。他的所学无所不包。

他善学,学而思;他苦学,韦编三绝;他博学,学无“常师”。他打开了自己,他放低了自己,万涓细流来归,终成儒家滥觞。“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人间之道,幸福之道,和谐之道。他积极用世,为弘道周游列国,历尽艰辛;道不能为世所用,便乐居而教学。他要把自己所学全盘托出,让弟子替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相信大道必行。他的理想实现了,他的道行于世上,对于中国人来说,如五谷一般不可缺少。

他首开有教无类,凡是愿意学的,他都接纳,他的学生遍布列国。他的学费低到仅为一种仪式:一挂干肉即可。他教学首重德育,其次才是授业和解惑。两千多年前,他便抓住了教育的根本。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德育是身教大于言传,师德不存,师道便不存。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万世之范。他的许多做法,如“师德养成”“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鼓励式教学”“平等自由式教学”等,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因材施教是孔子创造性运用的教学法。他认为人之禀赋不同,教育的方式便有相应差别。子路问:“听到一个好的主张便去做好不好?”孔子说:“有父兄在,听听他们的建议不好吗?”冉有同样提问,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吧!”相同问题不同回答,原因在于子路鲁莽,而冉有优柔;鲁莽的,需要暂缓;优柔的,需要鼓励。孔子诲人不倦,鼓励“下问”,但不是见惑就解,也不是有问必答、一问就答。他要等他们经过冥思苦想之后,才去点拨;等他们求解欲望达到峰值时,才会去解答。在答疑时,他不把答案给出,而是诱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

孔子的教学,有批评,如宰予昼寝,老人家痛心疾首:“朽木不可雕也!”但更多是鼓励,他相信鼓励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他说“后生可畏”,他相信他们的成就会超过自己。他不止一次地在学生面前夸奖颜回,说自己不如他,说只见到他进步,从未看见他停下学习的脚步。如今,鼓励式教学成为教育界共识。在教学上,孔子将学生看成了人格平等的朋友。他不是在灌输他的思想,而是与他们探讨。他的因材施教、鼓励、循循善诱,贯彻在充溢着平等自由氛围的课堂上,教学相长,如沐春风。让我们来听听孔子的那堂千古公开课吧!

那一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孔子微笑着说:“我比你们大一些,别介意。你们常常说别人不了解你们,要是了解了,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子路率尔起身,大大咧咧说了自己的理想。孔子听完笑了。又看着冉有,让他谈一下。冉有谨慎地说了自己的志向,孔子不语,转头问公西华。公西华很谦逊,说自己只想做一个参与祭祀的“司仪”。孔子依然不做点评,看向曾晳。曾晳正在鼓瑟,听到夫子点名,便停下,站起来,慢慢说道:“我跟他们的志向不一样呢。”

孔子微笑道:“只是各言其志罢了,无妨,你也说说吧!”

“暮春时节,农事完毕,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晳的想法呀!”

“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治国以礼,他不够谦虚。”

“那么,冉有、公西华呢?”

“他们都很谦虚。如果公西华只能做小相,谁能做大相呢?”孔子笑吟吟地看着曾晳。繁密的树叶筛下一地碎金,漾漾于孔子苍老而又慈祥的脸上,他的目光穿透岁月,慈悲而智慧。他的身前,逝者如斯,中华文化却花团锦簇,琅琅的吟诵声,回荡于如画江山之间。

师徒之道,薪尽火传

撰文_王鑫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师说》早已脍炙人口,而师徒关系,也是自古便已有之。师徒之道林林总总,且相互之间差异颇大,这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命题。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师与徒,这对双子星间的独特关系。

传统的儒家师徒关系以礼为纽带,秩序谨严,上下分明。老师不仅需要授徒以学识,更需要担负起教化道义的人生导师之责。所谓“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儒家的师徒之道向来平稳运行,可是到了科举制大盛的唐代,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变化,即出现了“门生座主”关系。座主指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吏,门生是其录取的学生。唐代的主考官权力极大,从命题阅卷,到斟酌取舍,拟定名次,基本为一人包揽。唐代行卷之风十分流行,考生们常常带着自己的作品提前拜会主考官,而主考官也乐于结识年轻有才识,或有家世的考生。因此,很多时候,科考尚未举行,考官心里已经有了头几名的人选。座主和门生虽然没有直接的传授关系,但这种基于科举考试的师徒名分却非常稳固。座主大力培植门生,作为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资本和后备力量,门生则“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座主的关照下平步青云。因此,吴宗国谈道:“门生,座主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现实的政治利益基础之上的。”门生座主的关系发展到极致,就出现了“牛李党争”,朋党相争,大大祸乱了晚唐政局。唐代之后,座主门生的关系仍旧存在,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主考官地位的下降,这一关系的影响力也随之下降。

相比于儒,释道两门的师生关系则又有不同。道教讲究“法不轻传,道不轻授”。而如果想要得道,进入玄门学习道法,则必须拜师。《三洞众戒文》道:“道经不师授,则行之不神。”自黄帝问道广成子开始,玄门拜师学道的传统已有数千年。求道之人极众,但得以领悟道法者则寥寥无几。全真祖师吕洞宾得其师钟离权“十试点化”成仙。成仙后的吕洞宾曾问师父:“师父计年一千一百岁有零,度化几人?”钟离权答道:“只有你一人。”可见道家之修行,除了苦功之外,还需要有极高的悟性和种种机缘。

而孙悟空和须菩提祖师的故事则更为耳熟能详。须菩提祖师在孙悟空头上敲了三下,孙悟空立刻明白祖师是叫他半夜三更从后门去找祖师学艺。玄门传道,讲求师徒之间的默契和相互体悟,这种默契,在佛门则被称为“心心相印”。佛教极其重视以心传道,祖师与弟子智慧相通,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便已传递了妙道,就如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一般。所以说“心外无法”,正是此理。“心指佛心,印指印可,禅宗不依语言,以心印心,契合无间,故曰‘ 心印’。”

除了儒释道三家,在手艺人的行当里,也存在着十分有趣的师徒之道。传统的匠户制度中,手艺人们的技艺都是世代相承,父子相续,父与子同时也是师与徒的关系。匠户制度如同一把大锁,将匠人们世世代代锁于同一种工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技艺的延续性,但也使得许多宝贵的传统技巧因为匠人无后而断绝,成为永久的遗憾。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匠户制度逐渐崩溃,手艺人的师徒之道也出现了新变化:徒弟不再必须是自己的后人,更多人有机会获得手艺。但是师父这一称谓,仍旧具有一种接近伦理关系的权威,学生对老师仍旧敬如君父,“打骂责罚,听凭师命”。拜师是很庄重的礼仪,老师收徒,学生拜师,都不能盲目。“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而在拜师之后,学生还常常要受到老师的考察。据说戏剧大师俞振飞拜程继仙为师后,提出想学《群英会》,程先生不教。某天,俞振飞听说程先生忽然去世了,便立即狂奔前去吊唁。到了程家,却发现开门的正是程继仙本人。程继仙看到跑得气喘吁吁的俞振飞,说道:“以后你想学什么,尽管说吧。”古时没有版权的概念,因此老师们通常都会留一手,防止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情况。俞和程这样的轶事,现在读来却有些辛酸。

而到了近现代,各种各样的新型师徒之道也层出不穷。如只存在了24年,却云集了约翰·凯奇、约瑟夫·亚伯斯等大家的黑山学院,就创造了打破师生界限,各种艺术领域相互融合学习的新关系。薪尽火传,无论是何种师徒之道,都将把文明与思想的圣杯髙擎而起,师徒之炬,必将代代相传。

无问西东:真实的意义

撰文_肖伊绯编辑_罗元廷

在那个风雨飘摇年代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然仅仅存在了8年多,但却造就了教育史上的不朽神话。

2018年,一部阐述抗战学生风云的电影《无问西东》横空出世,它以20 世纪20年代的清华大学及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为叙事时空起点;又以30年代抗战爆发与1938年西南联大的创立展现重大历史时期的人生抉择;以及60年代的政治生态与青年情感之纠结;更联结诸多社会安全问题及其连带而出的人际信任、生命思索等诸多头绪,最终提出了人必须面对“真实”的问题——如何面对真实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以及如何面对最重要的真实——真实的自己。影片名为《无问西东》,出自清华大学校歌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1938年12月18日,香港《立报》刊出一篇题为《西南联大概况》的报道,向日军铁蹄下的国人传达了一个令人鼓舞的讯息:“西南联大开学了!”据报道,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已于当年12月1日开学,12月8日正式上课,全校新旧同学及转学者,共计达1600 余人。

遥想当年,这一纸从香港发出的“西南联大开学了”的快讯,无论是被当年从战火肆虐的抗战前线逃难至香港者看到,还是辗转多途、流离失所至西南后方者看到,内心是何等震撼与快慰。一所集合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最顶级资源的超级大学,已然顶着日军海陆空三方密布如网的炮火,昂然矗立于中国大西南!原来,自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举国共赴国难之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率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1月1日开课。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 个院26 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联大汇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 人。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梅贻琦在昆明宣布西南联合大学正式结束,三所学校分别北上复员。联大师范学院则留在昆明,改成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云南留下的永久纪念。

西南联大存在的八年时光,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1946年11月1日,已各自复课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齐聚北平,举办了规模盛大、意义非凡的西南联大九周年校庆庆典。这里的西南联大“九周年”校庆,是以联大前身长沙临时大学的开课时间为起点的,即从1937年11月1日算起,至1946年11月1日,恰为九周年。

虽然,实体意义上的西南联大——这所战时组建的庞大教育实体业已解散,但在抗战中缔造的联大精神,却让出席此次庆典的师生铭记难忘——梅贻琦、黄子坚、胡适等三校代表纷纷到会致辞,追忆过往。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亲密合作、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支撑联大度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是联大成功办学的根本保证。抗战爆发后,除西南联大其他部分学校还组建了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等,但都未能成功维持下来。正如冯友兰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所说“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名师风骨

特殊的年代,象牙之塔与战乱中国,混杂着学术、教育与战争,师生与抗战,联大与云南,多少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

朱自清|幽默段子手

朱自清教学一丝不苟,他开了一门“文辞研究”的选修课,只有2 个学生选修,也教得非常认真,因为没有教材,就搜集资料写在卡片上,上课时再抄到黑板上。朱自清演讲还非常风趣,在一次文艺晚会上,朱自清以“五四以来的散文”为题作演讲,看着现场几千名观众随随便便地坐在草地上,他冒出一句:“什么是散文呢?像诸位这样的坐法就是散文的坐法了。”这堪比段子手的说法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他的每次演讲,几乎都能引发这样的笑声。

闻一多|兼职刻章

为了全家人的温饱,闻一多因为早年学过篆刻,迫不得已挂出了刻章的招牌,兼职刻图章来赚一点钱。有一次,儿子闻立鹤不满父亲挂牌治印,怒气冲冲地责问:“这是不是发国难财?”闻一多听了,没有生气,沉思好半晌,末了说了一句:“立鹤,你这话我将一辈子记着。”淡淡一句话里,包含了多少辛酸。他因为近视,就拿个放大镜刻章,长期拿刻刀,手也磨出了大疙瘩。不过闻一多仍然保持了文人傲骨,达官贵人请他刻印,他不屑一顾,倒是精心雕刻了一枚印章,送给了好友华罗庚。

名师风骨

沈从文|推崇《金瓶梅》

沈从文开过三门课程,包括中国小说史、创作实习、各体文习作。沈从文没什么学历,还当过兵,却成了大学教授,这就遭到学院派的鄙视。但是沈从文讲课非常严谨,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他反对命题作文,主张学生想到啥就写啥。学生写了文章,他还会报以一篇很长的读后感,并且介绍类似的名家作品做比较阅读。他非常推崇《金瓶梅》,认为《金瓶梅》中世态人情描摹生动,《红楼梦》也借鉴了《金瓶梅》。这在《金瓶梅》仍属禁书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独到的见解也是难能可贵。

赵忠尧|千里走单骑

1930年,28 岁的赵忠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测到正电子,后来的实验更让他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赵忠尧的研究成果为研制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动乱期间,他为了把50 毫克镭带到昆明,冒着杀头危险,化装成难民,把装镭的铅筒贴身紧抱在怀里,坐火车时数天数夜不敢合眼。抵达昆明时,胸膛已烙上两道血印,但赵忠尧却为此雀跃不已,因为他保全了中国高能物理的全部家当。

抗战胜利,百废待兴。纪念日之后,庆典之后,乃是一段历史的结束,更是未来的开启。西南联大结束其八年历史使命,开办九年后仍然留驻于广大师生记忆中;而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北上复校工作,仍是千头万绪,还需更多商议。1946年11月3日,北平《世界日报》又刊发报道,称三校在北大开联席会议,要联合汇编校志,商议复校校务等。1947年4月27日,清华大学三十六周年校庆,原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兼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又邀请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原西南联大训导长兼昆明师范学院院长查良钊、南开大学秘书长黄子坚等出席,留下了一帧珍贵的西南联大原有三校及新生一校的“四校负责人”存照,这或亦是“世界教育史的一页”又一新篇罢。

抚今追昔,“世界教育史的一页”西南联大,如今已翻过了创立八十周年的历史。虽然它在历史时空中,以教育实体实际存在的时间只有八年,可这八年却见证着中华民族从抗日救亡到重振图强的重大历史,其意义与价值之深远可贵,在此都毋庸赘言。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从个体生命到团体力量;从个性到共性的生命感悟,从个人到国家的真实诉求,皆在这八年时光及至延续至今的八十年间,一脉贯通、息息相关。或许,影片《无问西东》所要表达的,就正是这样一种时光短暂、真实可贵。

历史如此真实,人生更需真实。

西南联大风云录

传奇故事

教授治校,无为而治

西南联大成立之后,原来三所大学的校长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三常委的身份,共同领导这所战时临时大学,而南开校长张伯苓和北大校长蒋梦麟,又推举年纪最轻的清华校长梅贻琦为联大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那时大学教授可以自由流动,只要有才有实力,可以择校而栖。梅贻琦很清楚:“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他尊重教授,极其推崇教授治校。所以西南联大成立了由教授和副教授选举产生的教授会。教授会是联大最高学术机构,教授会每年选出11 名代表,参加校务委员会。教授治校,不仅体现了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尊重,也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参与。

民族危亡,投笔从戎

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传到长沙第二天,联大校园里掀起了学生从军热潮。300 多名联大学子,满怀悲愤,投笔从戎,走上了抗日战场。在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看来,“百万战士流血过野,他们平日里何尝得着国家的好处?今日还依恋这辉煌的校舍,能不愧对死者”?

校方和广大教师支持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考虑战时要求,尽量调整教育方案,引领学生进入部队,并在学生服役期间保留学籍。梅贻琦说:“一个民族,他生存的最根本价值是什么?我们都是教书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去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难道这不比打仗更艰巨吗?”这些话打消了学生心中的困惑,坚定了他们以知识报国的决心。

和而不同,思想兼容

在课程设计上,为了公平,联大开放性地放宽了口径,同一门课程,大家可以同时讲授,清华闻一多和北大罗庸都研究《楚辞》,观点截然不同,但两人都可讲《楚辞》。有一年,闻一多、游国恩和罗庸开讲《楚辞》,青年教师唐兰和彭忠铎也开了这门课,老师之间有如“摆擂台”一般,各自拿出绝活,吸引学生去听。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公平,促进了良性竞争,也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不管是进步的、保守的,还是中间的;不管是有党派,还是无党派,虽各有所执,但都能以大局为重,互相包容。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联大师生间真正做到了“君子和而不同”。

家有贤妻,独当一面

抗战时期,生活困难。梅贻琦夫人韩咏华想方设法填补家用,先是做围巾穗子,后来学了一手米粉碗糕的做法,做起糕点,走45 分钟的路程拿去售卖,还把糕点命名为“定胜糕”,寄托了抗战一定能胜利的希望。华罗庚一家人在昆明也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为了让丈夫专注研究,华罗庚夫人吴筱元担负起了所有家务重担。吃的,要跑好几里地买米买菜背回来;喝的,也舍不得花钱买水,走很远的路自己挑回来;穿的,更是缝缝补补,大孩子穿完小孩子穿,全家的鞋也是自己亲手做。有了这样的贤内助,华罗庚不畏艰苦,写了20 多篇论文。他还研究了哥德巴赫问题、华林问题等,并形成了第一部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

一份大学老师的自我修养报告

撰文_邹剑剑

从教十几年,我是一名优秀的青年大学教师。即使客观条件并不那么优秀,我也要告诉自己:我,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大学教师。盲目自信,是一个大学老师重要的自我修养之一。否则,在这个评聘条件越来越严苛,新进同僚学历比你越来越高,激情比你越来越燃的工作环境里,你很难保持内心的平衡,很容易就抓狂,很容易想主动辞职,然后就变得不那么优秀了。

修养这东西,一向靠自我,靠他人,那叫驯化,再者,修养这东西,那是慢慢来的。身为中文系的老师,我深谙此道。大一新生刚进来,几乎每个班都会有个学生在课后走到讲台,神情羞涩中带着坚定、果敢中又有点迷茫,认真地问:“老师,我们学这个专业,将来有什么用呢?”这种问题,就如星辰大海、哲学奥义,一时半会也不能说尽。我深深地同情其他院系的老师,他们要从专业力量、就业方向、人生指引各个方面详细地解答,而我中文系老师,则可以讳莫如深地一笑,回答他们:“中文系对你们的帮助就是——潜移默化。”这四个字,你用四年时间慢慢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呐。修养,是可以传承的。

身为一个优秀的青年教师,我们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不断地与时俱进。课堂上不讲点网络热门词汇,结合下社会热点,就不能显示我们是个青年教师。难保学生不会在背后说,“唉,那个某某老师,简直就是老古董啊。”这种折辱,我们青年教师断不能受!本学科以外,我们还得不断进修各种知识,在建党周年的主题班会上、古诗词朗诵大会上、校庆周年纪念活动上、运动会动员大会上,总是猝不及防听到一句:“某某老师,您来发言一下。”看着学生们一双双热情而渴盼的眼神,不说一点,你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甚至身边朋友的饭局酒局,都有可能cue 你一下:“某某可是大学老师呢,来说几句!”看看朋友们一双双因为喝多了就更加热情而渴盼的眼神,你摸摸良心,不说两句,能行吗?说吧。在社会上行走,为了配上大学老师这个名号,康庄大道也好旁门左道也好,不妨多学点,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我们要有灵活的头脑机敏的反应。课堂上,我们享受“与天斗、与地斗,不如与人斗”的其乐无穷。大班课上点名,一个班一百来号人极容易浑水摸鱼,随时竖起耳朵,听是否有同音色多声道的“到”“倒”“岛”“盗”。遇到学生点名未到,有同学代答:“老师,他在厕所。”你就要非常有耐心地引导询问:“是在本教学楼的厕所,还是还在宿舍楼的厕所呢?”我担任计算机系导师的同事曾经贡献出一个精妙绝伦的脑筋短路案发现场,当学生问出一个超纲的问题:“老师,为什么xxxx这样做却得不出xxx的结果?”一下子懵了对不对,不要慌,先训斥对方:“这你都不知道?上次讲的内容没听清楚吗?没有预习复习吗?给你们五分钟时间再好好看看课文!”争取到宝贵的五分钟时间,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查查资料想想答案,得答案者,得民心。加油,你会赢的。

最后,我们要有非常稳定的心理素质,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第一,不攀比,这是保持心理素质稳定的重要条件。隔壁院校发了多少综治奖文明奖工会福利,同等级别收入多少补贴多少,以前的同学不当老师现在都哪里哪里买房了,这些都不在我们清高的知识分子的视野之内,毕竟,要自己科研进步了才有资格谈论获得的回报嘛。教室不装空调,没关系,我们心静自然凉,大不了,再看看工资条,凉凉的感觉,你值得拥有。第二,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轻易不动怒,动怒伤身体,身体是本钱,本就钱不多。毕业论文指导的时候,从选题、开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写作方法和写作注意事项等详详细细地解说了一遍之后,学生频频点头,然后一个月不联系你,一个月后QQ 问了你一句:“老师,那标题要怎么起啊?”按捺住!别砸电脑,电脑很贵!我们是知识分子!不富裕!我觉得我很有修养,毕竟我没有回答:“我佛不度哈批。”好吧,那来办公室找下我,我再详详细细地帮你把思路理理,什么,要写什么都不知道,啊,什么,书也完全没开始看?按捺住!不能打人,打人很贵,我们是知识分子!三个月后,收到一篇格式错乱、充满抒情、毫无理论依据的论文初稿时,我已经非常淡定,打开电脑前温水吞下一包加味逍遥丸,告诉自己,没事,学生要是很会写的话,还要指导老师干什么?我们老师的作用就是孜孜不倦无私奉献嘛!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发现学生的题目内容全部改变,和之前完全不一样,学生说:“原来的题目我写不来,我就把题目换了一下。”眼睛神奇般地急红了:“那你为什么不早说?”学生说:“我觉得都差不多。”按捺住!不能扔论文!扔了会变网红!我们是知识分子!我还没做好出名的准备!第三,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今天你教过的学生,明天说不定你就有求于人。本人亲身经历,去年指导的毕业论文学生,今年发现是儿子报班的新东方语文老师。去年毫不留情步步批,今年言辞恳切求反馈,这种人生的缘分,还真的是很奇妙呢!第四,不要被科研的大山所压垮。在高校,书教得怎么样倒在其次,科研才是重头戏,课题拿多少论文发表多少,才是决定你人生质量的基石。这个话题太沉重,每打一个字我的焦虑感就倍升,作为一个快乐的青年教师,我决定放弃这个话题。

总结至此,文章开头如果还剩一丢丢的疑虑,如今我已烟消云散,能步步为营平平稳稳至今还没被辞退,我已经非常优秀了!人生路漫漫,修养常相伴。与为师和不为师的各位共勉。

“老师”们的聚会

编撰_方凤燕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

我都是为你好

场合 | 家族亲友群

组织| X 家大院、快乐一族、幸福一家人

形式| 人生课和浓鸡汤

上学时

不要想着去学什么音乐、舞蹈,这个出来不好找工作的,你选个靠谱的,比如学个会计,当个老师,你听我的没错!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要老是跑出去玩,现在不好好读书,以后你就等着辛苦,听话,我都是为你好。

平时多和班主任系领导亲近亲近,这样评优评奖,才会优先考虑你,脑子灵活点,知道吧?

不要尽想着谈恋爱,学生就该以学习为主,将来毕业找个好工作,好姑娘/好小伙还不是随你挑。

工作后

把该考的证都给考了,当个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铁饭碗,多稳定!

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怕辛苦,该加班就加班,不要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

什么时候领女朋友回来看看啊?别只顾工作,先成家,后立业,老祖宗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要挑挑拣拣,趁着年轻,赶紧找个好人家嫁了,现在是你挑人家,到时候就是人家挑你了。女孩过了30 ,就不值钱了,晓得伐?

张老师,看您朋友圈的画作,画得真好啊,有大家风范。

过奖过奖,倒是王老师您的书法行云流水,这次会所翻修,新题词的事,就拜托您了。

刘老师,您上次给我们公司提的品牌方案,我觉得特别好。您看什么时候再来一次公司,我们谈个大项目。

那我们约个时间聊。您上周给大家做的理财讲座,也非常精彩呀,好多人抢不到座位。

开局前

谁比谁更强

场合| 中年人的饭局

组织| 精英俱乐部、男人的加油站、纸醉金迷的天堂

形式|互相恭维和互相哭(xian)穷(bai)

入局后

股市套牢得厉害,再这样下去要喝西北风了。

虽然你看到我开着玛莎拉蒂,但实际上我的经济实力低于奇瑞水准。

你怕什么,你有个能干的老婆,驰骋疆场比男人还厉害,不像我那个媳妇,一点不成熟……

成熟这件事吧……成熟就是长期被海啸般的复杂想法和挣扎包围着,持续不断地思考着死亡和命运,并能枯死一切的徒劳无功,但依然能怒斥光的消逝,无法像一个孩子那样蠢得惊天动地……

哦,我老婆也就是个大学副教授,比我小十岁。

我给我老婆买了个欧洲深度游,让她和小姐妹玩去,我总算能清净几天。

真羡慕你们出国旅游,我只能玩玩江浙沪。

全民为师:时代的新算法

撰文_呈子

那些熬到立秋没有被高温打败的人,都在美元汇率破7 中焦虑了。各种各样的焦虑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精神支柱。知识焦虑催生了自称“贩卖知识的臭奸商”的罗振宇老师,发型焦虑养活了从大CBD 到镇中心的Tony 老师,颜值焦虑让李亚鹏9 岁女儿李嫣靠分享美妆心得就被称为李老师。

这是一个全民为师的年代。人类在满足归属感之后,就总想鹤立鸡群,建立自我的独特感。而这种独特感,在现在这个表达为王的年代,总需要更大声的输出。一旦发现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要落后于我们自身,我们就会无法避免地想要去说教别人。成为老师,仿佛就是在这世界立足的标志,和赚第一桶金一样重要。为师的优越感,是很多人内心的精神阶层。只是这个阶层并不固化,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就产生全民为师的现象。也好在,这个精神阶层并不固化。

认知,这个最值钱的硬通货,开始被越来越多人握在手中,改变命运。这显然不是一件坏事儿。喊Tony 老师,也并非一件丢脸的事儿。除了自己行业里的前辈,现在多数人最多喊老师的,大概就是Tony 老师了。为什么要嘲笑Tony 老师,人家至少在做头发这一领域,比你在行。

其实细究Tony 老师的来历,你大概会对他们肃然起敬。知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理发一哥都叫Tony老师?仔细查了Tony 在牛津英文词典里的意思: 高贵的,时尚的。理发师用这个名,就是告诉你,我剪的不是头发,是作品。和国际接轨,追求时尚品味,是Tony 老师们的初心。但不止这么简单,tony 背后有更重要的一层意思。理发可是让众多小镇青年逆天改命的稻草,是他们追梦的起点。可能你我都曾被Tony 老师推荐过极具动感的“托尼盖发型”,创造者就是理发行业巨头、英国理发品牌TONI&GUY,从伦敦南部一个微不足道的沙龙,变成拥有400 多家美发店的时尚集团,它的创始人Toni 先生,也成为全球发型师膜拜的偶像。

所以不要再嘲笑Tony 老师,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有梦想、有专业业务能力的人呢。

或者我们在质疑嘲笑别人好为人师之时,其实,怀有一丝嫉妒。但凡一个事物被称为庸俗,一定是因为它拥有某种值得被高雅嫉妒的特性。Tony 老师们是我认知范围内,最有自信的从业者,对自己的技艺毫不怀疑,也对你会信任他这件事儿毫不怀疑,更不怀疑,你会办一张会员卡。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有业务能力,还有这么强的销售能力。他们是值得被称为老师的。

其实,全民为师,与其说是这个时代快速消费、万物可变现局面下催生的社会现象,不如说,是我们的幸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待遇。虽然孟子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但要能够做到为人师,首先自己一定是把这一亩三分地,耕耘得特别溜儿了。

很多网友不服气,4年前才9 岁的李嫣居然自称李老师开美妆直播。这姑娘到底是天后的女儿,瞒着李亚鹏,开了直播把天后密密麻麻的化妆台摸个门儿清,还自信到自称李十万、李老师,在线教大家美妆心得。你说,一个9 岁的孩子,凭啥?只是有出身的人一大把,能利用好出身的,也是本事,美妆这件事儿上,她就能被叫老师。

我们记住了圣人孟夫子的教导,担忧这个人人为师的时代,会不会变得更坏。马尔克斯也曾在给读者的告别信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帮助他人站起来的时候才有权利俯视他。”似乎也是在教育我们,除非为人师能真正帮到别人,否则不要自视甚高,靠为人师来套现,极端的例子可能就是靠营销财富自由赚钱、放巴菲特鸽子的孙宇晨。

但生于一个走向成熟的现代商业社会,我更愿意看到人人为师,人人能够为师,并以此建立自己的价值和贡献。“臭奸商”罗老师前段时间有篇分享,提出一个概念,叫消投者。在一个消费和投资可以随时转换的时代,同样一个行为,看起来是消费,但是干好了它就是你的投资。你玩游戏,这是消费。但是你认真玩,最后玩成了专业选手,那玩游戏对你来说,这就是投资。你买化妆品,这是消费。但是你一边买、一边用,还一边研究、一边表达,最后成了美妆博主。那买化妆品对你来说,这就是投资。消投者的意思是,消费和投资的边界也模糊了,过去的人群划分,是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那从“消投者”这个角度看,未来的人群划分,是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做相同的事,只不过背后的算法不同。有的人把它做成了消费,有的人把它做成了投资。

这个时代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被称为老师、被尊重的可能。有的人认为不足为提的事情,有的人就专研成了老师。毕竟,韩愈曾写过一篇叫《师说》的议论文,里面最有名的一句话,叫作“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老师

编撰_庄雯莎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 是老师的“套路”

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会遇到很多老师,在回忆里,有些老师的名字已经有些模糊了,但是他们无数魔性而洗脑的“口头禅”我们却印象深刻,甚至说出上句就能对出下句。

毕竟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老师们的经典必备口头禅也是如出一辙。比如“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

发生场景一般是考试成绩公布,老师拿着一叠试卷,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入,对着大气不敢喘的学生们,道出了这一句千古流传的“教师口头禅界王者”。

急什么,我讲完这题就下课!

下课铃响了,大家已经跃跃欲试要冲出教室。结果,铃声也没法儿打断沉浸其中的数学老师,他一口气又讲了5 道题!厕所都还没有上呢,下节课的语文老师已经捧着教案进来了……

整栋楼就你们班声音最大,我在办公室都听见了!

自习课的中途,大家在教室交头接耳,没曾想班主任老师已经习得容嬷嬷走路不出声的神功大法,藏在教室后面一触即发。

等你们上了大学就轻松了!

高三班会课上班主任的高考动员,在老师描述之下:在大学,没有作业,没有压力,没有烦恼,犹如天堂一般。结果我们真的很傻很天真地以为,上了大学之后就轻松了。后来发现,老师的意思应该是把我们送去大学您就轻松了……

外面下雨了,体育老师说改自习,那么这节自习课我来上!

学生们满怀希望下雨天的体育课即将变成可以聊天看课外书的自由活动,没想到等来班主任,她拿着书,笔直地走进来,带着狡黠的微笑,亲切和温柔地说了这么一句让大家敢怒不敢言的话。

没有人举手吗?那我来点名了……今天是5号,那就请学号末尾是5的同学,5 号、15 号、25 号、35 号、45 号分别回答一下吧。

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并且问题有一定难度,大家都生怕问到自己。于是纷纷低下头,避免跟老师的目光接触。但躲得过目光,躲不了运气,尤其是学号跟当天日期一样的同学们。

这些话在当时听了可能很厌烦甚至有心理阴影,但是走上社会尝遍人间辛酸后,再来回味老师的话,又是不一样的感觉了。又是一年教师节,致恩师,致青春!

我是一名班主任,自从当了班主任,每天忙得像是陀螺一样,可以说是一刻也闲不下来。我的一日行程表与绝大多数老师一样,忙且平凡。

07:10指导学生早读、检查卫生情况

07:45 第一节课,开始巡堂检查工作

08:55 班主任例会,总结,探讨、交流、安排下一周工作。

09:15 大课间,组织学生锻炼身体。

12:50 利用午休时间处理学生问题

14:30 下午的课开始

16:30 班会课,对学生在学习方法、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指导。

18:30 晚修辅导、面批工作。

21:45 晚自习结束,回家继续为明天备课

很多人羡慕我们有寒暑假,但在教师行业有这样一句话:“这3 个月(寒暑假)的假期是用另外9 个月的透支换来的。”教师工作远远不是课上的那点事儿,更多的是课下工作。虽然忙,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需要负责地为学生日复一日地坚持着,一心一意地担当着,一如既往地奉献着,度过这平凡的每一天……

那些师者教会我们的事

编辑_庄雯莎

关于处世——庄子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见水中有鱼,庄子说:“鱼玩得很快乐。”惠子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你不是鱼。”庄子说:“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不要用自己的定式思维去揣测他人的心境,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家只要做一只开心快乐的鸟就够了。

关于学习——鲁迅

鲁迅弃戎从文,以笔代剑,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虽然时过境迁,他的很多名言,尤其是关于学习的警句对于当代青年,依然很有一些借鉴意义。例如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关于创业——马云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马云,中国互联网名片代言人,同时也是万众青年的创业导师。他创办的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个奇迹。

阿里巴巴创业开始,资金也不多,50 万元,是18 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 万元,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马云的创业成功绝非偶然,那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那是信心与实干的结果。

马云的创业经历教会我们:如果你能像马云一样敢思、敢想、敢说、敢做、敢为天下先,那你也可能实现自己的阿里巴巴帝国。

关于婚姻——钱钟书

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婚姻是人们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两人的爱情从他们初见那一刻便开始了。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当时,两人没说一句话。后来,钱钟书约杨绛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两人顺理成章地恋爱,结婚,生女。一生专一地爱着彼此。钱钟书有这么一句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关于快乐——苏格拉底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关于勤奋——梅兰芳

京剧大师梅兰芳虽然生长在京剧世家,但他的自身条件并不是太好,就连从小带他的戏班老师们都说祖师爷没给他这碗饭吃,认为他不是唱戏的材料。然而梅兰芳却凭借自己的勤奋刻苦,花了比其他人更多倍的努力,每天都要对着大镜子练水袖、练身段、练台步,最终成为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说:“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猜你喜欢
孔子老师学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