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杨硕
摘 要:近年來,旅游业的兴盛与大众对旅游文化的内涵需求相倚相长。在尊重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景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支撑是值得探索的。随着旅游业的浪潮,贵州省文化产业开始觉醒,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市场机会,如何打造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旅游区域,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旅游区域的景观建设,最终更好地对这些非物质文化的进行传承和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文章分析探究贵州旅游区存在的景观问题进而提出可行性意见,以提高旅游区景观品质,促进地域经济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带来支撑。
关键词:民族文化;地域景观;旅游区景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大学人文社科项目“现代应用设计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技艺传承面临问题研究”(GDQN2016017);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符号学理论的贵州苗族银饰装饰纹样研究”(2016ssd17)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贵州三都水族马尾绣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11CG126)研究成果。
全民旅游热带来的消费市场,催生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各类旅游景点也如春笋般涌现。然而大部分旅游区,只是对某个自然景点或人文故事进行简单批量化的单一包装后就被迅速投入市场,这样千篇一律的旅游区域势必造成审美疲劳,最终被大众抛之脑后。早期的旅游区“西式化”雷同再到如今的“传统中式”建设雷同,使得民族地域特色慢慢迷失。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环境下,大众对文化型旅游意识转变逐渐明显,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旅游景观设计受到更多旅客的青睐。这些景观设计主要通过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民族文化等深入挖掘提炼,将民族元素融入公共空间景观元素中,进而营造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化旅游区景观。
我国地域辽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多元的民族文明,同时地理阻隔也使其完整地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当代大众对民族原生态景观越来越欣赏和推崇,在尊重民族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与时代需求的相互融合,打造时代性的具有地域文化的旅游区,这些旅游区景观将会让大众大开眼界,既满足了猎奇的心理,又能身临其境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本文就以贵州省为例,分析贵州省当前旅游区景观建设中的经验和不足,探索将民族地域文化元素运用在旅游区景观设计中的要点,以期对今后的地域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总面积接近国土总面积的2/3,多达611万平方公里,而总人口仅有1899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10,多种民族文化是我国的特色文化属性,也是富裕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精神基石。据统计,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特色的民族组成结构将会带来有多民族丰富多彩地域文化属性的旅游业发展空间。多民族聚居的贵州省,众多文化交织中孕育出多样的民族文化,除汉族外,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等17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为旅游区的形成提供了优质的基础。
“多彩贵州”是贵州省于2009年提出的发展口号,在党和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贵州省的旅游经济得到了飞速提升,受到了各地游客的好评。2016年,贵州省对旅游业再次进行战略部署,将旅游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长板”之一。同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联手中国旅游大数据联盟机构共同发布的“全域旅游国家发展指数”测评结果显示,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程度及水平走在各地前列,贵州省排在省域的第9位。近十多年,贵州省旅游规模飞速扩展,旅游思维不断优化,旅游意识逐渐全民化。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贵州旅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带动大量的旅游产业增长,多彩的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变成了脱贫致富的新道路。
贵州省政府及全民对于区域文化旅游的重视和热情,以及省旅游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在迅速崛起的同时,由于旅游开发的商业性,也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受经济利益的影响,贵州省内一些旅游开发商为迎合市场需求,把握市场风向,迅速推山盖楼,片片旅游区一夜拔起。这些粗糙的景点建设,没有经过对实地的深入推敲和系统的规划,只为争取经济效益,破坏了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内涵,千篇一律的旅游景观造成了游客的审美疲劳,无法实现旅游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基于丰富的自然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打造具有本土民族的特色旅游景观也是值得探讨的。
二、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区景观设计现状
贵州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与多样的文化宝藏,拥有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7个省级森林公园、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大量的民族旅游景点在被打造的同时,也应考虑量体裁衣式的配套设施建设,并结合现代人文理念,预判迎合未来游客的多重审美维度及需求,达到让游客流连忘返的目的。民族旅游景点的打造最主要的就是景观设计,通过对当地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等元素的挖掘,营造标志性视觉效果和感官体验的带有经济效益的旅游区域。由于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旅游开发者过于商业化以及大量汉族文化的涌入,贵州这片众多民族聚集的净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 本土民族地区传统景观的破坏
传统民族特色建筑以及原生态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在市场化的促使的背景下,大量的外来投资者以及本地经验不足的旅游开发商没有思考性地进行“美”的设计。比如木结构的吊脚楼周围,统一用徽派的白墙青瓦进行围建,甚至为了高效地构建,内部用钢筋水泥框架结构,表面拼贴木材。因为毫无原则的“前期设计”,后续维护更是没有章法,经过参差不齐的建设后,整个旅游区变得极不协调。而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侗族鼓楼、风雨桥,布依族、水族的吊脚楼,苗族的芦笙堂、戏楼等传统民族地区传统的空间景观,都是经过当地建造者世代相传,一钉一铆慢慢揣摩而来的,现代的“每天一栋楼”的快节奏无法复制。
(二)旅游市场加速民族地域文化的消亡
大量的现代审美注入原生态民族区域,加速了当地人的汉化。为了更好地迎合旅客的消费需求,大量的旅游区域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城市需求体验相结合,打着“创新高品质体验”的噱头,把城市的钢筋混凝土包裹上本土地域文化的外壳进行宣传。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与外来游客进行交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学习普通话,而像水族水书这一类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字和俚语却被人忽视,逐渐消逝殆尽。大量的本地年轻人片面关注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忽略本土文化的重要性,用快餐式的眼光舍弃很多传统文化,夸大包装部分文化,打造所谓的传统文化体验。
(三)旅游区地域文化打造方式的雷同
近些年随着贵州省对旅游业不遗余力的支持,大量的旅游区景观设计方案涌现。求量不保质的心理造成越来越多的设计者结合互联网资源分析,利用现代的手法对旅游方案进行拆分拼凑,导致旅游区文化内涵的缺失,特色地域文化无法得到彰显,众多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无法被世人所知,从而逐渐被掩埋消亡。快速的流水线式的设计,往往是将同一个公共设施模型用在大江南北,在景观设计中一张图纸多用,以达到最快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最终使得众多旅游区域落成后给游客乏味的视觉和感知体验。此类毫无特色的旅游区怎么能长存呢?
(四)景观设计匮乏导致游客消费不饱和
据统计,贵州省旅游收入增速居于全国前茅,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30%以上增幅,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巨大的营收增幅中,主要经济支撑主要以“景区门票”的形式积累。例如平坝樱花农场风景区,除了周围的大门的基础治安,数百里内的风景区、饮食区和游客休息区都十分匮乏,游客无法在此停留进行消费。受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消费审美影响,单纯的传统景观和历史文化难以吸引游客,只有利用现代景观的手法,在充分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以尊重为前提探寻原有的材料,融合手工技艺、人文风俗的元素,带给消费者丰富的感官体验,达到多个维度的经济提升,才能使传统的地域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价值得以体现,让旅游区的意义得到真正的彰显,拉近消费者和自然文化民族内涵的距离。
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旅游区是一个名片,代表着贵州这片沃土的形象及特色,若打造这一特色绚丽的名片,需要将其特有的生態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出发点,营造能够体现地域底蕴和民族文化的旅游区域,通过地域特色的合理利用带动地域经济。
三、民族文化旅游区地域景观设计的四个维度
民族文化(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是各民族在其历史繁衍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地域民族特点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命脉根基。地域景观(Territory Landscape)是存在于一个地域范围内的景观类别,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一个高品质的民族旅游区域,需以本土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为基础,通过对主体建筑、公共构筑物以及空间环境的综合把控,营造出具有特色的旅游环境。在设计的把握中需考虑自然环境、文化审美、文化参与等维度,带动地方经济达到文化经济双赢的局面。
(一)注重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利用
当代,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交织共融。任何人为环境都是属于自然环境的,在大众改造自然景观的同时,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又形成一种新的景观。例如,贵州省具有代表性的吊脚楼建筑形式,属于人为环境。它是经过千百年人类的智慧创造,为顺应贵州多变的山体地理环境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态,其将人为需求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在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需求平衡点。但是随着时代进程的发展,贵州省千百年来的自然平衡逐渐受到了考验。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百年难遇的旱灾,贵州省水资源丰富的六盘水地区,由于近些年快速的城市发展以及过度的采矿开发,导致水资源的污染打破了生态红线,造成数万人受灾。因此,在发展人为环境的同时,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有机结合开发与保护。
环境是因为具有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而存在的,因其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的独特性而拥有艺术审美的属性。旅游区域的设计需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利用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的产物、空间、色彩、肌理等元素进行现代理念的诠释,表达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情感,让体验者真正领略到民族地域的特色内涵。例如,湖南省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稻田博览园(图1),巧妙地将田间耕作当作现场表演的一部分,在吸引游客进入景区的同时(图2),保护了传统的原生态稻田种植景观和当地村民古老的生产模式(图3)。参观者在观看现场劳作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美食,参与多项消费环节。当地通过对已有自然环境的设计最终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回看贵州省,全省土地面积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现被挖掘的诸如梵净山、黔灵山、雷公山、飞云崖、古生物化石群等一系列独具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丰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符号,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区域的打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在旅游区域开发设计进行中,打造诸如“地热温泉之行”“瀑布漂流之行”“峡谷地质科普之行”“古生物探索之行”等一系列以贵州特有的自然资源为主体的主题旅游线路项目。当然,景观线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都应以尊重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的平衡为出发点,利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手法打造“天人合一”的旅游区域景观空间。充分挖掘贵州省多样的特色自然资源,将自然空间利用起来带动地域发展,最终回馈于对自然空间的保护中去。
(二)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文化是地域范围内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能够被世代传承的民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宗教观念等民族意识形态活动的产物。民族文化创新繁纷复杂,文化创新应是结构的创新、方法的创新,是一种文化呈现机制的再造。文化创新不是完全丢弃传统,若那样会失去本质,失去设计的灵魂。现今时代的大众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及书籍等媒介间接地了解这些文化的瑰宝,近距离实地感受大多是到实地中去,也就是“文化旅游”。现阶段贵州省旅游区域的民族文化呈现方式极为单一,现存景区主要以民族博物馆、景点参观、便民小吃街等传统方式进行呈现,这样单一的项目设计无法留住旅客,更无法将贵州民族文化带向市场。
随着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追求,国内的旅游区设计已经随着大量的旅游区域建设步伐快速发展和更新,民族文化也应以现代创新的理念展现在大众面前,从而得到更多人的认知和传播。例如,张唐景观事务所于2018年阿那亚儿童农庄项目(图4)的设计中,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整体规划定位方面,运用海星、海螺、鱼(图5)等生动的造型进行组合,将自然与童趣文化进行巧妙融合。在细节设计方面,进行符合儿童农庄文化的景观小品设计(图6),利用现代科学分析与制作工艺将水车和灌溉相结合,在给孩子带来趣味性体验的同时,拉近了孩子与水车灌溉这一传统农耕文化的距离。
就贵州省而言,聚居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等众多少数民族,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的1/3,其浓郁的民族文化是贵州省极具地域色彩的名片。厚重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互相交融,在各族人民勤劳聪慧的劳动中产生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刺绣、银饰、蜡染、建筑艺术、编织工艺、土布制作、傩面具、漆器、马尾绣、石刻雕塑、牙舟土陶等民族特色丰盈的本土文化和表现形式。在现代区域景观的建设中应时刻考虑将这些元素运用到整个设计中。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这些具有强烈色彩符号的艺术元素运用到整体的线条造型、色彩氛围、游客景点动线、景区文化宣传中去。现代具有创新设计理念的景区需分析其独特区别于其他旅游区域的民族文化,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将传统的民族文化打造出全新的感官体验。
(三)注重参与者的体验性与参与性
以人为本在景观艺术中具有核心地位,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在各个层面都应充斥人文内涵,这也是在景观设计纷杂的项目中具有秩序与定量的标准。现代产生的景观主要因人为因素形成,是为了满足人为需求的一种人为现象。一方面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满足大众行为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从关注大众心理层次方面满足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交融的关系。相互交融的形式和审美体验就是设计师们所需要斟酌思考的。当今大众所见的各类公园与自然旅游区存在的诱导大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实施项目,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但是高速崛起的旅游业所带动的大量新興设计项目,无法给设计师足够的时间考虑人与环境的结合,千篇一律的视觉化的造型简单拼凑和空间基本的盗用雷同,忽略大众的参与性与体验性,更无法使旅游经济获得持续性。
现代的景观设计方式众多,大致归纳分为五类:一是利用现代高科学规律和现代制造技术结合,吸引旅客参与景观环境中。二是通过炫目的色彩、符号、造型吸引大众的猎奇心理,通常这种手法主要出现在城市景观中。三是通过对大众的科学调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设计新的满足需求改善体验感的景观设施进而吸引大众进行体验参与。四是通过现代的手法加入娱乐性质的趣味设施,提高参与度。五是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发掘,制造符合地域文化的景观设施,进行文化创意的传递。例如,2018年在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蛇形美术馆北京展厅中进行的、由URBANUS都市实践设计的具有张力和大众参与性的“地图游戏”(图7),整个活动通过现代数据将乾隆京城地图和现在北京卫星图进行对应(图8),让参展的游客参与“寻找北京”的趣味体验(图9),通过在观赏中增添现代感极强的体验活动,使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回忆老北京的文化历史,极具体验乐趣和文化传递的意味。
贵州省景区现有的旅游模式主要依靠大型景区,由于现代信息的交流频繁,部分景区存在创新设计意识,但是植根于本地文化的参与模式十分少,例如苗寨风景区具有创意参与性的体验项目,最具代表性的是景德镇的DIY泥塑。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景区开发者对于参与性体验的意识逐渐觉醒,但重视程度仍需提高。这对新兴设计师而言也是巨大的机会,新兴设计师可以基于地域文化进行创意项目的延展,提高游客的参与性,让游客在趣味游戏中挖掘贵州神秘的民族文化,为这片沃土着迷。
(四)注重打造经济地域文化互利格局
文化内涵通过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对一个国家和区域的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经济运行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避开了过度开发的进程,贵州省保留着大量的民族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美的山水风光成为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亮点,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及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促使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区域景观设计为地域的经济发展带来动力。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依托旅游市场发展旅游农业、旅游商业,取得了大面积脱贫致富的效果。在这个经济时代,独特的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地域景观设计必定吸引来有着高品质消费需求的消费者,进而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民族文化的地域景观设计能够唤起游客潜在的购买欲望,或者说,好的旅游区景观设计挖掘出了消费者的潜在需要,并制造了消费机会。
另外,由于旅游区域景观的设计要求、材料和表现方式都受制于地域的经济水平,因此,旅游区景观的水平质量的提高是以地域的经济发展为前提的。近十多年,贵州省旅游业市场逐年得到重视,游客们的物质与心理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为旅游区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想法,地域经济发展为旅游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平台基础和设计的思路方向,因此设计者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两者进行思考,通过对地域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进行高品质的景观设计活动,从而带动地域经济发展,为进一步的区域景观设计的落实夯实基础,为区域文化形象的形成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的双赢。
贵州省出现“门票经济”的旅游景区现状,主要是因为缺少周边附属经济模式。在设计中需要加强多地域民族文化的周边设计,进行整体的规划把控,杜绝“整体散乱,指性不明确”的现象,对大小规模的经济产业和作坊进行科学的定位设计。增加多维度的消费模式,设立具有创意形式的消费模式,突出主要地域民族文化的打造和烘托,以适应多种消费层次人群的需求。贵州省还应进行适量的旅游经济的旅游规划,逐步带动地域旅游经济,打造特色地域经济新格局,营建特色民族景观氛围,达到设计品质与地域经济的双赢格局,力争成为游客旅游度假的首选地。
四、结语
旅游区域的景观环境无法剥离地域民族文化而孤立存在,新兴旅游区域景观设计方式必定需要基于地域民族文化才能达到内涵高度,才能将民族地域文化渗透入游客的意识中。旅游业蒸蒸日上,配套建设和营造品质也都如日方升,旅游业建设水平、品质需求都在进步,我国的地区景观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必须要反思在旅游业高速发展和景区千篇一律的现象,设计者尤其应该警醒: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内涵的消失与地域景观形态的危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贵州省原生态的自然旅游区现存形式较好,杜绝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对地域文化的损坏,用现代的思维模式打造特色新颖的民族地域旅游区,通过对区域景观的设计对贵州地域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必定要注重对民族地域设计的思考。旅游区域的设计创造离不开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设计的文化内涵和经济效应的实现也离不开受众的共鸣和消费的兴趣,这也必然决定了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区域景观设计创新中对于民族內涵和地域特色的关注。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将丰富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区域的景观设计中,用设计的语言打造现代的景观视觉效果,让旅客体验异域风情的地域文脉,有利于赋予旅游区域更多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建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国敏,何菲菲.“全域旅游国家发展指数”首次发布贵州在省域中排位第9[N].贵州日报,2016-12-11.
[2]王紫萍.贵州省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14(2).
[3]任朝阳.营造城市当地景观特色的方法探析以泰安市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1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李永刚.文化如何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经济学家,2012(2).
[6]陈娟.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7]王今琪.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D].北京林业大学,2005.
[8]吴良镛.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J].华中建筑,2002(6).
个人简介:
张超,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创新基地副主任,贵州大学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贵州省广告学会副主任,贵州省民族博览会评审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贵州省陶瓷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民间艺术创新设计、少数民数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
杨硕,贵州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