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何依:用现代技术研究碎片化历史
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科技创新使得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从传统的定性研究转变为有科学数据的定量研究。第二,使得人们的研究从静态信息存储转变为动态过程的全面检测。第三,使得原本单一的、小范围的研究转变为多样化样本的大范围研究。山西省只有6座历史文化名城,但却拥有着大量的治所城市,其兴起于明清时期,这些城市不及平遥古城保存完整,但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城市留下的历史信息多是一张古地图,然而地图并不能进行量化。隨着历史的变迁,古城将会叠加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信息的丰富使得古城积淀愈加厚重,但是另一方面却又使得最原始的历史信息被割裂,使得原始信息逐渐趋于碎片化。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对历史信息的原真性也会越来越模糊,针对这一现象,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去伪存真,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维度中去判断山西省历史城市的保护价值。因此,我们在做山西省历史城市和传统村落整个全域体系课题研究时,在利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对整个山西的历史城市做了30个样本,目的就是想建立一个除6座历史文化名城完整保护模式以外的其他保护模式。比如有的城市城墙完成度好,有的城市南大街北大街历史轴线较好,有的城市属于历史中心,尽管这些城市没有整个保护的价值,但是某些片区却很有价值,其某些重要的建筑会对城市的认知产生影响。目前团队所做的工作便是通过现代技术建立一套全方位、全息化历史信息的保护。
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区域规划研究与科技创新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渗透其他领域之中,尤其是区域规划领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也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2007年团队在平遥古城做规划研究时,就已经使用了GIS地理信息系统,并将已调查的整个古城中所有院落以及人口信息、社会信息等都纳入了其中。尽管调查工作是在2007年开展的,但当团队在对12年古城变化做评估时,2007年调查数据却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资料,可以从中看出城市建设、社会变迁、产业变化等发展趋势,同时它又能帮助我们确定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措施,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因而GIS地理信息系统应纳入到遗产保护的日常管理之中,如此便能更精细化管理。比如一个民居或者院落在改造时要进行申报,申报的过程便可根据原来设定的规划要求去执行,且多年后再进行评估时,可以从中发现遗产保护与发展过程之中是否存在着问题,也能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
《平遥古城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团队之前做的另一项工作,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创新。如果单对平遥古城制定保护规划是不够的,只有政府部门知道该如何保护也是微不足道的,其利益相关者也应清楚相关细则,要明白自己的房子价值在哪里,如果要对房子进行现代化改造应该如何做?因此,《导则》的制定,就为居民自我更新修缮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将规划与《导则》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古城保护非常有推广价值。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中心)主任助理李光涵:遗产保护中传统材料的应用
本人很赞同“科技创新使得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从传统的定性研究转变为有科学数据的定量研究”这一观点。
除了要大力推进现代新型材料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外,更应该重视使用传统材料进行文物修复工作,并应用在现代建设工程中,这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以平遥古城为例,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大量的历史依据,不可能每一个依据都利用非常科学精准的方法去做一个科技保护的项目,否则成本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可以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在研究传统材料时做出一个系统定量的分析,如此一来便可更好、更普遍地推广传统材料。科技创新并不是只用新的材料才叫创新,也可以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去定量传统材料,使得传统材料加以推广应用,这也是大量历史建筑尤其是非文物保护中低科技的一种运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团队此前也有运用,其好处就是为团队进行监测提供了方便。当时在做研究时,团队将各个区域的保护史、病害以及修复后所使用的多种材料都录入其中,随着时间的变迁,团队可以通过系统长期监测不同材料的变化,且系统中的数据可以不断更新。
4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高低科技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要持续地关注并对其进行持续地投入。比如GIS地理信息系统首先要有其信息,而后才能去聚类。信息源从哪里来?这就需要人类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发现。当前科学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在对建筑信息价值的认知和发展之中。山西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在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刚成立时,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为了研究中国的古建筑,研究《营造法式》,他们在山西做了长时间的考察,已运用了照相摄影技术、现代建筑的测绘技术等。如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研究团队每年也都会带学生来山西做建筑群落的调查研究。与梁先生他们相比,理念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在持续地关注和记录并发现其更多的价值;但是从手段上,研究又持续增加了无人机、激光扫描、VR技术等高科技手段。
高科技已经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常规手段,而低科技更应该引起重视。科技手段的使用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应该多发展一些成本低、易操作的简单的科学手段和方法,这可能对于古城当地居民来说帮助更大。
5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史文正:遗产保护与居民生活需求
对于古城这类“活”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修复中更需要考虑古城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科技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很多新思路,扩展了新视角,土坯墙的改造、太阳能材料的使用等都是人类要解决的问题和科技研究的重要方向。
新技术在调查中的数据处理上已有明显应用,比如无人机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普遍,无人机中的三维倾斜摄影技术可以将某个地区的三维影像库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团队还为三维影像库叠加了各个院落的历史信息以及改造后的相关信息。若想知道某个建筑的历史,只需点击三维影像库便会弹出链接框展示。同时在面向未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新技术的创新也不可或缺。比如平遥古城虽然有大量的数据信息,但是到目前为止水电暖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在有限的空间内如何能使上下水问题得到解决成为了摆在很多专家面前的又一难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小院子中做一个封闭式的内循环系统?诸如此类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其真正关乎古城居民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