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云
摘 要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要通过生活迸发出力量。幼儿园的教育必须渗透进多种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
关键词 课程;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6-0041-01
研究表明,我国的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课程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知识和学习成为独立于生活之外的存在,学习成为了单纯的记忆工具,教育虽然让学生得到了科学知识,但也让他们远离了文化。具体到学前教育课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课程目标过度理性、没有建立起良好友善的师生关系、最终评估时忽略了过程、设计、实行的课程没有贴合幼儿日常生活实际。
教育是任何国家不可忽视的领域,而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教育世界逐渐变得科学化和规范化。“规范世界”并非一无是处,它也有自己的优势与合理性,能够让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但缺陷也很明显,“规范世界”越成熟、越完善,就越容易挤压幼儿的“生活世界”,最终甚至会发生变异,与“生活世界”彻底区分开来,形成一套独立的体系。其中分科教育就是“规范世界”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教育方式。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学习特点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覆盖3-6岁年龄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这意味着幼儿教育不能是填鸭式,也不能是强迫式的。幼儿教育必须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去开展,使幼儿在享受快了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相应的发展。幼儿在各个方面的直观、感性的经验基本上都是通过生活当中的各种活动来获得的,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可以让幼儿继续维持获取经验的高效率。
幼儿能够从日常生活当中学到很多知识,但这样的学习过程相对笼统,趋向于整体性和综合性,是大而化之的。而“规范世界”的学科教育更具有逻辑性,会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按照学科对知识进行分类,再教授给孩子们,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并不紧密。这也使得幼儿在向某个方向发展的同时又不舍弃向其他方向的发展的愿望难以实现,但这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是可能的。为了能让孩子们的发展方向不至于偏向某一方面,必须要让他们更多地在生活当中去体验和感受自己所见所闻,积累更多的经验,体会丰富的感受。在“生活世界”当中,他们能够获取比学科教育更加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全方位地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
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我们所熟知的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大都是由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高低程度来确定的,与幼儿所生活的现实环境影响密切。课程的内容通常会因为生活情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动,有时候也会随着幼儿的兴趣而变化。在组织、实施时,应该借由幼儿一天的生活中的许多活动完成,因此幼儿园的课程需要生活化。
课程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事物、现象、问题,凡此种种都要及时归纳到课程,以及相关的活动中去,目的也是为了让幼儿形成自主生成、探索的能力,因为只有在类似的活动里,幼儿自身积累的经验会得到重视,他们的学习、生活才会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相关联,甚至是融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课程内容才更便与幼儿理解和接受。
三、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的互动性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皮亚杰认为,知识(经验)既非来源于主题,也非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这一相互作用就是个体的活动。幼儿低龄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幼儿需要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并且以此来发展自己。所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才会提倡为幼儿尽可能多地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活动情景,材料与玩具的供应也很重要,幼儿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在操作、探索及与玩具的相互中,渐渐汲取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上述所提到的经验基本上都是在幼儿一天中获得的的体验,因此说幼儿的课程需要更多体现生活化。
使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教育化的意思是在幼儿的一天生活当中,保教等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来教育幼儿,帮助他们去梳理已获得的零散和片段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具有生活条理化,也更加具备系统整体化。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是幼儿发展的机遇,也是幼儿养成习惯、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及社会性的机会,保教人员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对幼儿实施教育。
如果想要幼儿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课程必须从他们的生活出发,利用适合的方式组织活动。远离幼儿生活且贯彻成人意志的课程,无法将幼儿得到真正发展。生活课程是幼儿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与生活自主体验的桥梁,重视与建构回归生活的课程是学前教育做出的正确而又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1]郭娅玲,张敏.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VOL7(1).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