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9-09-17 07:44陶义美
南方文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徐悲鸿人物画题材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今广西美术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探究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创新路径,就一定要分析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规律,而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离不开近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所以我们要将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放入近现代中国人物画发展历程中进行探究,辨析其如何传承中国画艺术的民族意识、精神特质,以此来探究广西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渊源、流变、成就及价值,才能明晰其发展规律,也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承与创新,从而为当今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指明未来发展路径。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创作的主题力量还是广西画家,因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也“受到了一些艺术家的关注,但因交通不便,要深入这些地区是异常困难的。因此,对大多数艺术家来说,西部民族地区仍然是‘那片遥远的地方”①。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表面上虽然纷繁芜杂,但实质上有着演变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即受到近现代艺术名家徐悲鸿与蒋兆和建立的“徐蒋体系”的影响。

广西古代美术的发展比较缓慢。民国时期,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陈树人、张安治、徐悲鸿、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李可染等一大批著名的画家客旅广西。其中对广西影响最大的当推徐悲鸿。徐悲鸿在桂林筹办了广西艺术学院的前身——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在徐悲鸿与他的学生,也是他艺术主张的实践者和贯彻者张安治、徐杰民等人的领导、带领、培养下,一大批美术家成为近现代广西美术教学和创作的中坚力量,这些美术家实践、传播、阐释、发扬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张安治1928年考上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就受教于徐悲鸿,后长期跟随徐悲鸿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他认为中国画衰落的原因是缺少西方科学的基础训练,他认为要复兴中国画:“必须采取西方的科学方法;检讨本身的精华与缺陷;建立有系统的客观的新中国画理论,作为进取的方针。”②在中国画创作方法上,推行徐悲鸿的“新七法”。这一艺术主张是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的办学宗旨,也是培训班的教学实践原则。徐杰民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曾任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讲师兼教务组长、美术科教授兼教务主任等职,对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理论与素描造型基本功的训练方法领悟得比较到位。他著有《徐悲鸿在桂林》《徐悲鸿先生与广西美术教育事业》《广西书画家名录》,在传播徐悲鸿艺术主张方面尤为得力。卢汉宗,1940年在广西省艺师班学绘画、雕塑,传承“徐悲鸿新七法”,走现实主义艺术道路,撰写了《徐悲鸿在广西》的史料。他们作为徐悲鸿写实主义艺术主张的实践者和贯彻者,在广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美术创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较大的发展。1960年成立的广西艺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徐蒋体系”的美术人才。徐悲鸿认定“素描写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将素描课程开始作为中国画教学的基础课。在全国美术院校的国画教学体系中,基本上以徐悲鸿的教学理念为主,即素描加写生加中国画笔墨。蒋兆和继承了这一体系,他主张合理地将素描这一西方造型原则纳入、融合到中国画的创作体系之中,进而将素描与中国民族艺术形式和中华文化精神进行融合,创造出属于中国画的“素描”。同时,他将中国画传统的“白描”提升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将素描与白描进行融合改造,希望形成新的中国画的民族元素。这一时期的广西人物画创作基本上是遵照“徐蒋体系”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来进行的,涌现出了莫士光、陈素春、莫更原、黎正国等一批优秀的人物画家。他们成为解放初广西美术人才的中流砥柱。“文革”期间作品基本上都是宣传画,表现形式也基本上是“红、光、亮”。黄旭的《飞舟迎春》、覃忠华与黄旭的《夜课前》,梁荣中的《侗寨新声》、蒋振立的《喜迎铁牛》,张达平的《苗山新绣》《好闺女》和《又是一百分》、黄格胜的《山区放映队》和《跟着毛主席天天打胜仗》等作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尽管这些题材和内容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程式化,但确实造就了一批造型过硬、写实功夫强的人物画家。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整个中国美术界创作环境变得宽松,广西美术创作也开始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广西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画家和难以数计的人物画作品。如雷德祖的《英雄虎胆扫群敌》、郑军里的《苗岭金秋》、梁惠统的《书记学侗语》、帅立功的《银波满瑶山》、张达平的《恩》、邓凯亮的《政委给咱送夜餐》、莫更原的《对牛弹琴》、杨永琚的《课外辅导》、曾繁滔、何伟仁的《迎春花开》等。这些作品描绘的是改革開放后的新事物和新气象,歌颂祖国的丰功伟绩和典型人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涌现出一大批风格鲜明的优秀作品。潘爱清的《丰收图》、李伟光的《远山》、梁荣中的《南盘江的早晨》、柒万里的《夜歌》、泰心国的《坚持》、黄鲜花的《一片心意》和《瑶家少年》、梁耀的《小河水涨大河满》、郑军里的《编花篮》和《盛夏图》、黄宗海与黄宗湖的《千年角鼓发新声》等都是这一时期优秀的工笔人物画。其中梁耀创作的《小河水涨大河满》还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以工笔人物画取胜的郑军里创作的《盛夏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后来发在《广西日报》上。这些作品极大地推动了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也是“徐蒋体系”在广西美术界的集中体现。广西的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中国近现代人物画的路径是一致的。

广西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自我嬗变

20世纪下半叶,徐悲鸿推行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在画坛上占绝对主流。但其在发展历程中进行了自我嬗变,只不过广西卷入其中比较晚,但其内质是一脉相承的。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主的中央美术学院进行了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的改革,并非单线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再一次显示出其包容性和复杂性。有意思的是,这样的非单线推进者也恰是徐悲鸿自己。徐悲鸿最让人称道的是对那些出自民间,自学成才,“野路子”的画家们赞赏和重用。“叶浅予、李桦、董希文、周令钊、李宗净、古元、宋步云,更是他慧眼识才,不拘成规,招至旗下,从而为北平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另开新局”③。当时除了延请齐白石、李可染等传统型国画家到美院执教外,还延请黄胄、叶浅予等擅长速写、漫画的非传统型画家到美院执教。叶浅予是当时对“徐蒋体系”持保留意见的画家。他1947年就被徐悲鸿引进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但他并不因此就认同“徐蒋体系”。徐悲鸿指责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家不讲造型精确只讲笔墨情趣和味道,因此排斥中国画以线描为造型特征的表现方式。叶浅予对于徐悲鸿深恶痛绝文人画的态度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徐悲鸿的人体素描已达到尽精微的高度,但还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美感。他认为中国传统学画从临摹入手是有道理的,因为舍弃笔墨而只从写生入手是舍本逐末。叶浅予的艺术理念是切合中国传统的,注重默写,不注重作品中出现的明暗对比,而仅仅是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与动作。黄胄是国内最早突破“徐蒋体系”的人物画画家,但给予黄胄到中央美术学院机会的也恰是徐悲鸿。黄胄在前人基础上融入了以速写技法语言来创作的方法,以坚挺的速写样式的直线来代替中国画的勾勒,改变了以“徐蒋体系”的人物画家们用素描的严谨结构刻画方式。黄胄把西方的素描技法语言与中国笔墨语言融合得很好,使得所描绘的对象更加生动和流畅,这种语言方式同样具备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特征,为写实水墨人物画多元化的面貌打下了基础。黄胄经常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了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形象的绘画作品,这对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画家是有很大影响的。

当代广西的优秀中国人物画画家,集中在广西艺术学院,其领军人物是现为广西艺术学院院长的郑军里教授。他在广西艺术学院就读期间的人物画老师有黄旭、林令、黎正国。他所受的大学美术教育是“徐蒋体系”,造型功力深厚,工笔画作品居多。他刚大学毕业就进入中国艺术院在颐和园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受过黄胄、叶浅予等大师的教导。黄胄、叶浅予等老先生告之他中国画其实也就是以书入画。由此他的中国画创作中融入了书法的意味技法语言。虽然他大多用没骨技法来描绘物象造型的块面,但他以勾勒形象轮廓造型的中锋用笔,尤其见书法功力,寥寥数笔,形象栩栩如生。他创作了一百二十幅中国历史人物画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引起极大的反响。北京展览之后,他一直致力于民族题材人物画的创作。他将历史题材人物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文化内涵,轻松而又自然地融入少数民族题材之创作中,使其中国人物画创作艺术成就在全国美术界影响很大。广西艺术学院其他画家,如魏恕善用工笔技法的绘画语言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了绚丽多姿的民风民俗,深深地打动了观者的心。韦文翔的民族风情系列作品,生动古拙,流露出原生态的乡土情调。柒万里的少数民族人物画有着连环画的特点,人物造型古朴,设色清雅。余永健教授的少数民族人物线描造型准确,夸张而又恰到好处,线条流畅、松动却有古拙的金石味。文海红教授把表现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和审美内涵作为少数民族工笔人物画创作的根本。黎小强副教授把中国画的文化内因和精神质地熔铸在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之中。陶义美副教授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作品中粗犷的线描加上生涩的皴擦,加重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民族性。这些画家“使中国画创作凸显出中国画传统的精髓和生命力,也体现出这个画家群体对民族艺术的一种文化自觉的保卫意识和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挚爱”④。他们是建构当今广西少数民族中国人物画审美文化发展的主力军。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的发展途径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是在传承近现代中国画文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今,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应该立足于它的历史的渊源及文脉的流变、发展、开拓及创新。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对传统型绘画的回归和建构的种种探索和尝试虽然有所成就,但如果没有究其根源可能就难以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在传承中国画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来发展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我们传承的并不是传统型绘画的技法和图式,而且在传承中国画艺术精神的基础上“笔墨当随时代”。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要传承与创新,就不能纠结于形式表现,而是要深入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审美文化之中,在把握中华民族绘画艺术审美文化内核的基礎上来推进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现实主义题材、写生、写实主义,成为画坛的主流。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笔墨、技法语言等遭到了一定的挤压,大多传统型的中国画家,为了适应时代要求而将传统的写意笔法衍变成为写实技巧,但依然保持着传统文人画家的写意精神。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想追求没有消解,而是蕴含在丰富的笔墨技法的表现形式之中。广西的中国人物画家们将笔墨的气势美感与自然客体形态结合起来。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家把对日常生活与民族地区自然风貌的体验及内心的感悟,融化于笔墨之中,用较具个性的技法语言,营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没有了中华文化的审美基础也就没有了中国画”⑤。这些画家要立足于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美学追求,在新的时代不断赋予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崭新的艺术表现形态和新的艺术生命,将这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扬光大。

总之,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应把握住中国画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核,明晰传统绘画艺术精神在当代的衍变形态,结合画家对广西少数民族民众的生活、生命和人生的感悟和理解,运用笔墨及其他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注重利用广西特有的地域特色、人文内涵和民族艺术资源优势,创作出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⑥。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所进行的创新并不是绘画形式的标新立异,也不是绘画技巧的别出心裁,而是绘画艺术精神和审美追求独到之境。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画家们应掌握近现代中国人物画发展变化的规律,按照这一规律进行创作上的传承与创新。

结语

六十年来,广西中国人物画大部分作品是以广西的壮、苗、瑶、侗等民族为题材。八桂大地的民族题材人物画的文化认同感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主旋律和主潮流,而更多是对传统绘画文化中寓意于画等文化和表现形式的融入和重铸。这也是广西中国人物画在广西地域能够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广西的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如何改造中国传统意笔人物画的形式语言,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代哲学思维和人文思想,营造出独特的笔墨构成、水墨意味和风骨神韵。人物画家们将创作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置于特定的时代信息和作者情感追求之中,在弘扬主旋律之时并不是简单地主题化的呈现,而是蕴含在自身对于节日、仪式和风俗的审美需要和文化皈依之中,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时代主题的共鸣和响应。

【注释】

①屈波:《“路”作为母题:“十七年”时期西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现代化叙事》,《艺术探索》2018年第4期。

②张安治:《徐悲鸿先生与新七法》,见张晨《张安治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第270页。

③刘新:《20世纪中国美术史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第181页。

④郑军里、魏恕、陶义美:《漓江画派中国人物画研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第10页。

⑤薛永年:《黄宾虹笔墨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提要》,见关山月美术馆编《黄宾虹与笔墨问题文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第81页。

⑥毛茂林:《漓江画派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艺术探索》2018年第6期。

(陶义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猜你喜欢
徐悲鸿人物画题材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墨猪图》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