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快检方法

2019-09-15 16:28苏野柴景亮李亮亮
丝路视野 2019年13期

苏野 柴景亮 李亮亮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步入小康,人们也从如何“生存”转向了如何“生活”,民众的目光也渐渐地聚焦在了食品安全问题上。那么如何快速准确地监控、检测食品安全呢?本文主要在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中,通过纸片法和平板培养法的对比,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探究。

关键词:快检 纸片法 平板培养法

就食品服务行业来说,目前存在着一些不明来历的“三无食品”“黑工厂”“黑作坊”,导致老百姓时刻都要担心吃进肚子里的食品到底是不是安全的。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拥有高效、便捷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方法是迅速发现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也导致了食品检验检测的发展方向是向着“批量检测”和“快速检测”两方面发展。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

1.研究“纸片法”和“平板培养法”的优缺点和特点;

2.通过研究各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来对比“纸片法”和“平板培养法”的优势。

研究意义:

食品微生物快检方法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保障民众的饮食安全和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证之一。食品微生物快检这项技术,还能对食品类产品受到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做出一个十分具有科学性及准确性的正确评价,从而对那些被判定为受到污染的食品产品立案调查,以此作为防治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保障措施 。现今食品微生物快检方法多种多样,但其中的大部分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持检验项目的顺利进行,而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则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检控手段,它需要检验人员和市场监管人员大量、定期地进行市场产品管理与抽样检控,因此,当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进入了现今的“n=5/AC=0”时代后,如何做到快速化、批量化、准确化和经济化四者兼顾变成了全世界所有检验人的研究方向与目的。

二、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的常用方法介绍

1.纸片法:在使用快检纸片时,确保除样品外一切与纸片直接接触的物品、工具都应经过无菌处理,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时需佩戴头套、口罩及无菌手套,将纸片取出后,以生理盐水浸泡后,用纸片充分接触样品,维持30秒左右,后取下纸片,放入培养箱,以37°恒温培养,一般18小时后便可查看结果。

2.平板培养法 :取样25g(液体样品25mL)左右,将样品均质,之后样品约1mL进行无菌培养,按要求加入培养基,大约2到5天可查看结果。

3.MPN计数法:只有在大致确定样品中待测菌种不多时可使用,在样品处理完成后对其进行系列稀释,之后取三个连续的稀释度,分别接种三个培养管,经过2至4天后对照MPN表查看结果。

4.VITEK法:需要全自动菌落检定仪,样品中致病菌经过处理后,用平板划线培养单个菌落,之后使用仪器进行鉴定,5天左右可查看结果,所需经费高昂。

5.PCR法: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仪,样品经处理后上机检验,直至找到目标基因,本方法有着极高的灵敏度,但对操作环境、操作人员的要求很高,而且仪器价格不菲,检验费用同样不低。

6.VIDAS法:同样是一种快速便捷但对资金要求较高的检验方法,VIDAS法要求使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在增菌培养后即可直接进入仪器进行检验,且短时间内便可以获知结果。

本文主要介绍纸片法和平板培养法,这两种方法是笔者实际操作过的方法,也是笔者较为喜欢的两种方法,而且各自都有可以说作为标志性的特点。

三、纸片法和平板培养法的对比

在检验方面,双方都属于是快速检验方法,都具有快速、批量化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并出具报告,并且都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在技术方面,对检验人员技术要求不高,耗材价格不高。但就纸片法和平板培养法来对比,它们之间的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而言,纸片法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在大多数恶劣环境下都可进行采样检验,对检验人员技术要求低于平板培养法,培养时间也比较短,耗材更易携带。而平板培养法经过系列稀释,使培养成功率更高,结果更为准确,并能观察到菌落形成的过程及它们各自的特征,还可以对混合菌种进行分离操作,不受菌落多少的因素影响,可检验菌种远远多于纸片法,结果更为稳定。

由对比结果来看:纸片法更适合对单项菌种(需在该纸片检验范围内)进行检验,可以用于户外抽检,纸片法方便快捷,也可大批量处理样品,实用性更强。而平板培养法则更适合于实验室内部,对菌种进行研究向培养,用来观察菌种生成过程和特征。虽然平板培养法适用范围更广,但就抽样检验、食品质保等实用方面,相比纸片法它还是有些欠缺。

四、小结

现今社会从未忽视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保证食品安全是保障民生最重要的一点。在这一大背景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向快速化、批量化发展,一系列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成了必然之势。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笔者认为在使用方法和检测过程中都存在很多不同,甚至在结果的记录上也有差异。但这两种方法却在原理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完全可互为参考、互为检验。我们应该积极地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刻苦钻研,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