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男
摘 要: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以其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寫和对社会的批判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中都对女性有着深切的关注,《复活》中的玛丝洛娃便是在男权社会独尊的环境下生存着,最终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使她得到复活。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玛丝洛娃的形象,通过对女性人物命运的反思,引发人们对性别平等和两性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复活》;玛丝洛娃;男权社会;自我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1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讲述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在被一个贵族诱奸之后被抛弃而堕落为妓女,而后被诬陷进入监狱,心里复活过程的故事。男权社会至上,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在男权社会里挣扎着追寻自我。只有当她们的女性意识觉醒,真正的思想独立,才可以救赎自己。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玛丝洛娃进行分析,唤醒人们对男女平等和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的关注。
一、女性的困境
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此说是天生,不如说是形成的”[1]她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是由男人的利益与需求来决定的。[2]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玛丝洛娃,玛丝洛娃看到这个衣着整洁,喷着香水的阔气初恋。内心早已麻痹的她不再执着于痛苦的过往,只是惯性的用她那傲人的胸脯和谄媚的微笑接待了他,习惯用肉体来取悦男人的玛丝洛娃满心想的都是怎样抓住这个机会得到一些好处,迫于时代的限制,她不得不向父权社会低头。从她被玷污、被抛弃、沦落为妓女再到被诬陷入狱,这种生存的困境从她一出生就决定了,她的母亲是未婚农奴,她是她母亲和一个过路的男人在牲口棚生下的,最后被地主女人收留。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下,她这样的出身也注定了她的生活和爱情必然无法顺遂。
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没有自己的语言只有身体可资凭借的女性沦为没有生命的“物”,她们失去了话语权,只能任由男性随意支配。玛丝洛娃的堕落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归咎于无情的男权社会对下层妇女的压迫,她们以这种方式苟延残喘的存活实属无奈之举。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
聂赫留朵夫的第二次探监,玛丝洛娃在无形中已经有了些许改变,她再次面对他时不再职业性的接待,还带着一些少女的羞涩与腼腆的微笑。玛丝洛娃精神上的复活开始于当聂赫留朵夫提出同她结婚来赎罪时,积蓄已久的怨恨和痛苦充斥了她的心。她愤恨地喊道:“我是苦役犯是窑姐,你是老爷是公爵”“你在今世的生活中那我寻欢作乐还不行,你还想在来世用我来解救你自己!我厌恶你。”[3]这种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迸发出来,她不再像以前那样麻木度日,她真实情感也苏醒了。她看清他们的伪善,她痛恨聂赫留朵夫要再次利用她而为自己的良心来赎罪,她不想任由其摆布并拒绝了他,以一己之力去对抗男权社会。
玛丝洛娃开始不断闪现出女性觉醒的意识,开始对新生活有了渴望,她想要摆脱莫须有的罪名,开始关心他人并为他人着想。但这时玛丝洛娃的女性意识还是不成熟的,甚至是有点盲目的,她还是会酗酒到烂醉如泥,无法完成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女性想真正的完成自我救赎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活还要突破一系列的桎梏和枷锁。
三、女性的自我救赎
聂赫留朵夫第三次探监,玛丝洛娃的表现已经同前两次判若两人了,脸色平静而坚毅,时不时露出娇羞的表情,在医院工作的她开始摆脱之前的不自信,面对骚扰她的医生,她不会再想着攀附他们,想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取别人的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
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和自我救赎是她加入到政治犯的队伍中,那里没有等级之分、没有性别歧视、人人为正义而战,使她重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玛丝洛娃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正直勇敢,心系下层人民的利益与幸福,反对专制与贵族特权,公然与人民站在一起反抗封建的、腐败的社会制度与法律。玛丝洛娃就这样在一个人人平等,互相爱护的环境中被感染了,所以当聂赫留朵夫再次见到她后在日记中写到他觉得玛丝洛娃变了,变得更好了,他为玛丝洛娃而开心。政治犯西蒙松对玛丝洛娃的爱也是她实现自我救赎的重要因素,他没有带有色眼镜去看待玛丝洛娃,他欣赏她的天真与善良,这使得玛丝洛娃感受到了平等的爱。西蒙松的爱使马斯洛娃不仅增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还更多地向善良和崇高的方向发展。[4]她摆脱了过去依附男人的困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对贵族特权,代表广大下层社会妇女公然向男权社会宣战。和政治犯的接触,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复活,也预示着她最终将走向新生。
四、结语
托尔斯泰用及其细致的心理描写描绘了玛丝洛娃精神复活的过程,揭发了以玛丝洛娃为代表的俄国下层妇女深受男权社会、封建农奴制和法律制度的迫害。作者的意图也在呼吁打破不平等的阶级关系,鼓励妇女为争取她们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战。而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要做到精神上的、人格上的、经济上的独立,不依附男性而存在。要在人生的路上不断追求和探索,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田苗.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玩偶之家》[J].湖南科技学报,2009,30(10):42-43.
[3]列夫·托尔斯泰.复活[M].闵倞,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156-157.
[4]论托尔斯泰《复活》中的女性主义倾向[J].张绍梅.学术交流.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