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的情感化设计探析

2019-09-17 07:59李红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装帧情感化书籍

摘 要:如果将图书视为人类文明前行的阶梯,那么整个阅读活动就是组成这些阶梯的重要基石,尽管在当下电子信息环境不断扩张的局面下有些人认为纸质图书已经失去了有效阅读的空间,但是从阅读的有效统计上来看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提升,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和书籍的有效装帧越来越符合读者品味与阅读习惯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阅读;书籍;装帧;情感化

书籍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商品,虽然在整个的营销过程中有其与大众化商品完全不同的渠道、方式,但是全部消费过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商业规律,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书籍在一定范围内的装帧效果也是对其的一种“包装”过程,只不过书籍的装帧与普通商品完全不同,其装帧效果要完全与书籍内容之间产生密切的关联而已。

一、书籍装帧的基本方式

所有人对书籍都比较熟悉,从幼儿读本到学习教材再到工作之后的专业技术书籍,其一路伴随着我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不断前行。其实这也是书籍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度浓缩的发展与实际应用历程而已。

而为了有效体现书籍的基本价值,按照其实际用途的不同对其进行有效装帧的过程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程度。基于不同的文化底蕴所形成的對书籍装帧的认知方式不同,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这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契合程度是否存在差异。譬如说以西方文明为例,几乎在资本主义工业化革命之前,其所有的文献资料基本上都是借由动物皮毛来记录的,别说书籍装帧了,连书籍的有效组成都相当困难,而反观东方文化中,由于对于造纸以及印刷术利用的极为娴熟了,所以许多文献资料和历史书籍都具有极强的史学参考价值被得以较好的保护。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革命的输出,西方文化完全走出了“羊皮纸卷时代”,精装版的硬质书籍一度风靡全球,成为直接影响民众意识形态的重要参照物,而此时的东方传统文化由于处于停滞期,所以在书籍的有效利用上并没有比较明显的发展,仍然以线装书为主。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文化的“百家争鸣”有了全新解读的基础上,图书的装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书籍不同的实际用途进行有针对性的装帧成为图书出版、发行人员极为重视的一个环节,甚至有些书籍的作者都直接参与到书籍的装帧设计过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提升了我国书籍出版发行的基本水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客观地讲,的确有一部分纸质图书逐步地淡出了出版发行的传统领域,但是对于这种全新的信息环境而言,书籍的包装从纸质向电子化转型的过程中,其实给书籍的装帧效果显现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针对一些线上与线下同步发行的图书来说,其装帧效果的好坏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图书的整体发行质量,因此也让图书装帧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快速完成涅槃重生之后实现转型,成为确保图书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顺利发展的最佳助力。

二、书籍装帧中情感化设计的内涵

日本早稻田大学社会关系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龟山庆吾先生在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曾经表示:书籍在有效完成其社会价值与使命的过程中,装帧的情感化设计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力效应发挥方式。

虽然这种论述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但是这也的确是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书籍装帧所必须要重视的问题,龟山庆吾先生所提到的这种情感化设计,基本上指的是书籍透过基本的装帧设计要完全从外部感官层面、行为层面与反思层面都与读者的基本需求形成高度的契合。

(一)书籍的整体装帧效果要具备完整性

在图书出版发行工作一度陷入低迷的时候,社会上的确出现过一种所谓的“精装热”理论,也就是说将书籍的整体包装效果借助不同的材质完成精装,使其达到西方的一些图书装帧效果。客观地讲,这种方式并非完全不可取,在一些翻译类图书上,采用这种装帧效果其实是比较好的,能够让读者产生比较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在情感上容易接受。但是这绝非代表说所有的图书装帧效果都能够符合这种方式,毕竟国人的阅读习惯在长期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仍然习惯于强调简约与实用性的原则。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过度去强调所谓的“舶来品思想”,反而会让负面效应不断增大,根本与图书装帧的基本初衷相向而行。

在这个过程中,书籍装帧效果的完整性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了,从设计人员的基本设计思路上来看,书籍的整体装帧效果必须要遵循一个完整且独立的基本思路,而这个思路原则上来说要与图书内容之间形成比较密切的关联关系,这样才能够让书籍装帧的整体质量发挥到极致。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翻译意大利作家的《基娅拉·甘贝拉莱》在装帧上就有一定的代表性,没有过度的色彩渲染,采用略接近于纸张原色的黄色作为基本色,在封面上用一个被高度概括了的地球造型和明显经过艺术加工的夸张飞马造型就完成了,书背也并没有采用精装硬质纸板,仍然选择的是胶钉的方式。然而就恰恰是这种简约且略显夸张的装帧效果,高度迎合了书籍的核心内容——“主人公荒诞的生活方式”,从而能够让读者迅速地对这种装帧效果乃至图书内容在情感层面上形成认同效应,也完全达到了图书装帧过程中的完整性。

(二)书籍的整体装帧效果要具备引导性

“博眼球”固然能够让读者中的潜在消费群体对图书产生兴趣,但是单纯地采用这种方式来试图全面提升书籍的整体装帧效果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毕竟如果书籍的整体装帧效果与书籍内容之间根本不可能形成任何的关联效应,当读者在打开书籍简略利用3-5分钟的时间就能够翻阅其大致内容之后,其就会迅速从对图书的好奇转变为对书籍装帧效果的鄙夷,从而进一步扩展到对图书内容与信息的排斥,根本达不到书籍借助装帧来实现吸引读者的基本效果,更无从谈及让读者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去接收书籍信息了。

书籍的基本装帧只不过是书籍外形包装的众多方式之一,要想真正地让读者对书籍借由装帧来产生兴趣,那么书籍的整体装帧效果必须要有一定的引导性。特别是在当下信息化社会环境中,当互联网线上资源对于书籍基本信息的传播能够产生明显较强的影响力之后,这种引导性价值就更需要高度的重视。作为设计人员务必秉承严谨、务实的态度将感性与理性元素都囊括到书籍的装帧效果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去。甘肃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敦煌的故事》一书在这方面就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单纯地从书名上来分析,读者会在下意识上认为这是一本传记类小说或者是游记,而当发现其实是一本旅游工具书之后不仅让很多读者大跌眼镜,而且还发现这其实还是一本实用价值极强的手工书籍,因为在这其中增加了很多的手工元素,那么其基本装帧的方式就完全打破了传统书籍的固态装帧模式,借助不同内容和版块的分类装帧效果,已经完全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引导读者接受图书的相关内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与之同名的电视纪录片在央视播出之时,互联网各大电商平台上书籍的销售信息也同步发布,尤其是将书籍的装帧效果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说明之后,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兴趣,逐渐地使其成为游客游历敦煌的必备工具之一。

三、书籍装帧中情感化设计的外延

当民众的物质生活基础已经得到满足,希望从精神层面产生明显突破之后,其对书籍这种精神食粮的基本需求效应也会明显地提升,为了迎合这部分消费者,书籍的装帧设计就需要适当的从“量变”到“质变”进行转移,充分地融入读者对书籍之外信息的一些诉求,这样就能够让书籍的装帧效果赢得读者的认同。在这方面故宫文创团队做出了很多的尝试,《谜宫·如意琳琅图籍》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完全颠覆了读者对书籍的传统认识,同时也让很多专业从事设计的人员对于书籍的装帧设计效果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看似仍然沿用的“线装蓝皮”传统书籍装帧模式,但是其中却因为这是一本集手机APP使用、互动猜谜、文史资料阅读等为一体的全新模式书籍而必须要让读者重视本书的任何一个装帧与设计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书籍装帧设计而言国人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开展适应当下社会环境的书籍装帧设计工作,的确有很多问题需要去重视和解决,对于专业的设计人员来说,一味地强调“拿来主义”显然是不可取的,必须要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地融入情感化元素,让书籍装帧设计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够顺应读者阅读以及阅读之外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从整体式全面提升书籍装帧设计的基础水平。

参考文献

[1] 韩佩妘.触觉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08):273-275.

[2] 叶子.书籍装帧设计[J].上海纺织科技,2019(04):89.

[3] 姚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书籍装帧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9(03):160-161.

作者简介:李红(1979.03- ),女,汉族,海南文昌人,大学本科,讲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着眼传统文化艺术、探索新时代艺术形式,立志为中国艺术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装帧情感化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文以载史——藏文的雕版印刷与装帧艺术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负情感化设计和它的度
基于情感化的耳机产品设计
情感化在智能家居发展趋势中的影响
情感化在台式电脑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