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彬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新沂 221400
冠心病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心血管疾病,中 老年人群为主要发病群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的重要方法,该方法治疗能够有效疏通梗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再灌注,使濒死的心肌得以挽救[1-2]。不过治疗整体效果的发挥还需要考虑患者术后心脏康复情况,所以做好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康复干预非常重要[3]。该院通过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心脏康复,获得满意效果,该研究以该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入住心内科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入住心内科的116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接受干预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组。观察组58例,包括27例男以及31例女,年龄范围在 48~72岁之间,年龄平均(55.28±6.36)岁,患者从发病至接受介入治疗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86±0.37)h;对照组 58 例,包括 30 例男以及 28 例女,年龄范围在 47~74岁之间,年龄平均(55.59±6.14)岁,患者从发病至接受介入治疗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79±0.34)h。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经患者知情同意。两组年龄、性别、疾病发作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干预,包括通便、镇静、镇痛等,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干预,另外进行常规康复指导。
观察组则对患者实施早期心脏康复干预,将干预具体到每一天,①术后第1天保证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少量进食,进行大肌肉群、关节的被动活动,期间要保证手术一侧的制动,向患者介绍康复相关知识、康复期间应该注意的事项,通过增加患者的了解,提升患者的配合度。②术后第2天主要进行床上的活动练习,先协助患者斜靠着床头坐起,之后可以慢慢练习患者自己坐起,然后逐渐增加简单生活自理活动的练习,比如洗脸、擦洗、梳头、穿衣等,还可以指导患者练习简单抗阻活动包括拉皮筋、捏皮球等。指导患者练习腹式呼吸,吸气时最大程度降低膈肌、浮起腹部,呼气时保持腹部收缩平缓连续排气。继续开展心脏康复相关知识宣教,增加患者的了解。③术后第3~4天指导患者在床边练习站立、进食、走动等简单动作,术后5~6 d指导患者在走廊活动,在协助下练习150 m左右的缓慢步行,叮嘱患者保持情绪平和,不要过度兴奋,针对患者所需使用的药物以及饮食进行健康教育。④术后7~10 d仍主要进行病房中的活动练习,增加步行练习长度至400 m左右,并逐渐增加上下楼梯练习,做好患者出院宣教,指导患者掌握出院后自我康复护理的方法。⑤出院指导。在家属协助下坚持进行心脏康复锻炼,叮嘱患者如果每次活动后心率增加幅度不足10次/min,则第2天可以稍微增加活动量;如果心率提高在15次/min左右,则第2天保持当前活动量,如果患者活动后心率增加超过20次/min,则应该适当降低活动量[4]。
心理状态:在术后1 d、2周、4周分别利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价患者焦虑情绪,得分超过50分为有焦虑,得分越高焦虑越严重[5]。
生存质量:在术后1 d、术后2个月分别利用心血管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CQQ)进行评价[6],内容包括一般6项:社会心理功能、生活功能、病情、医疗情况、工作状况、运动耐量共计24个问题,总分15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心功能:在术后1 d、术后1个月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
术后1 d观察组和对照组焦虑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4周焦虑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焦虑情绪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焦虑情绪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比较[(±s),分]
组别 术后1 d 术后2周 术后4周观察组(n=5 8)对照组(n=5 8)t值P值6 2.3 1±4.1 8 6 1.9 5±4.2 3 0.4 6 1 0 0.6 4 5 7 5 5.2 2±3.8 9 5 8.9 9±3.6 5 5.3 8 2 4 0.0 0 0 0 5 0.2 2±2.5 7 5 4.2 7±2.6 3 8.3 8 7 9 0.0 0 0 0
术后1 d观察组和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提升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提升比较[(±s),分]
分组 术后1 d 术后2个月观察组(n=5 8)对照组(n=5 8)t值P值8 9.6 3±1 2.2 7 8 8.7 2±1 3.2 3 0.3 8 4 1 0.7 0 1 6 1 2 0.4 2±2 3.1 9 1 0 7.5 4±2 0.6 7 3.1 5 7 6 0.0 0 2 0
术后1 d观察组、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内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组别观察组(n=5 8)对照组(n=5 8)t值P值左室舒张末内径(m m)术后1 d 术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术后1 d 术后1个月4 7.8 5±2.9 6 4 7.8 8±2.5 3 0.4 3 6 8 0.6 6 3 1 4 2.3 5±3.2 6 4 5.0 9±3.1 5 5.8 0 8 8 0.0 0 0 0 6 0.3 8±2.9 5 6 0.4 3±2.8 6 0.0 9 2 7 0.9 2 6 3 6 6.3 5±3.0 4 6 2.3 7±2.8 9 7.2 2 6 3 0.0 0 0 0
原本心脏康复干预是用来防治心血管疾病,当前因为冠心病发生率的逐渐升高,介入治疗开展的逐渐广泛,对于术后心脏康复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升,因此心脏康复干预也逐渐应用于介入术后的康复干预中[7]。研究显示,在冠心病介入术后开展有效的心脏康复干预能够使心肌缺血情况得以改善,使患者有更好的运动耐力,有助于患者因为疾病引起的不良心理状态得到缓解,对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也有重要意义[8-9]。该研究观察组接受的心脏康复干预基本是分3个阶段完成:①制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床上的活动练习,术后短时间内保持绝对制订,之后慢慢进行患肢的稍微翻转,按照顺序练习坐起、站立、床边活动、室内行走、室外行走等,并慢慢增加活动量;②在患者有能力下床后,练习行走,并慢慢延长距离;③在②基础上慢慢增加活动的量以及持续时间,帮助恢复患者运动耐力。另外积极的健康宣教也能够提升患者自护能力及水平,在出院后能够主动控制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减少术后并发症。
该研究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类似研究显示[10],观察组 LVEDD 为(42.12±6.56)mm,小于对照组(48.31±6.78)mm,LVEF 为(45.58±4.81)%,高于对照组(40.45±4.42)%(P<0.01),该研究结果与之存在一致性,但具体结果数值上有一定差异,分析是由于纳入对象本身的差异引起。同时该研究观察组在术后2周、4周焦虑评分为(55.22±3.89)分、(50.22±2.5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8.99±3.65)分、(54.27±2.63)分(t=5.382 4、8.387 9,P=0.000 0),另外观察组术后2个月生存质量评分为(120.42±23.1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7.54±20.67)分(t=3.157 6,P=0.002 0),证实通过对患者实施介入术后早期心脏康复干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能够得到明显缓解,患者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接受心脏康复锻炼,从而能够实现心功能的更大程度改善,进而患者的生存质量也能够得到更为明显的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对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指导,能够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升患者心功能以及生存质量,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