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少丽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全国各高校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动手能力著称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如何在“双创”环境下,培养既具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值得探索和研究。本文从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造成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入手,最后提出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双创环境 高职机电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想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争得一席之位,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1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1.1缺乏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创新。大学生从应试教育一路走来,从小学、初中和高中一直都是被动地学习,长期的题海战术大大削弱了学生创新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创新的兴趣。
1.2缺乏创新性思维
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体评价为“较差”,主要表现在:缺乏深层次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差、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單一化、创新活动的参与度低等。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3缺少创新的毅力
毅力也叫意志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毅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忍耐力”,是一个人完成学习、工作、事业的“持久力”。创新,不仅仅是口头说说,它需要动手实践,需要直面失败的勇气、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恒心与毅力。虽然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对现实的正确预估,有许多人会半途而废。
2造成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2.1课程体系落后
(1)创造性课程偏少。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型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创造型课程将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水平提高到想象、思维高度。主要特征是学生在课业学习过程中着重创新意识、态度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综合性课程偏少。目前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开设综合型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开设综合课程,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3)课程单一化。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单一化的课程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必修课外,要使选修课模块化,保证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既可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2教学与实践脱节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任何事情只有让人亲身实践,才能形成深切体会,才能获得真知学问。高职院校的实践主要包括校内外实习、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专业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在校内外实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要是参观,尤其是校外实习,几乎没有实际动手的机会;在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相对较多,设计性实验较少;在专业课程设计(专业技能实训)中,一个班甚至一个专业的学生做相同的课题,抄袭的现象严重;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毕业生的设计内容几乎相同,缺乏自主创新。
2.3课堂教学方式不灵活多变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单一,灌输式教学依然存在,推理论证和探究实验的方法用得较少,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较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知一味地接受,忽略了学生不同学习特点和认知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低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新颖的、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激发学生智力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4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高校的不少教师的创新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如下:
(1)缺乏教师创新素质的动力—敬业精神。敬业是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教师对教育事业爱的越深,为之献身的动力就越大,表现出的创造力也越大。许多教师将教师工作当作是稳定的谋生之道而非事业,对教育教学的精力投入不够,加上不少高职学校为了优质高校评选,对教师的考核过于苛刻,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外,还要保质保量完成科研、社会服务、学生工作、技能大赛等工作,这些都造成教师无法将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对于本职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创新素质的基础因素—知识结构有缺陷。一切创新都以知识为基础,随着科技日益综合化,创新越来越趋向交叉学科、边缘科学,教师的知识越渊博,知识跨度越大,越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但是多数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往往知识结构仅限于所学所教学科,缺乏广博的知识。
(3)缺乏创新素质的核心因素—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等方面。在创新意识方面,多数教师缺乏创新欲,唯书本论;在创新思维方面,多数教师缺乏批判欲,唯权威论;在创新实践方面,多数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唯知识论。
3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创新创业是当代大学生应当掌握的能力,对于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途径来加强对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不是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创新创业,而是要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精神,从而提升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竞争力。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敢于创新的勇气。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地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不断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科学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为基础才能做好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
3.2.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确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有要解决的问题。在由办学类型与层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或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和社会(或用人单位)发展对所需人才的能力结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可测量和可评价的人才培养具体规格或标准。
3.2.2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组织结构搭建的支撑结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直是制约我国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问题,许多高校片面强调创新活动的创建,而忽略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使得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空有创新创业平台而缺乏创新创业能力。
(1)增设创新创业课程 为了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增设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同时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为学生以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2)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培养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工科大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应该在实验室和工作现场。实验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验课程中增设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改变以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
3.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大学生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机会和创业环境。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资源也给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各种契机。
创新创业竞赛是培养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可以通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积累创业经验。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实践环境和条件,为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营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使合作各方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平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企业服务,从而达到双赢。
3.4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机电类专业可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对校内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企业顶岗锻炼等手段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高科研能力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一支科研能力强和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鼓励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在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科学创新,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春蕾.基于“研赛融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时代,2018(10):91-94.
[2] 葛动元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8(12):170-172.
[3] 于晶晶,许胜.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杂志,2018,12(50):74-75.
[4] 高志刚,周惠玉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
[5] 董西尚,王在彬.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论析[J].汉宇文化,2018(23):14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