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付龙 杨海军
摘 要: “全球变化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讲述全球变化的产生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驱动机制等知识,课程体系庞大、知识面广。目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背离开设专业选修课的初衷,针对学时少、内容多间的矛盾,本文从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专业选修课 地理科学 教学改革
社会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不断变迁,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纵向上要有较深的专业文化素质和技能,横向上要有一定的宽度[1],这样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仅靠某“一”专业知识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正在远去[2]。多学科交叉,跨学科联合,综合集成研究已经成为主流,作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相近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才[3],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专业选修课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了解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学科知识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提高了大学生的竞争力。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补充完善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创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4]。“全球变化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对提高地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很大帮助,随着知识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和关注,但由于专业选修课在考核方式上不同于专业必修课,一些教师和学生在对待该类课程时存在偏见,在教学过程当中或多或少地出现问题,没能达到专业选修课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对当前专业选修课教与学进行全方位改革势在必行,使之与开设专业选修课的初衷相一致。
一、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管理层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层面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专业选修课属于为学生加学分的课,开课时随意性较强,缺乏专业选修课管理机制,更没有专业人员管理[5]。特别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来讲,疲于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的建设上,无暇专业选修课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一般只有36学时,少的仅有18学时,“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包含4篇17个章节,如此少的课时量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即使完成教学大纲内容,学生难以将这些知识“消化、吸收”。
对专业选修课教育经费投入过低,或根本没有投入。纵观各级各类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项目,难得见到与专业选修课相关的案例被立项,没有立项就没有资金支持,更无所谓的专业选修课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6]。办学经费紧张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将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实验等课程安排完,所剩经费寥寥无几,没有经费投入,便不能实现建立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教学目标,也就不愿意开设此课程。特别是“全球变化科学导论”这门课,很多理论知识需要到实践中验证,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全球气候变化的演变过程和规律需要运用实验证实,让学生眼见为实,实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不可避免地要投入相应经费,但对于这门课的性质来讲要争取到这部分经费较困难,学生失去参与实践的机会。
2.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不严谨、不积极。承担专业选修的一些教师思想上对所承担课程不够重视,专业选修课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難免出现敷衍了事的行为,备课不认真,教学案例陈旧,教学形式单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基本没有与学生互动的环节[4],课堂气氛略显压抑。“全球变化科学导论”这门专业选修课应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专题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师生共同讨论,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一些教师对课堂管理比较松散,不带教材空手上课,甚至连最基本的教材都没有,对公共课的考核浮于形式,最后以课后作业、一篇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形式了事,造成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专业选修课,教学效果不佳。
任课教师综合理论素养不够高。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因有着繁重的专业必修课和科研任务,不愿意承担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自然担子就落到新引进教师的肩上。青年教师尽管已经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教学经验较为欠缺[5],难度较大的章节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更高要求。“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全球变化学者将地球视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加以研究,注重四大圈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该领域内不仅涉及学科内部的交叉,还有与地质学、生态学、环境学、信息科学间的融合,甚至与社会科学存在交集,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问。任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3.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颇为常见,出勤率不足一半现象时有发生,对于专业选修课认为只要出勤即可,拿到学分是终极目标,至于从这门课中学到多少知识漠不关心。“全球变化科学导论”综合性强,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不同时期对同一问题学者们会有不同的认识,即使同一时期也会产生不同派别,例如对于天山两坡全新世以来气候演变过程的认识就引起学者们的讨论。学者利用不同区域不同研究材料进行详细研究,时至今日一直没有定论,这就需要学生查阅最新资料,归纳总结,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提出见解,此问题不仅出现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在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同样存在。学术界对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一直没有统一,值得学生搜集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学习,不求有客观的结论,但求培养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大都在应付,玩手机、睡觉或忙于其他事情,难以引起重视。
二、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课程改革对策
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复杂、敏感又尖锐,再不正面面对将会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对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以“全球变化科学导论”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1.完善专业选修课管理办法,科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以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实际,制定专业选修课管理办法[6]。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优先选择与地理科学专业密切相关,有利于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很好地满足了这些要求,朱诚、马春梅等编著的这一版本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庞大的知识体系,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领域一本经典教材。36个课时远不能很好地讲透这本书,在选用该教材进行授课时需从中挑选最经典的理论和最热门的专题进行讲解,并适时对当前的研究热点进行讨论。全球变化研究基本问题篇中全球变化产生的背景、研究内容、主要特征及最新进展需要运用8个课时进行讲解;全球变化研究方法篇古生物(孢粉)记录、黄土记录、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记录用6个课时讲解,为强化感性认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争取部分经费,另增加4个课时用于孢粉实验;以自然为主的环境演变篇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涉及自然环境突变事件、全球冰雪圈变化、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温盐环流、ENSO及THC对全球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6个专题。此篇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因素,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需要师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相长,预计12个课时;剩下6个课时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篇,此篇章的任务在第一堂课上布置下去,围绕十大环境问题搜集资料、制作PPT,邀请学生讲解并讨论,教师最后点评。
2.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划拨专项资金,鼓励专家、教授、教学名师、学术骨干积极参与专业选修课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选修课教学有贡献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7],积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各类平台,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专业选修课教学。“全球变化科学导论”课程中以自然为主的环境演变篇包含的6个专题都非常适合以此种形式开展教学。以青藏高原隆生及环境效应为例,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对我国及全球气候、环境都产生了影响,吸引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非专业研究人员只能泛泛而谈,涉及深层次的内容需要该领域的集大成者解释,邀请知名学者则变得十分有必要。粉笔+黑板+PPT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2]。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时不妨从网络上下载些短视频运用到课堂中,鲜活的实例更能加深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考核时实验成绩计入总分,占20%左右,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30%,包括考勤、作业、课堂发言讨论、十大环境问题讲解等,新的考核方式不仅有理论考核,而且有实践考核,既考核了个人能力,又考核了团队合作,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3.加强教学环节管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严格考勤制度,结合十大环境问题的课堂发言,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学习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考勤,课堂讨论中将自由发言与抽样点名发言相结合,无故旷课3次以上取消选修资格,不能获取相应学分。另外,积极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增加课堂表现在平时成绩中的比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选修与必修只是课程属性不同,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都是为增长专业知识而设置的。
三、结语
多年教学证明,专业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专业必修课的不足,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应意识到,专业选修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革,今后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凸显专业选修课自身优势,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方皓,王金英,范晓丹.《近代密码学》选修课程的教学探索与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8,20(6):132-134.
[2]孙秋菊,初增泽,武士威,等.《高分子物理》选修课的改革与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8,36(4):377-380.
[3]江灿灿.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新探索[J].武夷学院学报,2016,35(2):78-83.
[4]林同.大学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40(7):193-198.
[5]陈利兵.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萍乡学院学报,2018,35(1):104-106.
[6]褚庆忠.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意义、现状与思路[J].大学教育,2013(13):125-126.
[7]靳娟,司杨.高校公共選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13(1):99-103.
项目资助:本研究受伊犁师范大学2018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NO:JG1926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