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武,黄春英,李 原,蔡 雯,李 明,党 英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中医医院 儿科,广西 玉林 537000)
儿童哮喘反复发作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儿童哮喘的防治成为世界各国重视的问题。中药外治法预防与治疗哮喘是祖国医学的传统疗法,具有简便、效果肯定的特点,日益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青睐,易于哮喘患儿接受,在临床上得到推广运用。为了更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方法,我院在古方的基础上研发出一种特制的中药自热帖,于2017年6月份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150例2017年6月~2018年12月的小儿哮喘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岁~3岁36例,3岁~5岁14例,平均(3.2±2.1)岁;其中肺气亏虚证18例,脾气亏虚证17例,肾气亏虚证11例。西药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岁~3岁29例,3岁~6岁21例,平均(3.4±1.8)岁。中药内服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岁~3岁34例,3岁~6岁16例,平均(2.9±1.8)岁;肺气亏虚证9例,脾气亏虚证12例,肾气亏虚证8例。
均参照2015年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修订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中的哮喘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015年版)中的哮喘诊断标准和哮喘缓解期证候标准分类。
①所有患儿均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所用的实验方案已经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试验对象都是来我院诊治的哮喘缓解期患儿,所有接受本法治疗的患儿父母都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
①伴有重要脏器如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②合并肿瘤或出血性疾病者;③皮肤过敏者;④临床资料缺失者。
中药内服加特制的中药自热帖贴敷穴位。中药自热帖药物组成:炒白芥子2份,黄芩2份,延胡索1份,丁香1份,细辛1份,按上述比例,研磨成粉,经过特殊的加工制成“中药自热帖”,于每个月节气的前后3 d(共7 d)贴敷于特定的穴位(肺俞、肾俞、足三里、涌泉穴),每天1次,每次2 h~4 h,3个月为1疗程(共6个节气,42次)。在穴位贴敷的同时口服中药,以健脾补肺、补肾固本为治则。基本方剂:党参、茯苓、淮山药、黄精、山萸肉、砂仁、丹参、黄芪、防风、白术、甘草。每天1剂,每天3次,3个月为1疗程(共6个节气,42 d),共3个疗程。此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评价治疗方案。
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缓解期从第1个月起,每天吸入2次,12 h 1次(早上及晚上临睡前吸入),共维持治疗3个月后,再审核治疗方案。
口服中药,以健脾补肺、补肾固本为治则。基本方剂:党参、茯苓、淮山药、黄精、山萸肉、砂仁、丹参、黄芪、防风、白术、甘草。于每个月节气的前后3 d(共7 d),每天1剂,每天3次,3个月为1疗程(共6个节气,42 d),共3个疗程。
三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肺功能监测和抽血检测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免疫球蛋白IgA、免疫球蛋白IgG、免疫球蛋白IgM等。在治疗过程中的三组患儿,除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对症处理外,均未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分别对比三组临床疗效,在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症状、免疫功能的指标及肺功能改善的情况。①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统计症状积分进行评估[6]:a.哮喘发作程度:治疗后1 a 内,无症状记为0分;每天或数天偶尔咳嗽且伴有轻微气喘,不影响睡眠记为2分;白天咳嗽,夜间偶咳,已影响日常作息活动记为4分;咳嗽剧烈不分昼夜,气喘痰多,甚至无法平卧入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记为6分。b.哮喘发作频度:治疗后1 a内,无发作记为0分;发作1次~3次记为2分;发作4次~6次记为4分;发作>6次记为6分。c.反复感冒:治疗后1 a 内,无感冒记为0分;感冒1次~3次记为2分;感冒4次~6次记为4分;感冒>6次记为6分。②免疫功能该指标主要包括IgM、IgG、IgA。检测方式如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三组患儿早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取上层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③肺功能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基础肺功能呼气峰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肺功能检测采用上海合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Inbreathe肺功能仪。
参照国家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修订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中的疗效标准判定。使用特制中药自热帖穴位贴敷加中药内服后1 a进行随访。基本治愈:哮喘症状全部缓解或者虽偶有较轻度发作但不需要用药而自行缓解,以后的发作季节不发作或者停药1 a未发作;显效:3个月以上无哮喘发作症状,1 a发作少于3次或者即使哮喘发作,其发作频次也比治疗前明显减少或者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频次小于以前同期的50 %;有效:哮喘症状有所改善,但发作频次不减少;无效:发作频次及症状均未改善或加重。
3.4.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研究组呼吸道感染次数及哮喘发作次数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期和随访期内治疗组呼吸道感染次数及哮喘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χ2=26.499,P=0.00,P<0.05,三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4.2 治疗前后三组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哮喘发作程度、哮喘发作频度、反复感冒积分分别为(1.07±0.50)分、(1.08±0.39)分、(1.07±0.70)分,均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的(1.79±0.69)分、(1.79±0.62)分、(1.52±0.68)分(均P<0.05),和低于口服中药组的(1.27±0.50)分、(1.24±0.29)分、(1.14±0.60)分。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三组症状积分对比分)
3.4.3 治疗前后三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IgM、IgG、IgA水平分别为(1.95±0.69)mg/mL、(15.22±0.98)mg/mL、(2.41±0.39)mg/mL,均明显高于西药组的(1.61±0.51)mg/mL、(13.40±0.59)mg/mL、(1.69±0.40)mg/mL(均P<0.05),以及高于中药组的(1.78±0.65)mg/mL、(14.52±0.35)mg/mL、(2.03±0.54)mg/mL(均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3.4.4 治疗前后三组肺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观察指标:测定基础肺功能呼气峰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肺功能检测采用上海合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Inbreathe肺功能仪。治疗后的研究组FEV1(1.9±0.45)、FEV1/FVC(89±7.78)、PEF(5.31±0.75),比本组治疗前基础肺功能明显改善,而且明显高于比对照组肺功能指标平均水平,中药组FEV1(1.74±0.32)、FEV1/FVC(85±4.22)、PEF(4.83±0.82),西药组FEV1(1.68±0.13)、FEV1/FVC(84±3.83)、PEF(4.75±0.62)。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三组肺功能指标平均水平对比
三组患儿的缓解期治疗3个疗程后随访,治疗组的患儿大部分身体状况稳定,偶尔有感冒流鼻涕,服药后很快痊愈,有个别患儿有发作现象(2/50),服药后很快控制。对照组的中药组大部分身体状况稳定,少数患儿有反复哮喘发作的现象(5/50),服药后能较快地康复,部分患儿时有感冒流涕咳嗽。西药组显效的患儿多,部分患儿身体状况一般,时有感冒流涕咳嗽现象,部分患儿有发作现象(9/50)。
对于反复发作哮喘的患儿的缓解期治疗是支气管哮喘治疗的重要方法,其主要措施就是实施抗感染治疗和调节免疫功能,通过消除气道炎症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扶正祛邪治疗,与西医缓解期的全身免疫调节和抗感染治疗有着相通之处。中药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哮喘是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具有扶正固本祛邪的治疗作用,能增强全身机体抵抗力,能调节哮喘患儿全身免疫功能紊乱的特应性素质[1~3]。本项目本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并打破传统的药物冷敷贴穴位,运用特制的中药自热帖于每个月节气的前后3 d贴敷于特定的穴位(肺俞、肾俞、足三里、涌泉穴),并联合中药内服针对儿童哮喘的缓解期治疗。
第一,笔者在小儿哮喘的缓解期使用中药白芥子、延胡索、丁香、细辛、黄芩,研末并特殊处理制成自热药物帖。方中的丁香和细辛为方中的主要药引,以上药物均具有理气通络、辛温走窜、祛痰作用,易于通透肌肤,刺激皮肤穴位[4~5]。由于自热帖中的中药能够在皮肤内缓慢地释放进入血液,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维持较为恒定的血药浓度,可减缓药物在体内消除速率,进入体循环,避免了其他给药方法产生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治疗指数小的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在自热帖的协同作用下更好地加强穴位的刺激及渗透作用[6]。
第二,目前的医学研究,发现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有着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如人的血浆皮质醇每日分泌总量秋冬高,春夏低,所以哮喘的患者秋冬易发病,尤其是小儿体质免疫水平比较低,极易因四季气候变化的无法适应而外感六邪,选择节气在这些具有强壮功能的穴位上给予适宜的穴位刺激,能激发机体产生适宜的应激,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对潜在隐藏的功能紊乱进行调整,减轻和抵抗随后的疾病的损害,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应变能力[7~8]。所以笔者利用节气穴位贴敷、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中药自热帖敷贴。
第三,小儿经常性的反复哮喘发作,主要是肺脾肾虚,易外感外邪。在患儿的哮喘缓解期,选择敷贴具有补益机体强壮作用的穴位,如肺俞、肾俞、足三里、涌泉穴,调节肺脏经气,健脾补肾,益肺固本,对间歇提高机体免疫及调整过激的气道高反应性,控制哮喘具有良好的作用[8~10]。
第四,同时联合中药内服,以补肺健脾、固肾扶正的党参、茯苓、淮山药、黄精、山萸肉、砂仁、丹参、黄芪、防风、白术、甘草为基础方,酌情加减。
总之,利用特制的中药自热帖节气穴位贴敷,同时口服补肺健脾固肾扶正的中药,内外合治,标本兼顾,以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节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控制哮喘发作和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方法简单易行,操作安全方便,无痛苦,弥补了冷敷贴渗透性差和对穴位刺激性不强的不足,避免了热艾灸对呼吸道的刺激,小儿易于接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