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9月,觉悟社在天津成立,蔡元培辞职后再回北大任职,冰心的处女作在《晨报》连载……觉悟的青年正谱写着一篇篇奋斗的华章。
周恩来为什么化名“伍豪”
1919年9月2日,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上,周恩来与郭隆真、张若茗、谌小岑等7名刚刚被释放的学生,热烈地交谈着。郭隆真提出,以南开学校、高等工业学校等男校为主的“天津学生联合会”和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为主的“女界爱国同志会”应当紧密合作。张若茗提出两个团体要合并起来。周恩来进一步主张:学习北京的经验,从两个团体中选出一些骨干分子,组成一个比学联更严密的团体,从事科学和新思潮的研究,并出版一种刊物,成为引导社会的先锋。周恩来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回到天津后,周恩来奔走于两个团体之间,求同存异,统一思想。经过十多天的准备,9月16日,在草厂庵天津学联办公室,周恩来、马骏等10名男社员,郭隆真、邓颖超、刘清扬等10名女社员,召开觉悟社成立大会。周恩来被推举为会议的主持人。会议决定周恩来负责起草觉悟社宣言、主编不定期出版的小册子——《觉悟》。作为一个崭新的团体,觉悟社没有设置会长、秘书之类的职衔,本着分工负责的精神,实行委员制,将内部工作分为数类,由全体社员分担。
9月21日,觉悟社成立后的第5天,李大钊来到觉悟社,和社员们亲切交谈。周恩来详细介绍了觉悟社的情况。李大钊对觉悟社不分男女的组合、出版刊物的做法非常赞成。他建议大家好好阅读《新青年》和《少年中国》上的进步文章,分类研究各种学术问题。觉悟社团结进步青年,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重要革命组织之一。
为了斗争的需要,觉悟社社员姓名对外不公开,而用随机抽取号码的办法,以号取名,用以作为通信的代号或发表文章的笔名。20人在50个号码(从1到50)中抽取代号,邓颖超抽到“1号”,以代号的谐音“逸豪”作为化名;周恩来抽到“5号”,化名“伍豪”;赵光宸抽到“9号”,“九”英语是“nine”,諧音化名为“奈因”;刘清扬抽到“25号”,取“廿”和“五”的谐音,化名“念吾”;马骏抽到“29号” ,取“廿”和“九”的谐音,化名“念久”;谌小岑抽到“41号”,化名“施以”等等。在以后的革命生涯里,“伍豪”成为周恩来的主要化名之一。
“杀君马者道旁儿”
“杀君马者道旁儿”,汉代《风俗通》里的这句话,由于北大校长蔡元培1919年5月在辞职信中引用,让很多的人知晓了。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旁儿越鼓掌叫好,骑马者越会快马加鞭,最后骏马倒地毙命。有人统计,蔡元培一生公开辞职高达24次之多,其中因为与北大相关的事件而辞职的有7次,最著名的一次就是五四运动后的这次辞职。
经过奔波救助,1919年5月7日上午10时,北京大学及各校被捕的学生终于悉数获释。8日,蔡元培向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递送辞呈并作了说明:“今被拘各生业已保释,全体学生均照常上课,兹事业已告一段落。元培若再尸位本校,不特内疚无穷……”
5月9日早晨5点半,蔡元培匆匆离京赴天津。行前给北大师生留下一则启事:“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我愿少休矣。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已正式辞去。其他向有关系之各学校各集会,自五月九日起,一切脱离关系。特此声明,惟知我者谅之。”这则启事的意思是:同学们不要再挽留我了,让我走吧,不然我会累死的。同学们虽是爱护我,其结果反倒害了我。
蔡元培出走实属于无奈。8日下午,一位与蔡元培“甚有交谊与政府接近之人”对他说:“君不去,将大不利于学生。在政府方面,以为君一去,则学生实无能力,故此时以去君为第一义。”可见,保护爱国学生是蔡元培出走的真正原因。
蔡元培辞职消息不胫而走,引起教育界很大震动。北京各校师生立即掀起挽留斗争,各大专学校的校长也为挽留蔡元培而一致提出辞呈。5月14日,徐世昌被迫以大总统的名义下达慰留蔡元培的命令。看到政府挽留信后,蔡元培表示不愿再回北大。后经多方劝说,他终于答应几个月后再回北大任职。9月12日,蔡元培回到北京。9月20日,北京大学师生3000余人为他返任举行欢迎会。学生代表致欢迎词:“今先生返校矣,大学新纪元作矣,生等新生命诞矣,生等于此有无穷之欢乐,无限之兴奋。”蔡元培致答辞说:“吾以为诸君甚恨我,而不愿与我再见,不料叠被催促,勉强北来,今日复得面此最恳切的谈话,非常惭愧。”
冰心的处女作——《两个家庭》
1919年9月18至22日,《晨报》第7版连载短篇小说——《两个家庭》。小说从李博士来学校演讲“家庭与国家的关系”开始,描写了陈家、高家两个迥异不同的知识分子家庭。
陈华民是英国留学生。他的太太是一位富家小姐,平时珠围翠绕,整天打牌行乐不理家务。他家的三个孩子,一味由佣人照管,经常吵嘴打架,闹得一家不得安宁。家庭不能使他快乐,陈华民“就天天的拼酒”“头也垂了,眼光也散了,身体也虚弱了”,最后患三期肺病死了。与陈家相对照的是高先生一家。高、陈同在英国留学、一起回国,高先生的职位、薪俸比陈先生还低一点、少一些,但高先生过得很快乐。高先生的太太亚茜,贤惠、精明。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对老人照顾体贴入微,把儿子小峻哺育得活泼可爱,还帮着高先生翻译英国著作,真可谓“奇情艳福天难妬,红袖添香对译书”。
小说作者的名字很是奇怪——“冰心”,当时谁也不晓得是哪方人士。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她后来解释说,“冰心”取自唐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来因为冰心两字,笔书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1954年,冰心在《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中说:“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无比黑暗的。因此我写的头几篇小说,描写了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方面,但是我只暴露黑暗,并没有找到光明,原因是我没有去找光明的勇气!”今天看来,这篇小说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由于提出改造旧家庭、建设新生活的社会问题,在当时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作者:刘岳,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