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芹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0)
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血压控制长期不达标,会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是引起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出血及慢性肾衰竭等疾病的常见病因,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能够找出原因的是继发性的,反之则为原发性的[1]。高血压的治疗目前主要以西药为主,比如β1受体阻断剂、钙离子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T1受体阻断剂、利尿剂、中枢降压剂、扩张血管剂。随着2015年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我国对中医药的研究重视程度明显增加。既往的研究认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某些疾病可以达到改善预后、减毒增效的效果,临床效果受到许多患者的好评。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分为5个证型,气血亏虚证是其中常见的证型之一。中药穴位敷贴作为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因具简、廉、便、验的特点,避免肝脏首过消除效应,透皮吸收对胃肠道无刺激作用,对肝肾代谢影响小,不引起电解质紊乱,通过药物持续不断刺激腧穴,发挥补益气血、活血通络的作用[2]。我院对辨证为气血亏虚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中药穴位敷贴辅助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1月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部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纳入标准的患者124例,采用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住院号尾数为奇数)和实验组(住院号尾数为偶数)。对照组62例,男27例,女35例;平均年龄(50.21±13.75)岁;平均病程(11.8±3.9)a。对照组62例,男29例,女33例;平均年龄(53.78±10.68)岁;平均病程(11.2±3.5)a。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分型,纳入研究的均为1级或者2级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分层为低级或者中级。中医证型辨证为气血亏虚型,主要症状:表现为眩晕,头痛;次要症状:劳累发作,面色发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舌象、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所有入选的患者符合诊断标准,不具备排除标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1级或者2级原发性高血压中高危组,三级原发性高血压均排除;②年龄小于40岁,大于72岁;③过敏体质、既往敷贴出现敷贴皮肤处创伤、溃疡者;④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或者合并精神病及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⑥其他不适宜进行穴位敷贴的患者。
对入选的所有患者均予常规规范治疗与护理,予以药物及食物进行指导。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药穴位敷贴,药物组成:党参30 g,白术30 g,黄芪30 g,天麻8 g,钩藤8 g,当归20 g,熟地20 g,茯苓30 g,酸枣仁3 g,远志6 g。中药于当日研成细末装瓶密封备用,予以醋、蜜蜂、浆糊按照2∶1∶1的比例调和后填入无纺布膏药空贴中。所选穴位为气海、中脘、太阳、涌泉、足三里、血海、膻中。每日1次,于晚上睡前进行穴位敷贴,次日上午至医院去除,并进行血压测量及症状评估,治疗时间4周。
比较患者入院当天及治疗结束后当天早晨、下午3点及晚上9点的血压,取平均值,所有患者测量血压肢体、时间、体位相同。
评分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要症状依据无、轻、中、重量化评分为0、3、6、9分,次要症状依据无、轻、中、重分评分为0、2、4、6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4]标准判定。显效:具备其中任何一项,①舒张压由≥90 mmHg下降至少10 mmHg,达到正常范围,或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至少20 mmHg。②收缩压由≥160 mmHg下降至少30 mmHg。有效:具备其中任何一项;①舒张压由≥90 mmHg下降10 mmHg,达到正常范围,或虽未将至正常,但已下降10 mmHg~20 mmHg。②收缩压由≥160 mmHg下降15 mmHg~29 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以上标准者或者上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5.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153,P=0.023)。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5.2 两组降压效果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后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比较分)
3.5.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之前中医证侯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中医证侯积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中医证侯积分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15)。见表3。
气血亏虚证是眩晕症的常见证型,气血亏虚是其发病的基础,气虚日久,引起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因此高血压前期的治疗关键是补益气血。中药穴位贴敷是传统的中药外治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过醋等调和,通过脉络将药物送达脏腑,避免了对脾胃的刺激,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消除效应,可以显著提高血药浓度,同时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治法以补血补气为主,佐以平肝潜阳。方中党参具有健脾益肺、益气养血的之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黄芪具有补气作用强的特点,亦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的特点,有效改善微循环障碍[5]。当归有补血活血的双重特点,有“药王”的美称。当归、黄芪是益气生血药的常用对,黄芪味甘长于补气,气足则血生,当归味重养血,其气轻而辛,故又可行血[6]。天麻、钩藤为肝经气分之药,有平肝熄风的作用,对眩晕的效果显著。方中酸枣仁、远志以安神为主。本次研究所选穴位以补益穴位为主,气海位于任脉,配血海,有补气养血、行气活血的作用。足三里、涌泉位于阳明经,有补益气血的作用,涌泉穴位于少阴经,亦是保健常用的腧穴。
既往的研究[7]证实,穴位敷贴通过经络调节与有效中药成分调节的双重机制,促进机体血液循环,调节脏腑机能,促进脏腑协调,持续的刺激腧穴,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本次研究所选腧穴较多,发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配合穴位敷贴,其血压达标率、改善症状及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地使用降压药物,副作用小,值得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