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琳 宋 琪
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焦点,获得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完善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中国经济也存在诸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国有企业众多的辽宁尤为明显。进入21世纪后,随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辽宁经济陷入低迷,发展速度远落后于北上广深等城市。因此,在党中央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辽宁不仅要增加农村金融和涉农财政投入力度,更需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建设及经济结构调整,都给农村经济发展和资金需求带来巨大变化。在人多地少和工业发展乏力的背景下,如何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找准方向,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支持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探究辽宁农村金融状况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非常必要。
与其他经济理论相比,学者们对金融配置领域的认知和完善相对漫长。美国经济学家Goldsmith 在1955年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一书中,对金融资源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探讨,同时对“金融资源”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给出定义。此后,Leviner(1998)使用1960-1989年的80 个国家经济数据,从金融市场、社会福利及人力资本等视角分别研究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发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显著关系。Ziebarth(2012)对美国数据考察发现发现,银行失常运作是资源错配的主要原因。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白钦先(2000)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田树喜,白钦先(2012)认为,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倾斜于间接融资。周立、王子明(2002)对中国各地区进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后发现,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相关性。国内还有学者对具体区域进行实证研究,力求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李季刚等(2008)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从金融供给多元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县域农业产业化多层次金融需求,力争通过创新提高金融支持力度,实现金融资源高层次配置,并对新疆地区进行实际研究。温涛(2008)运用数据包络法和投入产出法研究了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效率问题。罗燕霞等(2012)则分别对内蒙古和新疆以及湖南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
从持有主体来看,农村金融资源包括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家户部门(宋凌峰、牛红燕,2016)。金融发展通过资源配置功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转化储蓄为投资,使资本流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部门,提高资本边际产出,促进经济更快增长。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除考虑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力等因素外,还研究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银行信贷、贷款占存款比重、公共支出规模及农村居民储蓄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增进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促进经济增长理论(安强身、姜占英,2015)。本文采用扩展的C-D(Cobb-Douglas)生产函数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反映经济增长, 为技术进步水平, 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为农村资本存量水平, 为农村劳动力供给水平。上述函数对数化、随机化后,最后一项为随机干扰。
因经济增长具有延续性,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进行研究。结合上述扩展的C-D(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实证模型:
各类年鉴中没有农村经济增长数据,本文用农村居民人际纯收入与总人口数量乘积表示农村地区生产总值水平。以2005年为基期,本文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为权重进行指数化处理,将名义生产总值变成实际生产总值。存款为农村储蓄、农业存款;贷款包括乡镇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存贷款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加权平均计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农村物质资本投入。本文使用2005-2017年的辽宁省14 个市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为省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及相关年份的金融运行报告,个别年份缺失数据按插值法补齐。
由于经济增长存在滞后性,滞后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作解释变量会导致内生关联性,静态回归会导致差分的滞后项与残差差分项相关,使估计系数有偏。本文选择系统广义矩(SGMM)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同时以差分变换消除地区效应。
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在模型Ⅰ中,技术进步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予以剔除,得到模型Ⅱ。其中,为检验回归方法的稳健性,本文将差分广义矩(DGMM)结果一并呈现。
表1 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在表1中,Wald 检验值均小于0.05,说明回归结果在整体上显著;自相关检验(AR)发现残差序列一阶自相关、但二阶或更高阶自相关不存在;Sargan 检验结果表明工具变量设定有效;差分Sargan 检验结果表明水平方程的工具变量设定有效。
表1的实证结果经济分析如下:
滞后一期的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估计系数显著,为0.091。说明辽宁农村经济增长惯性虽然存在,但数值较小。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率估计系数为0.515,说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较上年每增长1%,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就会同方向变动0.515%。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政策,拓宽企业贷款规模,增加企业贷款数额,可以增强辽宁省农村企业和农业生产活力,从而促进辽宁经济增长。2008-2009年,辽宁省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长率为31.8%,与此同时,GDP 增长率为11.3%;而2015-2016年,贷款余额增长率为6.6%,相应的GDP 增长率为-23%,侧面证明了贷款余额增速放缓,经济增速大幅下降。
银行信贷对经济的贡献度与经济增长呈现出同方向变化的趋势。涉农银行信贷增长1%,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会同方向变动0.372%。农村地区贷款占存款比重增长1%,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0.085%,贷存比上升促进经济增长。银行信贷的增加可以使农村地区企业活动和农业生产获得更多商业贷款,加快资金流动,增加市场活力,促进辽宁经济的增长。
农村公共支出规模以及政府自身规模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计系数为0.683,说明农村政府支出占比每增长1%,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会同方向变动0.583%。政府支出衡量该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指标,对辽宁省而言,政府支出释放大量资金,增加市场活力,加速资金流动,帮助乡镇企业活动和农业生产,同时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水平。农村居民储蓄水平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变动,农村居民储蓄每增长1%,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0.266%。储蓄存款减少是因为市场上出现了更好的投资消费机会,使市场上存在大量流通现金,促进农业生产及农村居民消费,有利于经济发展。生产总值资本存量水平和劳动力供给水平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对农村地区而言,资本存量增大表明市场上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本,帮助金融流通,从而利于工农业生产,促进辽宁经济发展;劳动力供给大量增加,劳动力价格降低,降低生产成本,加大农产品供给,刺激需求,促进经济繁荣。
本文以辽宁省2005-2017年面板数据为对象,运用动态广义矩估计方法,探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辽宁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滞后一期因变量回归系数显著,辽宁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弱惯性;涉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银行信贷、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存款比、公共支出规模、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供给增加,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农村居民储蓄水平增加则抑制农村经济增长。
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在金融体制方面,提高金融配置效率。银行部门给农村地区和涉农企业提供更多倾向性的优惠政策,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吸引各方企业踊跃投资,加大辽宁省农业发展吸引力。提高涉农银行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重,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为农村地区和涉农企业提供便捷资源。
第二、明确政府行为范围,在金融安全范围内给予正规金融机构更多选择主动权,鼓励城市地区丰富的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形成帮扶机制。
第三、在发展经济方面,更好执行中央意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方面资源,发挥金融、劳动力等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效果,促进辽宁农村地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