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延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十九大提出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内涵及制度框架,搭建起体现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的制度体系,目的是通过同步规划产教融合的发展政策与相关制度,促进企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产教融合这一模式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有效的路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解决的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规模、结构和标准不匹配的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障职业教育的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是重要的战略措施。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日新月异,改变的不仅是生产工艺的技术标准,也包括生产服务的方式方法,这就使得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顺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从教学标准到教学组织方式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同命运、共发展。
图1 中国三大产业GDP所占比例2012—2017发展情况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发展规划上,要打破原有的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布局结构,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需求的视角,围绕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要求来重新建构职业教育的学校布局与专业布局,重点是要紧贴国家主导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发设置相应的专业。
2012年至2017年连续6年的数据显示,[2]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持续性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逐年提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缓慢下降。GDP产值较大的几个行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中,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信息传输和技术服务业等,这些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从就业结构性数据可以看出,[3]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就业结构比例的变化。但也可以看到第二产业的就业总规模在不断下降的同时,其中有些行业的GDP在增长而就业人数却在下降,说明技术进步使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要高于对技术技能人才总量的需求。
图2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2013—2017变化情况
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天津将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农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对接京津冀国家发展战略,天津的产业发展还需对接京津冀整体发展规划,在制造业领域,重点围绕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与北京、河北形成产业上下游的贯通发展并形成配套产业。在服务业领域,则要重点在金融、教育、研发、医疗等产业,在京津冀总体规划框架下实现区域公共服务的协同共建。[3]
因此,当前亟待对接产业的发展与调整,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打造与产业变革相适应的专业类型,建立系统化的专业群,同时扩大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
职业教育在人才标准与产业发展不适应问题上的表现,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不符、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教学方式方法不能满足技术技能培养的需求以及学校教学评价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异性上。因此,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育教学领域需满足五个对接。[4]
产业需求←→专业设置
课程内容←→职业标准
教学过程←→生产过程
毕业证书←→职业资格
职业教育←→终身学习
这些对接并不是简单地用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生产工艺要求直接替代专业教育教学,而是遵循职业教育的教育规律,按照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特点,进行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相互对接。
如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技术标准,代表了学校层面和企业层面对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之间的对接,是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价值观的标准要求,与企业岗位对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要求之间进行相互的融合,专业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专业的总体培养计划下的课程目标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对接,具体的形式可以是一对多,也可以是多对多,即一个课程与多个岗位需求的标准相对接,也可以是一组岗位群的标准与多门课程标准之间的整体对接。
再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也并不是将整个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等同于企业的生产实践,而是指将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按照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对其进行再设计,体现本专业最核心的技术技能部分以项目的方式进行综合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一个个教学项目的同时整体性地进行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学习,实现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一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的实施具有行动导向性,即以项目为载体,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这对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教学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足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激励性制度和保障性政策不足。
激励性制度建设不足。缺乏激励性的制度体系是制约产教融合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突出问题是学校积极,企业淡漠。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获得企业实践教学资源的同时,也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学生自身的技术水平、企业、学校的组织管理等问题给企业带来的成本上升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校企外部的国家政策制度的保障,例如对合作企业实施税费减免政策,也需要校企自身内部的制度保障。[5]
保障性政策建设不足。保障性政策的完善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校企合作下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保障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的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受企业生产周期、任务要求的影响,有很多特殊的要求,会打破学校原有的学期制、班级制管理模式,要求学校基础课程教学、专业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训教学的组织方式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因此如何使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灵活,以适应企业的生产服务经营需求是亟待研究的。其次是企业培训教师的管理制度完善问题。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不足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实践指导教师不足问题极为严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实践型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如何对企业教师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为其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制度保障,这些都是缺乏的。[6]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政策的完善,可以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深层次改革,更好地保障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需要强大的外部环境的支撑,因此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以期通过职业教育的规划设计、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的明确来逐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特色办学。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发改社会〔2019〕590号)。通过给予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管理等要素,采用多种方式举办或参与举办教育,与学校建立深度合作,重点在实训基地、学科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稳定开展校企合作,保障学生企业实习实训的制度化、规范化。[7]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借助政策的实施,有效引导和充分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顶层的政策与制度设计,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得以实施,必须有地方性的政策法规的有力推动。自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后,安徽省、上海市、河北省、山西省、青岛市、江苏省、辽宁省、河南省、广东省、天津市、四川省、重庆市、浙江省、山东省等各个省市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陆续出台各具特色的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明确本地区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职能,企业的重要主体职责以及人才培养改革、社会组织等“四位一体”的制度架构,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的落实提供支撑。
1.上海市的地方政策
2019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试点方案》,紧紧围绕上海市的发展定位来进行设计。上海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结合总体发展要求,上海市的产教融合试点方案定位在一流的专科层次发展上,从整体布局到平台搭建、体制机制建设多个方面。
在整体布局方面,上海市以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中心,提出高职教育专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借助政策手段引导学校的专业建设集中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学前教育、养老服务等产业领域,淘汰与城市发展定位不符、发展能力不足的专业,形成与主导产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布局。[8]
在平台搭建方面,以服务上海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打造产教研协同基地,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探索协同创新平台,一方面,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是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在校内设立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等形式,引企入校;也可以是与企业共建先进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形式,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开发课程体系、共建师资团队、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的一体化。同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公共实训中心为支撑、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终身职业培训系统,以满足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需要。
在技术研发方面,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校企联合开展产品研发与技术应用推广,成为本行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的策源地,提升学校对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
2.天津市的地方政策
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设目标,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构筑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建设全国产业创新中心和国际创新城市。主要任务包括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建设“一基地三区”,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建设,重点通过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壮大发展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围绕天津的发展需求,2018年9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提出全面建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优化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形成一园两区的职业教育总体空间布局,建设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天津市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及重大工程项目,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市场导向校企合作建设应用技术研发团队、高水平实训基地,培养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组建京津冀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为了更好地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天津市政府在2019年还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指导意见》,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支持政策方面,阐述了政策的具体内容。提出天津将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承租、托管等方式,参与职业院校运营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合作开发专业,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以职业院校二级学院为重点,鼓励探索建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试点二级学院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收费管理机制、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等。通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通过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鼓励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份指导意见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意见,旨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3.北京市的地方政策
2018年4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明确北京市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要求,推进北京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发展。一方面北京市将通过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标志性职业院校、骨干特色专业、工程师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全面提高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大赛、科研成果转化等全方位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标准培养满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从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校企双方的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目标,探索建立“人才共育、设备共用、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按照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北京定位,北京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改革发展不仅要紧紧围绕北京自身的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同时还要与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适应,即满足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需求,实现多方面的转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高移需求,适应全面提升北京职业教育质量的需求,适应持续提升北京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求,适应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需求。[9]
从职业教育育人主体的视角,可以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分成两个类型:学校主导下的产教融合与企业主导下的产教融合。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聚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质问题——如何融合,强调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各种资源要素在时间、空间上的融合,既要遵循职业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也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则,是双赢的过程;融合的主要内容均包括培养目标、专业标准、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装备、教学管理等核心要素。[10]不同点在于,主导者不同,融合所采取的路径不同。
引企入校是职业院校发展校内实训基地,实现课堂教育与企业培训整合的重要途径,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借助职业院校内部的场地与实验技术、企业的生产装备等硬件资源,企业的生产技术、技师,学校的专业教师等软件资源,在校园内实现全面的整合,共同完成全程的教学活动。劣势在于,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迅速,学校与固定企业合作会降低专业发展方向的多样化,且受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限制,技术水平有脱离前沿技术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职业院校都在探索通过与多个企业合作,以减少企业单一带来的技术限制。
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这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专业,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未来所有的产业都会需要相对应的软件来进行管理控制。同时,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领域也是非常宽泛的,既有软件开发岗位,也有软件系统分析、数据库管理等诸多岗位,人才的层次也是多元化。因此如何让学校的专业教学跟上技术的更新,如何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创造多个方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前亟待回答的问题。
实践表明,通过集约化、层次化的多形式多类型校企合作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以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为例,学院采用双联盟的方式,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多企业、多院校合作共建软件工程实训教学平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新技术下实践教育教学的诸多问题。
首先,借助企业群的引进,以解决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迅速,学校教育跟不上产业进步的问题。学校引企入校的过程中,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激励优秀企业进入学校,入校企业达到上百家。学院将合作企业的技术标准与专业教育教学的标准相融合,校企合作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各个高校的专业教学标准与企业的技术标准相融合,设计系统化的实训项目和教学课件,借助云平台技术,设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为软件学院的学生提供数千个云终端实训教学工位,以保障专业课程技术的先进性和时效性。[11]
其次,借助学校群的引入,以解决学校各自设立软件实训基地的成本不足问题。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的教育模式是采用集群式合作模式,即以软件学院为一个大平台,联合多企业、多学院,多点对接,多层次合作的方式。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有效地解决了单个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成本问题。学校专业教育虽然都是软件工程专业,但是技术进步使得专业的发展方向在不断地细分,为了顺应专业细分发展要求,学院不得不与多个企业进行联合,建立不同的细化的人才培养标准,以满足产业多元化发展下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问题。学院合作院校达几十所,人才培养目标含有多层次,包括以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本科生培养目标,以高职升本就业导向的本科生培养目标,以双学士非IT专业复合人才培养为主导的培养目标。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的设计,实现软件学院服务专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育人主体,目前企业主导下的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方式,借助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在设备、师资、技术等层面的优势互补,实现校企资源、信息共享共建的双赢。
以石油产业为例,由于石油开采、运输和加工企业的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重中之重,而这部分的教学企业无疑是重要的承担者。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是世界500强前4位的中石油下属学校,属于行业办学,学院的石油工程技术、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等专业的教学标准与世界石油技术的发展紧密关联,且每个专业的技术复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复杂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标准,而且要严格遵守石油行业的岗位管理制度,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以中石油下属的华北油田公司为主导,将专业教育分成不同的培养阶段,采取工学交替、分段递进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整个教学活动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校企合作分成四个教学阶段,即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学习,一年时间完成企业轮岗实习,半年完成校内基础实训,半年完成企业顶岗实训。第一阶段,校内职业基础教育阶段,这段时间通过职业基础教育,帮助学生达到初级工的专业理论、专业基本能力,具备基础性的安全知识,进行职业道德培养。第二阶段,中石油下属企业认知实习,这一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教育与认知教育,采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技术专家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学生在企业内的专业学习,在一线生产技术工的指导下,完成油田各个技术岗位的认知性学习,感受国际型公司的企业文化,做中学,熟练掌握岗位操作规程,本阶段学习结束,学生职业技能初步达到专业中级工水平。第三阶段,校内专业实训,实训教学以专业教师与企业培训师共同开发的实训标准为依据,采用项目模块化设计,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完成系统化设计的技能训练项目,获得专业的各个专项技能,达到能够独立分析、处理实际工作中常见问题或故障的中级、高级工的工作能力。第四阶段,中石油企业的顶岗实习,与第二阶段的认知实习不同,第四阶段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被编组进入中石油企业的生产班组,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能专家或具有技师资格的工人的指导下,按照实习教学计划完成规定的实习项目,这一段学习,学生将完成从被指导下的顶岗到独立顶岗转变,实习结束,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将达到高级工水平,不仅具备石油企业必备的职业技术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意志品质,能够在石油企业中进行高标准的、安全的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