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45例临床观察

2019-09-17 01:05:5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15期
关键词:运动性缺血性针灸

1.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河南 偃师 471900;2.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表明,大约1/3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语,其中以运动性失语最为常见[1]。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患者如未及时得到康复治疗,该后遗症极有可能伴随患者终生,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探索治疗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有效方法成为当前神经内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偃师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4];②符合运动性失语的诊断标准[5];③病情基本稳定,无意识障碍且合作性好;④自愿针刺或针灸治疗。排除标准:①发病前即有智力障碍、语言功能异常、构音器官器质性病变等;②合并严重的视力障碍或听力障碍;③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全身状况较差;④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根据治疗方案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脑保护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加用针刺治疗,方法如下:选用百会、四神聪、廉泉、金津、玉液、风池、通里、足三里等穴位。常规消毒腧穴局部,选用华佗牌28号2寸以及1.5寸毫针(批号:苏械注准20152270970)。百会、四神聪穴:采用2寸毫针沿着帽状腱膜向左平刺0.3~0.5寸,以150次/min的速度捻转3 min,留针 30min;廉泉穴则采用齐刺法,即采用2寸毫针先于廉泉穴斜刺向舌根大约1.0寸,再在其左右两旁1.0寸处斜刺1针,得气后均匀提插捻转5~10 s,留针30 min;金津、玉液穴则采用1.5寸毫针点刺出血即可,不留针;通里、足三里穴:采用2寸毫针直刺1.0~1.5寸,平补平泻法30 s,留针30 min。1次/d,15次为1个疗程。

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加用针刺、温和灸治疗,针刺方法与对照组一致,温和灸方法如下:选用百会、廉泉、足三里等穴位。点燃艾条一端,对准腧穴局部,距离皮肤2.0~3.0 cm进行熏烤,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温热感为宜,每个穴位灸10 min直至皮肤潮红。1次/d,15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在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相关因素分析及各指标赋值 疗效评价结束后,将观察组患者中疗效评价为基本痊愈、显效的患者定义为A组,疗效评价为有效、无效的患者定义为B组。收集其临床资料指标,其赋值方法如下:①性别:男=1,女=0;②年龄:>65岁=4,56~65岁=3,45~55岁=2,<45岁=1;③后遗症期:是=1,否=0;④脑卒中次数:≥2次=1,1次=0。

1.4 观察指标 ①失语评分:根据汉语失语症检查法[6]进行评分,其总分为100分,得分越低,失语症越严重。②疗效评价标准:言语基本流利、说话自如,思维正常为基本痊愈;言语比较流利、偶有口吃,思维基本正常为显效;构音、发音比较清楚,言语功能有一定恢复但是言语不能连贯为有效;言语功能无变化甚至恶化为无效[7]。

2 结果

2.1 两组失语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失语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失语评分均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失语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失语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影响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遗症期(P<0.05)、脑卒中次数(P<0.05)是影响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P>0.05)、年龄(P>0.05)、体质指数(P>0.05)是其非独立相关因素。见表4。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影响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注:*P>0.05,#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失语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但是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医学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诸多药物主要是预防脑卒中病情恶化,但是这些药物对已损伤的语言中枢功能却难以发挥恢复作用[8]。尽管现代医学主张采用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该病,即通过开发尚未损伤的语言中枢达到代偿其语言功能的目的,但是目前诸多研究认为该方法的有效率较低且疗程偏长[9-10]。基于上述情况,本研究从传统医学角度出发探索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案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两类,前者临床以实证居多,临床治疗原则多以醒神开窍、清热化痰、平肝潜阳为主,实际治疗时多采用针刺法泻邪,较少使用灸法[11],而后者临床以虚证居多,临床治疗原则多以滋阴潜阳、益气养血、化瘀通脉为主,实际治疗时多采用针灸互补,从而发挥扶正祛邪之功效[12]。考虑到本研究的治疗方案为针灸合用,为保证其适用性,因此选用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研究对象。此外,目前临床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的中医辨证分型大多为气虚血瘀型,其对应的现代医学分型即为运动性失语,由于其具有缺血性脑卒中本虚标实的临床特点[13],因此本研究选用运动性失语作为进一步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失语评分、疗效的改善效果更好。分析其治疗机制,针刺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之功效[14],本研究选用头颈部及舌部腧穴为主穴,更易发挥促进经气运行之功效,而气行则神行,神行则脑明,进一步发挥改善失语作用。从灸法角度进行分析,其具有通经活络、固本培元、温散寒邪、醒脑安身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艾灸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脑血管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清除自由基,调整内环境等诸多作用[15]。由此可见,针刺、温和灸两种方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均有一定的疗效,两者联合使用的治疗效果更佳。

在进一步分析过程中,笔者将观察组患者分为两个亚组,疗效评价为基本痊愈、显效的患者定义为A组,疗效评价为有效、无效的患者定义为B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遗症期、脑卒中次数是影响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可见,临床分期、脑卒中次数对针灸疗效有一定影响,在临床应用时尽量选取初次发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患者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运动性缺血性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冰雪运动(2016年6期)2016-05-17 03:37:09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冬季项目运动性损伤防治研究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