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假肝炎
1966年3月,春寒料峭。一天,我突然感到很疲劳,就到卫生科去检查,医生了解病情后就进行了肝功能化验。结果,指标偏高,按照当时的标准,指标值应该在45以下,而我的实测数值达到了90。
医生判断我得了肝炎,马上安排我住进了厂里的疗养所,并且通知厂里派人对我住的单身宿舍进行消毒。
当时,生病住疗养所的人厂里每天补贴0.9元,每月是27元。那时的物价很低,因此疗养所的伙食还是很不错的。肝炎病人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看到肥肉会感到恶心,但我却特别爱吃肥肉,每次开饭时,我就将别人不吃的肥肉先夹到自己的盘子里,同住的病友们都感到很奇怪。
后来,医生陈鸿声说,你可能是一个假肝炎病人,因为过分劳累而使指标偏高。我在疗养所住了一个月后,重新化验,结果是25。陈医生说,现在可以确定你真是个假肝炎,原来的90,是因为太疲劳而引起的暂时现象,现在休息了一个月,就正常了。
我想,陈医生的话有道理,自己当时确实太累了。有一段时间,我除了一个人完成左襟翼的修理工作外,还经常帮助别人干活,几乎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在正常工作之外,我还会为小组做一些公益的事,比如用废旧型材和报废的有机玻璃做成漂亮的镜框,装上诸如小组公约、规章制度、文明守则等内容,挂在车间适当的位置上。
不管加班不加班,我下班时都会将所有气枪的皮带卷好并放置整齐,早上也是最早到厂,将皮带拖到各位师傅使用的地方,然后用鸡毛掸子掸去机翼上的灰尘。
那时,在我们厂的南边有一个水泥厂,每天都会飘来很多灰尘。每天早晨上班,看到机翼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我总要把这些灰尘全部掸干净。
我也没想到劳累会如此影响我的身体,还好休息了一个月,指标降下来了。5月、6月又检查了两次,一切恢复正常。陈医生说,7月份你可以出院去上班了。
研制环槽铆钉
1970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下达了研制运10飞机的任务,上飞厂由此把生产重心从修理歼击机转到研制运10飞机上来,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二车间相继成立了机翼工艺组(组长周朱烨)、机身工艺组(组长张凤良)和新工艺组(组长潘唯生),一边进行歼击机的修理,同时为研制运10飞机做好准备。
我被调入新工艺组,具体工作是负责环槽铆钉的研制。环槽铆钉由钉杆和钉套两部分组成,铆接成型时,要将钉杆插入预先加工好的孔内,套上钉套,然后通过特种铆接工具——拉枪,先将夹层材料夹紧,然后将钉套的部分材料挤进钉杆上的环槽内,完全成型以后,再拉断钉杆尾部,即拉枪的夹持部分(属工艺用),这才完成了铆接工作。
如果发现铆接质量不好,要拆除环槽铆钉时,只要拆除钉套,取出钉杆换新即可。
环槽铆钉在施铆过程中必须要使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拉枪。拉枪为气动液压式,即拉枪要和增压器配合使用,凭借拉枪活塞的面积,利用增压器的液压推力,才能将钉杆拉断。为研制运10飞机的需要,我先后设计了三种规格的拉枪,分别为:小枪,拉力1900kg;中枪,拉力4900kg;大槍,拉力6000kg。
我最先设计的是小枪。因为枪本体的活塞所要求的面积不是很大,我就将气管接嘴的开关与枪体设计为一个整体,这样操作方便,就像一把手枪一样。小枪的重量只有1kg,实用又美观,深得工人师傅的喜爱。
中枪和大枪要拉断的是直径为6~10mm的钢铆钉,需要更大的拉力,在同等增压器的情况下,就要求拉枪本体的活塞面积更大。
由于枪本体的面积增大,就不能将气管接嘴的开关与枪体设计为一个整体,否则枪体的结构复杂,而且太重,使用起来不方便。考虑再三,我设计时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活塞和枪管,另一部分是开关和操作机构。
枪体分成两个部分以后,设计就简单多了,但是美观程度要比小枪差。因为没有手柄了,不像一把枪,而是一个圆柱形体。我把它们的重量控制在1.5~2kg左右,因此非常实用。分离出来的气管接嘴开关和操作机构因自成体系,省去了很多关联机构,所以很轻,只有0.1kg。
大枪的设计中还有一个插曲。当时,运10飞机的生产现场急需拉力足够的大枪。我设计小枪花了1个月,设计中枪的时间约为2周。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当时能够设计成功,广泛应用于生产并得到一致好评,确实是不容易的。
对于大枪的设计,我也深知现场急需,但先要进行强度计算,然后选材、画图、描图、晒图,再制造,怎么也得2周。可是,就在我进行大枪设计的第一天下午,当时的车间技术主任朱四云来找我,要求最多1周必须出图送晒。我说来不及,他说,来不及加班。说着说着,我们吵了起来,双方都上了火,拍台子,骂娘。后来,他气呼呼、面红耳赤地走了。
我也很生气,但工作还是要做的。于是,我加快了设计速度,晚上加班,并找了组内的一位帮手来帮我描图,最后终于赶上了装配现场的时间节点。一切顺利,我这才算彻底松了一口气。
朱四云和我争吵后,不但没有记仇,反而还将我加班设计大枪的事写成稿件,在厂广播电台进行广播,令我深受感动。到年终评先进时,他在全车间大会上说,关于厂里年终先进的名额,其中的一名就是蒋斯来,你们谁也不用去争了。我对此非常感恩,倒不是因为评上了厂里的先进,而是敬佩朱四云的正派和人格。我和他争吵时,都拍台子、骂娘了,他却因为我出色地完成任务,确保了运10飞机的施铆进度而给我嘉奖!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我们所研制的环槽铆钉,不仅在运10飞机的多年试飞中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运10飞机停飞了30多年后的今天,虽然飞机已经破旧,但环槽铆钉还是表现良好,足以证明这是一项过硬的标准件。
因为成功研制了环槽铆钉,1980年我获得了航空工业部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年6月30日,又获得航空工业部颁发的航空标准化科技成果奖。后来,由于环槽铆钉及技术条件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部(原第三机械工业部)的部标准(HB),1995年6月10日,航空工业总公司又给我颁发了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参加运10静力试验
1976年8月,第一架运10飞机的大部件装上专列,前往位于陕西耀县的623所进行强度试验,领导让我一同前往,以便解决装配过程中环槽铆钉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当时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条件很困难,但为了运10的静力试验,只能把所有的重担都甩给妻子,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623所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河不宽,但水流很急,夜深人静时能听到流水哗哗的声音。这里条件有限,只有一个试验大厅和一幢4层的办公楼,外加几栋平房。我们到了没地方住,623所的同志就把办公楼腾出来作为我们的宿舍,他们自己全搬到那些低矮的平房里去办公了,我们心里真是非常感激!
运10飞机的装配工作非常紧张,也非常艰苦,有关环槽铆钉的现场施铆,我和同事仇尚珍积极配合,解决了很多难题。好在我们在上海时就进行了认真、充分的准备,从而保证了现场工作的进度。
那时候,每周只休息一天。周日,我们会步行到县城去看看,买点当地的特产。与上海相比,耀县的物价很低,比如,鸡,不论大小,5毛钱一只,到农户家里,你可以随便抓哪一只,一律5毛钱。核桃,1分钱1个。柿子,也是1分钱1个,那里的柿子有两个品种,一种是平底的,专门用来做柿饼,还有一种是尖底的,看上去有点透明,非常好吃。
我们买的东西,自己往往舍不得吃,都想省下来运回上海给家人吃。当时,大家休息时打牌或下棋,谁输了,就罚吃自己的一颗核桃或一个柿子。这事今天看起来有点可笑,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为了赶进度,我们基本上每晚都要加班,那时没有加班费,但晚上8点供应一顿免费的夜餐,通常是白米饭,还有一些荤菜。623所的同事都愿意陪我们一起加班,一些师傅曾對我们说,愿意天天和我们一起加班,因为加班时吃的大米白面,他们只能在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得到。他们真的太清苦了!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更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在生活上绝不能攀比,应该想想比我们更不如的那些人。在工作上,我们却应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1978年11月30日,运10飞机进行全机静力试验,三机部、空军、六院、陕西省工办三局等单位的领导亲临现场督察。我们第一次进行如此重大的试验,心里自然紧张,但又觉得胸有成竹,因为我们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走过来的,心里有底。
上午9时30分,试验开始。11时45分,试验结束。试验一次成功,大厅里一片欢腾,平日腼腆的人们欢呼雀跃,拥抱、握手,互相祝贺。运10飞机的静力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们的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未完待续)
蒋斯来,男,1942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60年考入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专业。1964年8月毕业,被分配来上海,在空军第十三修理厂(上飞公司的前身)工作。2003年退休后被上飞公司聘为返聘专家至2018年8月,他在上飞公司工作了近55年。曾参加歼击机修理、运10飞机研制、麦道MD82/90飞机的合作生产、波音737NG飞机的转包生产,编写了《ARJ21新支线飞机的研制历程总结》和组织编写了《民用飞机制造技术与管理》等书稿,并出版了《英汉航空技术缩略语词典》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