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博物馆藏明嘉靖青花大龙缸及相关问题浅析

2019-09-16 02:02陈玉琳
文物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缸款识双龙

文/陈玉琳

图一 明嘉靖 青花双龙赶珠纹大缸

《景德镇陶录》载:“明厂有‘龙缸窑’,称‘大龙缸窑’,亦曰‘缸窑’。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鱼缸大样、二样者,止烧一口。瓷缸三样者,一窑给砌二台,则烧二口。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称以‘龙缸窑’名之。烧时溜火七日,夜溜缓小也,如小滴流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熟,然后紧火二日夜,缸匣既红而复白色,前后通明亮方止火,封门。又十日,窑冷方开。每窑约用柴百三十摃,遇阴雨或有所加。有烧通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青花鱼缸、豆青色瓷缸等式。”由文献记载可知,明代御窑厂为满足宫廷需要专门设置龙缸窑烧造大龙缸。大龙缸器型硕大,制作工艺复杂,资费弥高,纹样丰富。安徽歙县博物馆收藏有两件明嘉靖青花大龙缸,圆口、深腹、厚壁、硕腹,形体硕大,造型周正,“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青花款,为嘉靖时期大龙缸的典型器。这里就馆藏明嘉靖青花大龙缸略谈大龙缸的相关工艺及纹饰特点。

一 馆藏明嘉靖青花大龙缸概况

图二 明嘉靖 青花双狮戏球纹大缸

明嘉靖青花双龙赶珠纹大缸(图一),口径48、底径35.5、通高42.5、腹围160厘米,胎厚度在2-2.4厘米之间,重达28.8千克。唇口,微束颈,圆肩,硕腹往下微收至底。平底无釉微内凹,胎釉交接处有火石红色。缸内底可见稍微凸起。器分上中下三截拉坯,拼接成形。内外接痕均不甚明显。缸内釉面平整无斑驳痕迹,至底有一圈积釉。釉色泛湖水绿,应该采用的是浸釉法。器外纹饰共计4层。纹饰采用嘉靖特有的上等回青料,通体蓝中泛紫。绘画采用细笔勾勒,粗笔填色的方法,立体感强。主体纹饰为双龙赶珠。莲池荷塘内,蝌蚪游弋。两条形体矫健、威猛的五爪行龙一前一后,在满是莲荷蝌蚪的池塘中追赶火龙珠,栩栩如生。口沿一圈卷草纹。颈肩及近底处以旌旗作框,内饰挂珠、蝌蚪云纹,肩部21面,底部17面。缸肩部有长7、宽3厘米的方框,内书单行“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总体感觉纹饰繁复,无留白。

明嘉靖青花双狮戏球纹大缸(图二),口径49.5、底径36.5、通高45.5、腹围174.5厘米,胎厚度在1.8-2厘米之间,重34.3千克。唇口,束颈,圆肩,硕腹下收,平底且不施釉。缸分上下两截拉坯拼接成形。缸内护胎釉色泛白,护胎釉上有斑驳似湖水绿色釉痕,当是采用浇釉工艺所致。缸外4层纹饰,主题纹饰为两组双狮戏球图。双狮一倒一立,昂首怒目,张牙舞爪,威猛中带着呆萌。狮球周围满饰祥云。其余3层纹饰、制作方式、所用青料、款识等与明嘉靖青花双龙赶珠纹大缸完全相同。

二 大龙缸的相关工艺及纹饰特点

工艺方面,可以从制坯、拼接、配料、款识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制坯。馆藏的两只大龙缸口径均在50厘米左右,腹围约160厘米,景德镇瓷土总收缩率大致为18%-20%。像这样的大缸,生坯的口径至少得有60厘米左右,腹围则接近200厘米。这样巨大的龙缸,要想烧出完美的成品,首先要确保胎泥的合适比例。景德镇一般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像这样的大件器,除了要掌握恰到好处的二元配方比例,还得掺入一定量的杂质,形成气孔,保证胎体的热胀冷缩,不至于炸裂。古代没有精密的仪器进行结构的分析,以上所有这些程序的完成都要凭借窑工的实践经验。其次是拉坯。要拉制如此巨大的坯件,在没有任何机械化设施的明代,一是要在准备拉坯之前,由拉坯师傅凭借经验预测坯件所用泥量的多寡,一次用泥,不得增减;二是要借助辘轳车,依靠惯性,两人协作,形如一人;三是分段制造,按型编号。等到坯件制成之后,一般需要4人将它从辘轳车上抬下来。抬坯也是一个关键环节,4人同时发力,用力的轻重、手势的高低,都要配合适度,否则会使坯件变形,成为残次品。

(二)拼接。明宣德时期,在制作大件器时,已经不再使用元代泥接法,而是采用新型的釉接法。元代大件器的泥接法,是在接口处涂抹一层接头泥再拼接,拼接完成后会在接口处有泥浆挤出,需要将其刮平,但拼接痕很明显,尤其是内壁。釉接法则是在接口处涂一层釉,然后对接,没有泥浆被挤出,因而明永乐、宣德器物接痕不明显,在外观上有了很大提高。馆藏两只大龙缸,内外壁接痕不十分明显,当是工艺进步的表现。其中一只狮纹缸断成两截,正是通过这两个断裂面,让笔者观察到了大龙缸拼接成型竟然与木工有相通之处。通过观察大龙缸断面:口沿部瓷胎断面中心有一圈约1毫米的下凹,而缸下部断面中心刚好有一圈约1毫米粗的凸起痕。两者拼接刚好严丝合缝,与木工榫卯扣合工艺相同。一方面说明,明代大件器分段制造最后再拼接成形;另一方面说明当时采用胎接和釉接相结合的方法。而类似木工榫卯相扣的工艺,其精准度及契合度令人叹为观止。

(三)配料。馆藏青花大龙缸青花色调浓重而泛紫光,色泽如蓝宝石一样鲜亮,又像青金蓝一般艳丽。它一反成化的浅淡和正德稍浓而带灰的色调,是嘉靖时期典型的上等颜色。究其发色缘故当因其在“回青”中加了“石青”而形成浑青的效果。成书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江西大志》记载了当时回青配料不同而产生不同色泽的情况:“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绘轮廓线),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渲染轮廓内部),则颜色清亮;真青混在胚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回青的化学组成特点是低锰、低铁、低铝,在烧成时形成高温黏度比较低的玻璃相,容易流散,因此不能单独使用。国产钴土矿的化学组成特点是高猛、中铁、高铝,正好和回青相反。两者混合使用,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歙县博物馆所藏的青花大龙缸发色正是成功地掌握了恰当比例的结果。

(四)款识。嘉靖时期官窑款识字体笔画较粗,书法刚劲有力,有如竹刀刻划,运笔遒劲粗放。常见的嘉靖款识,“大”字撇捺顿笔明显,“明”中“月”第一笔脚伸出较长,“嘉”字上部的“口”部较为宽扁,“力”字一撇伸长,左右结构的“靖”通常写成上下结构似的,“立”常与右边“青”旁的上半部看齐。由于嘉靖皇帝掌国长达45年之久,明代嘉靖后期,景德镇御器厂掌写款识的陶艺家存在换人的可能,尽管其署款沿用前辈字体,但字体风格毕竟有所变化,例如“靖”字左边的“立”下移,“嘉”字中间一横加长。馆藏大龙缸款识与嘉靖官窑早中期款识出入较大,有可能是嘉靖晚期产品,也有可能是“官搭民烧”之作。

从纹饰特点来看,赵汝珍《古玩指南》“嘉靖窑”一条记载,“嘉靖之初,变更御窑官制,且土质渐恶,故窑器颇呈衰象。且因红土断绝,祭红亦不能烧,遂专致力于青花及彩色锦地之器,故花纹之繁夥及精妙,为有明之著”。馆藏大龙缸总体纹饰繁密,不留空白。但是主题纹饰突出,构图繁密得当。龙纹大缸上的双龙赶珠,一前一后同向而行为明代所特有,到了清代以后多为双龙戏珠纹饰。而嘉靖时期的官窑五爪龙纹与前期如永宣时期张牙舞爪、毛发丝张、青面獠牙、威武雄壮的龙纹相比,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颓势。馆藏大龙缸上的行走龙与明中期慈眉善目的行走龙相比,又稍显年长。明代龙纹的虾米眼、风车爪等综合特征,以及其形态多变的形式与清代龙纹单一死板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也成为断定时代的明显特征。由此可见,歙县博物馆所藏的这两件大龙缸应是明嘉靖时期的产品。

综上所述,歙县博物馆所藏的明嘉靖青花大龙缸制作工序烦琐,烧造时间长,耗费巨大,传世少见。据《江西大志》载:由于大龙缸烧制工艺复杂,难度大,上解御器,要求更高,大都百选一二,檠台、凉墩之类“百不得一”,龙缸花瓶之类“百不得五”。故而那时造价高得惊人,和白银同价。《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万历十三年(1585)四月乙卯,“阁臣附奏云,臣等又闻烧造数年新式大龙缸亦属难成,请并停之、票入,上欣然从焉。”可见,到了明代晚期,大龙缸的烧制因为技术、经费等原因已经到了几乎停烧的地步。在泥与火的千锤百炼中浴火涅槃的明嘉靖青花大龙缸,历经时间的沧桑,能够保存完整的已是凤毛麟角。

猜你喜欢
大缸款识双龙
金华远方·双龙宾馆
双龙集团有限公司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华龙”“玲龙”——中核集团“双龙出海”
清 李觶 花草虫鸟册页
小桶装水
土观呼图克图驻京期间的贡献探析——从摩利支佛母像款识谈起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