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秀敏
要说哪本书对我最有影响,想了很久,想不出来。因为我觉得每一本书对我影响都很大。如果要说有的话,那只是不同年龄看的对当时的我有不同的影响吧。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直比较爱看书,看得也比较杂。最近在阅读的有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于漪的《语文教学谈艺录》、杨林柯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读得比较仔细的是《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一书。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听这名字就很有震撼力,很爱国。这书是被誉为“中国良心”“青年导师”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最新力作。这本书很人文,很实在,作者用坦率的笔调、敏锐的声音、睿智的思想直面社会现实,鼓励当代青年告别困惑,展现人性在逆境中的亮光,在浮夸与喧嚣中坚守理想和信仰,做有良知、有担当的中国人。
全文视野宏大,分为“砥砺前行的中国青年”“君子大国任重道远”“尘世中疼痛的灵魂”“剥开坚硬的人性内核”“人生的尺度”“在人间”六部分。52篇文稿既有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全景式深邃思考,也有对个人心路历程的深情追忆,堪称经典。生活经历给予了他这一代人贫穷、愚昧、迷惘的青春岁月,如今生活变好了,他依然保持着那份真实与朴素,从不哗众取宠,也不媚化迎合时代。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这本书属于散文体,题材广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自然对他书中所涉及的教育内容看得格外细致。梁晓声先生以“教育诗性”为题,不自觉中将行文的重点扩大到整个教育的问题当中。在书中,梁晓声先生疾呼“当我们在反省我们自己的中小学教育方法时,我们或许正在丧失着教育事业针对小学生们的诗性内涵。”的确,教育诗性的缺失是当今教育问题的一个缩影。如何让教育成为一个充满诗性的世界呢?读后给了我启发,也给了我更多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和反省。
典雅的关系
写到教育,梁晓声先生用诗性做期望。他认为,教育二字乃是具“诗性”的词,它使人联想到另外一些具有诗性的词——信仰、理想、爱、人道、文明、知识等等,还有就是更直接的词:母校、学生时代、师恩、同窗、同桌,这些词温馨得有点儿曼妙,牵扯着每一个人的情谊融融的回忆。
这些话语无不阐述着诗性教育需要建立一种“典雅、亲近”的师生关系,梁晓声先生称之为“这是一种体现着人类诸关系之中最为特殊也最为别致的关系”。的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体现教育诗性的主体,脱离了二者,教育的诗性便无从表达。从教育者的角度讲,为了找回教育的诗性,教育者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不断地去反思和发掘,对教育、对孩子充满激情的教育者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的艺术和教育的诗性;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讲,自身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如何建立这“典雅的师生关系”?我想,我们不妨走近一步,拉起孩子的手,时时刻刻把学生看作孩子,自己的孩子,大家的孩子,世界的孩子。无论是调皮或乖巧,无论是聪慧或笨拙,都要像母亲一样,送去温暖的目光,体现我们女教师的细腻和温情。孩子的手,孩子的快乐,就在这每天平实的教育教学细节中,被老师牵起,我们牵起的也是一份诗意的职业幸福。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每年的教师节总能收到一大叠的贺卡,而每一张贺卡我都会带回家中,存在书橱里。看到那厚厚的微微泛黄的贺卡,总让人不免有些感伤。孩子长大了不知去向,岁月蹉跎,早已物是人非。可是每每看到贺卡的时候,总让人感到振奋,因为我正享受着别人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它也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
师爱生,生爱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这种建立有典雅师生关系的双方都得到充实并获得满足,滋润各自生命的成长。我想,这是“诗性”教育的根本吧。
诗意的课堂
“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们是体现教育诗性的优美的诗句。”读了书中梁晓声先生这一经典表述,时时令我感慨。
我想,诗性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在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充满诗意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潜心会文,深入地钻研和领悟教材,用心与文本对话,先让文章打动自己,然后才能引导学生被打动。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教语言,培养孩子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当我们每天站在讲台上面对着纯真可爱的孩子,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想着的是尽可能把知识、技能、方法科学地传授给他们,尽可能得规范些、严谨些,再规范些、再严谨些。因为我们知道家长和孩子是多么信任老师,那么多双期盼的眼睛在看着我们,是寄托、是向往、是渴求,更是教育诗性的体现。
如果每一位教师从做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入手,心甘情愿地去追求课堂的完美,不正是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们是教育诗性的优美的诗句”这句话吗?
单纯的学习
说到教育,不得不提减负。梁晓声先生说:如果某一天,教师和家长都可以这样对中小学生讲,你们考不上大学也没什么,瞧瞧你们周围,没考上大学的人不少呢,没考上大学就过普通人生吧,普通的人生也是不错的人生!他始终秉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希望学习不要功利,呼吁学习应该单纯一点。书中那句“识字,成为有文化人”这一掷地有声的话语,应该落进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心坎里。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功利和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中,大家的一言一行都逐渐功利化,连学习也逐渐功利化了。如果问问孩子们读书为了什么?就如梁晓声先生书中所写的,大部分孩子的回答是:上好中学,上好高中,上好大学,不愿过平庸的生活。于是,教育事业对于孩子们所具有的诗性,便几乎荡然无存了,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读了梁晓声先生的文字,虽然觉得自己无力改变这一现象,但是我想说,我们自知能力有限,影响力有限,但无数能力有限的人行动起来,这个世界就有了改变的希望。
我们不妨把目光放远一点,关注孩子未来的路。从我们的课堂开始,因为课堂效能提高了,才是真正的减负增效。不要太纠结于教学的进度、试卷的难易、成绩的高下、作业机械的反复。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分数,更应该是孩子的兴趣、品行、能力,以及孩子未来长久的生命质量。我们要多和孩子们在阳光下谈论感兴趣的话题,多和家长交流养育子女的所得所失。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增长知识的快乐,健康成长的喜悦,让孩子们感受到成长路上,站在身后默默关注的除了家长,還有一位爱他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除了分数,我们该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体验生活中一些其他的美好,如果我们错过这些美好,也许会抱憾终生。
教育的诗性,就如同教育的含义一样,我无法用一个或者几个词语将它的概念描述、定格。但我总觉得,诗性教育的世界是和谐的、浪漫的、人文的、情感的、快乐的。如果教育充满诗性,师生就会变得快乐、灵气、睿智,校园就会变得诗意、灵动、和谐。诗性是教育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走进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短短的一篇读后感想,无法触及书中所有涵盖的内容,只是就教育谈谈自己最深的感触。最后,我想说,我和梁晓声先生一样,相信中国的教育,相信中国的未来。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园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