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枥
母亲周身散发的气息,告诉我她很抵触目前的处境。雪白的床,雪白的墙,就连一把小木椅,也被一层白漆裹着。母亲不耐烦白色。十岁那年,表姨给我买个白底粉花的塑料发卡,母亲硬给套上了粉红色的布条,若不是父亲因咯血刚出医院,我定会不依不饶,到他面前诉说母亲的专制。印象中,我只借穿过一次白衬衣,还是学校集体大合唱的需要。那时我想,母亲大概和白色有仇,干净素洁明亮的白色在她眼里,只有三个字,不吉利。
年纪越长,母亲越发固执。伴随她十年的糖尿病,比我还尽心,一直纠缠不休。由食物分化而来,却无路可去的糖分子,集结在母亲的血液中,消耗着她本就不太富裕的精气神。母亲这辈子太苦,我想最大限度去弥补那些缺憾,可我无论怎样努力想改写母亲晚年生活的轨迹,比如定期测血糖、按食谱饮食和规范就医问药,可母亲坚持不了几天,嚷着回到老家。到了她的地盘上,她如鱼归大海,虎入山林,一边大把吞药、大碗吃饭,一边卖力干活儿。这不,她上午貌似还生龙活虎,在菜地给蒜苗松土,给黄瓜苗辣椒苗放风,下午就成了医生护士口中的疑似急性脑梗病人——我嫂子心细,午饭时发觉母亲人中有点歪。母亲反复照着镜子,还坚持说无碍,只是半边身子发凉而已。多亏我嫂子警醒,极力张罗母亲到了医院。
等我赶到时,母亲已经轰轰隆隆做完了核磁共振,真的是急性脑梗。
入院证都要开了,母亲还一再推辞,在老一代人身上,老习惯与现代医疗体制的对抗性,体现得一览无余。我猜她是看主治大夫面善,瞧着人家年轻好说话,你听,她在大打感情牌:闺女,俺是农村的,一年之计在于春,菜苗眼看要下地了,儿子媳妇都在外面不得闲,我要是住院了,俺家一季菜都抓瞎啦。要不这样,你开个药方,在咱医院取药,然后我回家打针,你看这样,中不?……母亲这番话,不疾不徐,逻辑清晰,哪像脑梗病号?不是手里这一摞检验报告,我也不信。
主治大夫三十来岁,圆嘟嘟的脸庞上戴个眼镜,像个温和的语文老师。她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一直微笑着,等母亲说完一段话,她才指着片子,言说脑梗不及时科学治疗所能引起的凶险后果。一番话听得我都脊梁骨发凉,可母亲仍不就范:伺候一冬的菜苗,眼见要下地了,此刻离了人,好比产妇没了接生婆。闺女,你不种地,不知道育苗的辛苦,不知道抢春耕如抢秋收。闺女,我忙了一冬,掀棚,盖棚,除草,洒水,就是为了这几天啊……不知道的,还以为母亲是个大地主,拥有着大片土地,只有她才能主宰那片广阔天地的繁盛与希望。其实,半亩菜地而已,可她愣是一副舍她其谁的模样。
我也喜欢母亲的菜地,尤其是万物繁茂的夏天,任何一种作物,身上都挂满油绿的叶片,千百朵带着露水、柔嫩的花朵还没完全凋谢,果实已迫不及待冒了出来。此刻,我也贪恋这派欣欣向荣,它们总会带给我母亲还年轻的错觉,我所陪伴母亲的路还很长久。我更贪恋母亲脸上那富足的笑容,仿佛它们遮蔽了她大半辈子的艰辛。母亲一直这样,她认为值得的,便会千方百计去创造,去实现,而不怕费心劳力。
应该妥协了,可她仍与主治大夫做着不懈努力,像一个维护和平、调和矛盾的谈判专家。
我并不惊异母亲的表现,可我还是酸楚不已。我不曾料到,已经73岁的老母亲,眷恋农事,仍这么强烈。掰指头算下,我们村除了老人,年轻人下地的不多。眼见周围的楼房越来越高,土地与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少。挨着路边的耕地,开发了。河边的,划入了河滨公园。犄角旮旯余下些土地,虽然没被征用,却被遗弃而长满荒草杂树。这些变故,让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人们疼惜,有些衣食无忧还能行动的老人,仍在土地里春种秋收冬藏。
我和哥哥倒不反对母亲种地。种了半个世纪的庄稼,农民本色不但体现在母亲的肤色上,还融入了血液。哪怕住着楼房,点着液化气,吹着空调,母亲仍乐此不疲。她说,一天不到地里转一圈,三魂就失了两魂。她和那些婶子大娘一样,几十年如一日把种地当做活着的意义——强行阻止,好比强行戒毒,只能让她们更加快速的衰老。不可否认,一茬茬的农活,当真稀释延缓了父亲离世后母亲的孤单和步步紧逼的老迈无用感。所以,任由母亲喜好,在地里点瓜种豆,却也不想她因此累得筋酸肉痛。
老人家是认真的。这不,为了逃离医院去赶农事,她已经和医生磨了半天。善良的女医生,毕竟年轻,终于词穷,只好冲我微笑。我按捺住性子,重复着医生的话,此时越发觉得,说服老人的固执,与扭转小孩的任性一般有难度。
什么都比不了命!隔壁48床的老太太突然说。她讲的是普通话,模样像个退休老干部。得到声援,我忙冲48床投去了感激的微笑,也看清了她的面容,蜡黄,布满褶皱,身体簇拥着被子,像扎起一道篱笆。却也没能遮挡住她眼里的大把的忧郁。相比母亲,她更像一座孤岛,不容易让人靠近。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有点突兀,可母亲是明白人,好话难听这个道理还是懂的。
其實吧,母亲害怕住院,还有其他原因,一怕扎针,二怕抽血,三怕花钱。
总体而言,母亲体质还是不错的,几十年间,小毛病不断,大毛病却也没有。仔细想下,除了四年前,一个缺德鬼骑车把她从电动车上撞到地上,造成尾骨挫裂,让她在床上生生躺了三个月之外,母亲还真没有郑重其事到过医院求医问药。比起尾骨受伤所受的苦,母亲主要是气愤。
——那个缺德鬼,明明撞我了,却说自己是见义勇为,帮扶老人!每当看到自己脚踝骨上凹陷的伤痕,母亲按捺不住地义愤填膺。我同样咬牙切齿。可有什么办法,耿直的哥哥听信肇事者一面之词,急于跟随120陪护半昏迷的老妈,连缺德鬼的基本信息也没留。更让我们生气的是,有好事者给一个马大哈记者爆料,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以我母亲为原型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的新闻。这无疑伤口撒盐。我强压怒火,一边安慰母亲,一边给报社记者打电话,马大哈嘴上不服软,但用广告屏蔽了那则新闻的电子版。入院后,每次扎针,她都会叹息着提到我的父亲。说她比不了他,手腕子都扎成蜂窝了,也没见他皱一下眉毛……
此刻,母亲的病情明明不能耽搁,可她仍又喏喏,这得花多少钱啊?我冬天种那季子生菜够不够?我笑着说,不让您花钱,况且国家新农合,大部分都报销呢。母亲这才稍稍心安,几方权衡,她终于接受了47床这个新身份的植入。
当戴着口罩看不出表情的护士叮叮当当推着治疗车来到床边时,母亲又开始不安。护士先喊了声47床,又核对了姓名,这才翻看一堆治疗单,做着抽血准备。母亲只好伸出胳膊,并朝弯着腰的护士讨好地笑,可惜护士只看胳膊并不看脸。她麻利地撸起母亲的袖子,同样麻利地扎上止血带,打活扣那一刻,母亲的眉毛也打了活扣,她龇着牙,倒吸着凉气,绷紧了整个身体。因为糖尿病,母亲不光胳膊上的肌肉,全身的肌肉清一色的松弛、贫瘠,裹在同样松弛的表皮下,像曲线平缓的流动的沙丘,经受不起止血带强劲的束缚,胳膊肘成了一只被绳子扎着的皱巴的萝卜。为了让肘窝静脉暴起,护士顾不了这些,我唯有扶着母亲的身体,用我的身体挡住她,像小时候看妖精吃人的电视剧,她掩住我的脸一样。
暗红色的血液,充溢了整根管子,像一条细长的暗红色的虫子,带着母亲的体温缓缓注入试管。与厌恶白色一样,母亲同样厌恶红色,尤其是类似血的液体。就在父亲第二次大出血住院后,我和哥哥嚼碎了姑姑买的山楂糕,瘫在椅子里,蠕动着舌头,让粘稠的液体从嘴角流出,装扮电影上受伤吐血的镜头。进屋得知真相后的母亲,抹去慌忙的眼泪,对我俩就是一顿近乎疯狂地暴揍。
护士开始涂抹酒精,母亲继续倒吸凉气。蓝幽幽的针尖刺入皮肤那一刻,母亲紧咬着下嘴唇,脸色变得蜡黄,另一只湿凉僵硬的手使劲攥着我的手。护士压着母亲的胳膊,一管子又一管子地抽血。大约时间太久,母亲支起身子,想探头看看,却看见了一排盛着血液的紫红色的试管,她忙放平身子,嘟囔说,一次抽这么多啊。我数了数化验单说,八张,别急。母亲又小声说,一下抽七八管子血,得吃多少颗鸡蛋才能补回来啊?
护士走后,母亲压着发紫的针眼,仍然嘟囔,一下子抽走那么多血,得吃多少鸡蛋啊。在母亲的意念里,鸡蛋会生血,鸡蛋是我爸的救命恩人。
我爸肺结核,在吃不起肉的年代,鸡蛋是唯一能吃得起的补品。每天清早,伴着鸡叫,母亲会端碗鸡蛋茶让我爸吃。平常季节,直接把两个鸡蛋打碎在碗里,冲上滚烫的开水,添勺白糖,就是一碗柔嫩香甜的鸡蛋茶,母亲不把蛋液倒在锅里煮,说这样不营养。如果是冬天,瓷碗冰凉,母亲会用热水预热一下再打鸡蛋,否则半生不熟,越发腥气扑鼻——每个当妈的,都是女儿的生活导师,我也是这样冲鸡蛋茶,并对女儿说的。尤其当我爸那次大出血,在抢救室住了53天后,母亲更加殷勤地伺候着家里那二十多只母鸡。哪天我爸因为没有白糖,嫌弃鸡蛋茶喝着腥,母亲就会说,喝吧,喝吧,喝了生血。直到有了豆奶粉和牛奶,喝鸡蛋茶的传统,才退出了我爸的饮食生涯。用母亲的话说,我爸遭的罪,能写一本书;我爸吃的鸡蛋,能拉一火车皮。二十几岁就生病的父亲,能活过古来稀,母亲说,这要归功于那一车皮的鸡蛋。
我想,明天开始,早上是不是也给母亲冲碗鸡蛋茶吃?
输上血栓通的母亲,发出了轻微的鼾声,折腾了半晌,她也乏了,可她浅淡的眉头依然緊蹙。我倚在床畔,盯着茂菲氏滴管里点滴不绝的液体,幻想它们是群飞快舞动翅膀的小蜜蜂,快速到达母亲的脑血管里,能够冲散那些弥散的沉积细胞,让我已经饱受糖尿病折磨的母亲能够早日回到她的家,她的土地上,继续照料那些泥土里萌芽,泥土上开花结果,能带给她富足和安详的庄稼……
大约是邻床的呼叫铃惊动了母亲,她猛然张开眼,用右眼0.4、左眼0.6的目光,惊恐而茫然地打量着白皑皑的四周。我也忙把思绪从过去的时光里抽了出来。我压低身子,抚摸着她的额头,像她当年陪护ICU里的父亲一样,也像抚摸着我刚从梦魇中醒来的女儿一样。迎着她的目光,我连声说,不怕,不怕!我在这儿。此刻,围在被子里的母亲,真的像个熟睡之后的婴儿,双颧微红,目光细软,她身上惯有的坚强气场,已全然不见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