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在穿支病变引起的进展性脑梗死的应用研究

2019-09-13 01:50陈宏宝
关键词:罗非罗非班神经功能

陈宏宝

(河北省香河县人民医院脑血管科,河北 廊坊 065400)

进展性脑梗死(PC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是脑梗死亚型之一,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占脑梗死的40%左右[1]。PCI的严重程度及临床表现与发病血管部位、远端血管状态以及侧枝循环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合理分析发病机制制定个体化的针对治疗方案尤其重要[2]。目前对PCI的研究以大动脉病变为主,穿支动脉疾病引起的PCI研究不多[3]。我们研究发现,神经内科对穿支病变引起的进展性脑梗死给予传统治疗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穿支病变引起的PCI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经头颈部CTA、DSA和头部MRI检测,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4]和CISS分型原则[5]中关于关于脑梗死和穿支动脉疾病的界定标准:①穿支动脉区发生的急性孤立梗死灶在不考虑病灶大小的情况下与临床症状一致;②载体动脉DSA检测无任何程度狭窄出现或HR-MRI检测无粥样硬化斑块③孤立穿支动脉区梗死灶如有心源性栓塞则归为多病因;④同一侧近端颅外动脉狭窄超过一半或有易损伤斑块;⑤24 h内未服用抗凝和溶栓类药物;⑥排除其他可能病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2.5±6.4)岁;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53.1±6.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病程、性别和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42例PCI患者先给予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为微循环、抗凝血治疗以及对症处理和扩容等综合治疗。随即给予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酸替罗非班治疗,症状加重者半小时内静脉输注0.5 μg·kg-1·min-1,随后以0.1 μg·kg-1·min-1的输注速度维持3 d,12 h后给予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替罗非班治疗前、治疗后12 h和14 d检测血液学相关指标;②BI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③疗效:(1)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2)显著进步:病残程度为1~2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3)进步:病残程度为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6%~45%;(4)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0%~15%;(5)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5%;(6)死亡。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12 h、14 d后,血小板聚集率和全血粘度(高、低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12 h后以上三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三项指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 h和14 d血液指标变化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 h和14 d血液指标变化情况(±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血小板聚集率(%) 全血粘度(低切)(mPa.s) 全血粘度(高切)(mPa.s)对照组(n=42) 治疗前 80.3±7.1 13.88±0.68 6.97±0.73治疗后12h 61.5±8.9* 12.62±1.04* 6.04±0.52*治疗后14d 58.4±9.2* 11.85±1.01* 5.67±0.49*治疗组(n=42) 治疗前 79.9±8.2 13.79 ±0.74 6.89±0.81治疗后12h 61.1±7.8* 11.48 ±0.98* 5.72±0.56*治疗后14d 46.2±7.3*# 9.15±0.86*# 4.53±0.4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和BI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12 h、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12 h、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小于对照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h和14d神经功能缺损和BI评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h和14d神经功能缺损和BI评分(±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I治疗前 治疗后12 h 治疗后14 d 治疗前 治疗后12 h 治疗后14 d对照组(n=42) 24.3±4.7 21.1±4.1 19.8±4.4 37.9±6.6 40.0±7.1 44.1±8.4治疗组(n=42) 24.8±4.5 17.2±3.9*# 14.2±3.3*# 38.1±6.5 47.6±8.7*# 57.9±8.3*#

2.3 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疗效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供血不足引起脑部组织缺氧进而坏死软化,脑功能损伤所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造成进展性脑梗死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患者颅内外大血管尤其是颈内动脉终末段和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发生阻塞,低灌注也是一方面[6]。穿支动脉供血区域发生的孤立梗死灶即为穿支动脉病变,病因主要是动脉开口处粥样硬化或小动脉内明脂质变性,载体动脉无任何程度狭窄及粥样硬化[7]。早期穿支病变引起的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以溶栓为主,由于早期发病快、治疗时间短、不良反应多,病情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因此限制了溶栓的广泛应用,因此,需要不断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替罗非班是一种高效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路发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临床效果明显。此外,还可发挥延长血栓形成时间来抑制血栓的作用[8]。目前替罗非班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治疗,疗效确切[9]。但是在穿支病变引起的进展性脑梗死中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应用研究较少。血液凝度较高和血栓形成均是影响PCI的重要原因,而检测PCI患者血液血小板参数及血粘度时预测脑梗死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和全血粘度(高、低切)均较对照组低,说明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高凝状态,有效减轻PCI症状。另一方面,治疗12 h,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小于对照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替罗非班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患者预后;而治疗14 d后,两项评分差异程度更显著,说明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同样具有良好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效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具有潜在的脑出血风险,发生恶化和死亡的患者比例要比加用替罗非班的人数高,说明替罗非班不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应用于穿支病变引起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更高。

猜你喜欢
罗非罗非班神经功能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替罗非班规范化给药流程的临床实践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替罗非班在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