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璇
摘 要:鲁迅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文化情节,不单单表现对国民批判上,而且还表现出对民间文化的发生原因深层次的分析。对民间文化的批判、留恋不舍,到最终的回归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表现出鲁迅对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形象的深刻的理解,以及对农村乡土人情的关系认同,最后表现出对乡土农村童年的深情回忆。
关键词:鲁迅;民间文化;情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01
鲁迅是我国反封建的文化巨人,不同于其他文化作家,鲁迅更注重于将民族文化中令人自我革命的力量挖掘出来。鲁迅作品中的民间文化风格,主要是对官方的疏远,对于民间文化的亲近。鲁迅在其所创作的文化小说中,大多保留了对民间生活的记忆,大都是市井中形形色色的市民和能够表现出有民族性的特点的素材。
一、中国农民: 民间文化批判的视点与指向
鲁迅的乡村小说包含对民间文化的批判,这种批判充满了现实意义。内心的精英意识使得鲁迅无法置百姓疾苦于不顾。当鲁迅发现中国农村中的农民以及农民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是我国民间文化底蕴的真正体现,鲁迅继而将批判的对象变为了真正的民间。鲁迅笔下的中国农村并不单单指中国农村社会,而是能够代表中国农村的中国农民,以及受到迫害的中国农村农民。鲁迅将其作为表现民间文化的主要载体。鲁迅是在饱受人间疾苦,并且在家庭出现变故,能够真正地看到人间疾苦以后,才开始从事小说文学创作。这一条件使得鲁迅在创作的过程会将自己的目光聚集在农村,以及对鲁迅产生重大影響的民间文化上。伴随着启蒙主义的浪潮推进、封建思想的批判兴起,鲁迅慢慢将批判的主体转变成为了农民,从而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民间与儿童
2.1民间: 告别传统后的天然归宿
鲁迅对于传统的反对主要集中在对封建社会的反对,对于民间所存在的民主、自由等文化,鲁迅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鲁迅在《门外文谈》中写到,从文字的起源开始描述,表达出了民间文化是社会上所有文艺的起源。巧妙地将民间文化创作者比喻为不识字的作家。由于民间文化没有受到当代文学的影响,所以民间文化清新、淳朴。但鲁迅的文学作品大都表现出冷峻的韵味,这主要是受到了来自鲁迅的出生地环境的影响。
在当代学习西方,对传统文化的批驳的时候,反封建人士往往进退失据。为了寻找内心的抵抗力量,反封建人士慢慢转向了民间文化。民间文化与封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使得文化的抗争转变为了文化的发展。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民间文化发展就朝着不断地被重新解读的方向。鲁迅是封建文化的消极部分的激进批判者,也是对我国当代底层群众表现出深切同情的人。作为生活在当时的底层群众,没有对当代文化抗拒的能力,也不得不去作为文化转变的试验品。所以在鲁迅劝导群众多学习外国文化的时候,又担心青年群众会受到自己的观念而对青年群众所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感到惶恐。这是由于中国文化不单单是指书籍、礼仪行为等,而是我国当代所生活的一种形态,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导致鲁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复杂的感情。
2.2儿童: 鲁迅民间文化情结的隐喻
由于儿童所存在的童真与当代社会没有被浮躁的社会所影响的部分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所以对儿童的赞美对当代文学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描绘的儿童时光,主要是通过儿童天真的童趣表现出对童真的向往。鲁迅所描绘出的海边生活、情同手足的画面,使得人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出未被当前社会所影响的美好民间文化。由于儿童内心纯真,没有被当前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得儿童的内心世界更为贴切纯真的自然社会,这是文学所追求的文化境界。
由于神话传说与儿童纯真中能够保存自然的元素,这些元素很少受到当前文化的影响,并且含有较多的抗争精神,这与当时寻求民族文化的起点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封建文化与民间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当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批判的时候,鲁迅主要将重点放在封建文化对农民的重大影响上。当对农民生活表现出向往的时候,鲁迅主要将重点放在自由的民间文化上,对民间文化的精神文明有积极的肯定。通过儿童的眼光,能够以儿童的眼光对当代社会的消极影响和观念进行审视。对“社戏”所表现出的喜爱,主要是由于儿童时期纯真的观念,而表现出当代社会上迂腐的社会形态,从而达到能够以一种远距离关照的审美目的。
三、结语
鲁迅在其创作的乡土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文化情节充满了矛盾。对于国家的忧患意识与文化的焦虑,使得鲁迅将其精力放在民间文化、乡土文化创作中。鲁迅不仅仅看到了存在于市井之中的阿Q,也能够描绘出散发淳朴童真的少年闰土。不单单能够看到乡土中的死气沉沉,也能够看到乡土中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鲁迅不单单在乡土中发现了迂腐,也发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机。希望与绝望,守旧与改革,这些矛盾的因素,充斥着鲁迅创造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杨雯雯. 鲁迅乡土小说中的民间建构[D].青岛大学,2009.
[2]王劲松.“知识分子原罪意识”与民间立场的认同——论鲁迅、托尔斯泰、张承志民粹思想的双重文化心理[J].江淮论坛,2006(04):152-157.
[3]王辉. 迷恋与拒抗下的孤独守望[D].河南大学,2005.
[4]严峻. 论二三十年代乡土散文的审美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