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又打人了

2019-09-16 03:31毕荣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打人陪伴交流

毕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1

“明明,又打人了。”

“明明家长,您家孩子在学校总打人”

“明明妈妈,你家明明打了我家儿子,你说怎么办呢?”

有家长在放学时亲自来找明明,想教训这个打人的孩子。

孩子在学校吵架,家长积聚矛盾,媒体没少报道有因此造成严重后果而毁了两个家庭的现象。

当家长听到孩子的同学、老师对自己说这话时,我们也常会看到有的家长听完不管三七二十一啪啪给孩子几巴掌,或是去打那个喜欢打人的孩子。

用同样“打”来教训孩子,这样效果会好吗?

孩子打人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弄清楚,我们就不能真正帮助孩子,纠正打人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孩子到底为什么打人。

一、缺乏安全感,不会沟通

小时候父母带的少,陪伴少的孩子,早期心理 营养不足,可能缺乏安全感。

幼儿时期孩子如果很少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缺乏与同龄人交流的环境,就会恐惧交流,性格内向。

如果一直生活在老人身边,老人溺爱孩子,有求必应,甚至无求有应,孩子就会任性。

这样孩子上学后不会与人交流,就会出现想跟别人玩,或想要别人东西,或想要别人帮助自己,而别人又不愿帮助他。

这个时候他会通过武力来要求别人,就会出现打人的现象,他以为打人能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打人业户让弱小的孩子偶尔服从,但大多书是越打人,越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打人的孩子就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被孤立,出现孤独、无助感,他没有更多的策略,就会变本加厉地打同学。

这样的孩子,它的父母就要从自身做起,尽量多抽时间耐心陪伴孩子,还要多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尽量能够做到高效陪伴,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教会孩子学会表达情緒,表达要求。

要学习与人沟通,还要为孩子创造和同龄人一起玩耍的时间,有意识地教给孩子,帮助孩子慢慢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分享等,让孩子能融入团队和集体。

二、爱的缺失

有的孩子家长严厉,在家因为不听话或作业磨蹭等常被家长打骂,孩子感受不到家人的爱又无法反抗,就会将这种不好的情绪发泄到同学的身上。

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觉醒自己的行为,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为孩子营造家庭宽松的成长氛围,不强迫孩子,不简单粗暴地使用大妈等教育行为。

多用欣赏鼓励支持帮助孩子,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爱。

三、家长影响

家庭中成人也会有吵架现象的存在,但父母吵架后或很快和好如初。

这给孩子带来不好的示范,孩子认为自己在班级需求得不到别人同意时,也就模仿家长那样动手打人,以为打就可以解决,不会影响同学间的友谊。

这种孩子就是简单模仿父母相处模式形成的孩子模仿行为。

很多家庭中的争吵,最后以一方动手来开始,夫妻吵架床尾和,孩子没有学到父母沟通交流和好的模式,只看到打架的过程。

明明打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明明打人的真相,不去觉察发现真相,不去帮助孩子,不去觉察自身原因。

特别是有的家长面对孩子做错事或不听话时,就打孩子,这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果这样的孩子,在同学间闹矛盾,他也会用暴力的方式来对待,这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的家长教育过激,鼓励孩子以暴制暴,其实孩子之间玩耍时经常会出现碰撞,孩子小常常不能区分有意碰撞和无意碰撞,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回去,不仅会给对方造成伤害,也不利于孩子与他人的友好相处,更加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旦出现像明明这样打人或是被打情况,家长一定要冷静面对,不情绪化处理。要从自身做起,改变自己,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管好自己的手和口,家长只有先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所改变。

青少年有暴力倾向、极端行为都是孩子小时候教育不当造成的,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则不可逆转。

到时家长就后悔也来不及了,你会发现明明是爱,表达出来却变是伤害。

当下,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状况,家长第一次为人父为人母,人人都知道要爱,却很少有人知道怎么去爱,没有地方趣学习爱。

爱是需要学习,会爱才是真爱,不会爱是伤害。

如果孩子不可爱,说明孩子缺少爱!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猜你喜欢
打人陪伴交流
陪伴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陪伴
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打人的年纪
宝宝“打人”,就是不友好吗?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