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梅, 杜 岚
(陕西省西安安琪儿妇产医院 妇产科, 陕西 西安, 710032)
子宫肌瘤可致患者月经紊乱、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并可引发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变、子宫肌层蠕动异常等不良事件,最终导致不孕[1]。研究[2]发现,5%~10%不孕症患者伴子宫肌瘤,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包括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等[3]。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较大,可能导致较多并发症,不易被患者接受[4]。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虽可减少手术创伤,但在治疗部分直径较大肌瘤时也可能出现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多等问题[5]。近年来,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具有微创、对宫腔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较小等优势,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6]。本研究选取88例子宫肌瘤伴不孕患者,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的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88例子宫肌瘤伴不孕患者。纳入标准: ① 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7]中子宫肌瘤诊断标准; ② 符合《妇产科学》[8]中不孕症诊断标准; ③ 意识清晰,有生育意愿; ④ 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 ⑤ 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 ② 合并严重精神疾病; ③ 其他因素所致不孕,如多囊卵巢、输卵管阻塞、男方因素等; ④ 存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疾病; ⑤ 临床及随访资料不完整。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4例,年龄25~40岁,平均(31.85±3.26)岁; 子宫肌瘤病程5个月~3年,平均(1.69±0.24)年; 不孕病程12~23个月,平均(17.95±2.16)个月; 23例为肌壁间肌瘤, 21例为浆膜下肌瘤。研究组44例,年龄24~40岁,平均(31.81±3.22)岁; 子宫肌瘤病程5个月~3年,平均(1.65±0.21)年; 不孕病程12~24个月,平均(18.01±2.14)个月; 24例为肌壁间肌瘤, 20例为浆膜下肌瘤。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对照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术前清洗阴道,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硬膜外麻醉。置入举宫器,暴露肌瘤。采用四孔法,创建CO2气腹,置入腹腔镜,探查子宫肌瘤大小、位置、腹腔是否存在粘连等。瘤蒂较细者行浆膜下肌瘤电凝切断摘除,常规止血; 瘤蒂较粗者切开假包膜,术后常规止血。
研究组行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 仪器为日本OlymPus公司27F被动式连续灌流宫腔电切镜。术前清洗阴道,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硬膜外麻醉。以宫颈扩张器扩张阴道,暴露宫颈。置入宫腔镜,探查子宫肌瘤大小、位置、数量等。蒂黏膜下肌瘤体积较小者,电凝切断瘤蒂,取出瘤体; 肌瘤直径>3 cm者,以环形电极分次片状切割或组织剪除后取出; 无蒂黏膜下肌瘤在B超引导下操作。
① 比较2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② 比较2组术前、术后6个月时卵巢储备功能指标变化,包括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③ 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复发情况。复发标准为再次出现子宫肌瘤,直径>1 cm, 经妇科检查、超声等确诊[9]。④ 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妊娠情况及术后首次妊娠时间。随访期间均进行生育指导,不避孕,妊娠标准为受精卵成功着床。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术后6个月时, 2组LH、FSH、E2均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不同时点卵巢储备功能比较
LH: 黄体生成素; FSH: 卵泡刺激素; E2: 雌二醇。
术后随访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5个月。研究组复发率为4.55%(2/44), 对照组复发率为9.09%(4/4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期间,研究组妊娠率为77.27%(34/44), 术后首次妊娠时间为(6.96±2.15)个月。对照组妊娠率为68.18%(30/44), 术后首次妊娠时间为(8.36±2.08)个月。2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术后首次妊娠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子宫肌瘤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宫角处子宫肌瘤堵塞输卵管开口、宫颈管等因素有关[10]。目前研究[11-12]认为,子宫肌瘤与不孕症发生密切相关,黏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可致使宫腔性质改变,对受精卵着床产生干扰,引发子宫收缩异常,而阔韧带子宫肌瘤可压迫输卵管,致使受精卵无法顺利通过,引发不孕。此外,随着子宫肌瘤病情进展,还可能诱发血管紊乱、子宫内膜感染等现象,使得子宫内膜长时间处于高雄性激素水平状态下,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且伴发严重盆腔粘连还可能致使输卵管扭曲、卵巢包裹,影响精子活动,造成不孕[13]。
子宫肌瘤伴不孕症治疗方法较多,以药物保守治疗、手术为主,但多数患者经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14]。研究[15]显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理想,能避免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慢等问题,且有利于维持盆腔正常结构,对腹(盆)腔脏器干扰小,腹壁不留瘢痕。研究[16]发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单发、浆膜下、中等大小子宫肌瘤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在部分直径较大子宫肌瘤治疗中有一定局限性,所需时间长,出血量多,且创面较大,中转开腹率较高。近年来,临床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该病治疗中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的应用,认为该手术具有微创性特点,可减少盆腔粘连发生,有利于术后正常妊娠[17]。此外,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在部分直径较大肌瘤治疗中效果也较为理想[18]。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更短,术中出血量显著更少(P<0.05), 说明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创伤更小,能控制手术时间,可减少术中出血,促进术后恢复。此外, 2组术后6个月时LH、FSH、E2均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这说明两种手术对术后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均较小。考虑原因为两种手术虽可导致短期性激素紊乱,但术中对子宫肌壁深层影响较小,几乎不影响卵巢血供。术后随访12个月, 2组复发率均较低,说明两种手术在控制术后复发上效果相近。目前,临床针对子宫肌瘤是否会给生育能力造成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均为微创治疗手段,适用于有生育需求或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能满足子宫肌瘤伴不孕患者的治疗需求。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12个月时,研究组妊娠率为77.27%, 对照组则为68.1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术后首次妊娠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分析是因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创伤更小,术后肌层愈合速度快,可满足患者生育需求。
综上所述,在子宫肌瘤伴不孕治疗中,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各具优势,对卵巢储备功能影响小,可改善妊娠率,控制复发。相较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可更好地控制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术后首次妊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