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全红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因而也是大学英语教育在新时代所必然肩负起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新时代、新挑战,大学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需要向“中国的外语教育”理论,“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二语习得”理论,“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理论和“明辨性思维培养”理论转变。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大学英语教育能够很好地完成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立德树人使命任务。
关键词:习近平教育思想;立德树人;大学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2.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8-0125-05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未来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1—2],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4]。大学英语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5—9]。因此,立德树人必然是新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立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德、立功、立言体现了在中国古代人们所追求的人生价值观。《论语》指出,“德者事业之基。”古人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将“立德”放在首位[10]。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生始终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接受不同阶段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11]。
立德树人要以德为先。所谓“德”,在内是指人的品德,在外体现为规范、规则等。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层次性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不同层面,修身是指个性品德方面,齐家是家庭美德建设的成果,治国平天下则是大德。习近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德”的基本思想,并根据时代要求,对“德”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解读[12]。
立德树人所立之“德”,包括事关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德”——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包括影响社会和谐文明的“公德”——文明守规、允公尽责,包括关系个人成长进步的“私德”——修身向善、忠勇仁义。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树人是立德的归宿。立德树人,要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人,要树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之人,要树勇于创新、本领过硬之人,要树人格健全、理性达观之人[1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立德树人就是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用中国梦引领青春梦,为最終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理想而奋斗。立德树人必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格局的时代新人。同时,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和本领。培养青年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加强理性修养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意,“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13]
二、大学英语教育指导思想的理论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了迎接新时代、新挑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内容的大学英语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和发展。
1“中国的外语教育”理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对“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是不加区分、互相混用的,但实际上这是两个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外语教学”着眼语言教学方法和效果等微观问题,而“外语教育”既涵盖方法与效果等问题,又是以外语实施思维方式、文化习俗、世界观、价值观等一系列综合人文教育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牵涉到对学习者的认知、道德、审美、情感等全面发展的关注[14—15]。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使语言的作用与功能得到充分显现,同时也把外语教育推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社会纷纷对本国的外语教育进行大幅度调整,将其纳入维护国家利益和强化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视野[15—16]。
中国的外语教育,大致走过三个阶段。二战以后,外语教育与外向型的经济形态紧密结合,外语在沟通交际方面的工具性成为外语教育的突出重点,“字正腔圆”的纯正外语备受青睐,西方的教材、国外的教学方法、英美国家的课堂,成为当时备受推崇的外语教育方式。这种以西方为标尺来审视中国外语教育的观念和做法,过滤掉了外语教育中的中国元素,没有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进行本土化、民族化的创新和发展,这样的外语教育是“外语教育在中国”,而不是“中国的外语教育”[17]。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不承载任何价值观念、不展现任何意识形态的“纯粹语言”,也不存在不以国家和民族为价值导向的纯粹教育。当前很多国家都积极探索在外语教育中融入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以维护国家本位和民族立场。中国的外语教育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17]。
2“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二语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和外语是外语教育中常用的两个词,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者们常把对这两种语言的学习分别称作“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二语习得理论是外语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18—19]。习得理论研究发现,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者不需任何外在的力量,无须刻意地学习,就可以顺利自然地掌握生活所必需的语言,因此强调环境因素对语言发展的重要性。而外语学习通常是指在没有适当的语言环境下对外语语法知识和使用规则的学习过程,很难真正达到目的语言的水平[18—20]。
由于语言从根本上讲是具有社会功能的,语言能力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教育部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自主学习的过程[21—2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向全球提出的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具有整合东西方并使其协同共生的价值特质,把整个人类的命运置于共同体的框架内思考,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新时代中国的外语习得创造了新环境,对外语学习者的兴趣、动机、态度、情感、思维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更为外语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场景。
中文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两种语言,对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战略支撑意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中,中文是我们的母语,而英语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语言。探索与实践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二语习得理论,是新时代赋予大学英语教育的必然使命。
3“批判性思维培养”理论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源于古希腊, 其含义是“建立在某种标准上的恰当判断”[25]。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公认的目标和重要的内容[26—2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培养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26,28]。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世界,学习掌握某一门具体的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学生们更需要的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批判性地修正观点。批判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27—28]。
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传授离散、陈旧的知识和信息上,而应该放在探究、学习和思考的過程本身。它的首要目标不是培养知道很多的“知道分子”,而是培养能够批判性思考、理性地判断和决策、有责任心、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公民[29]。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力作为教育目标,这种具有综合性、迁移性、系统性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26,28,30]。
大学外语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语的学习,不仅是在学习一种新语言,更是在学习一种新思维方式,掌握一种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构建一种向外部世界表述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话语体系[30]。大学外语教育具有跨学科和超学科的特性[31—32],这就使得大学外语教育内容的涉及面可以非常宽广,授课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外语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上丰富的素材,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渗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宏观思维与积极情感态度的形成[33]。
4“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理论
在全球化浪潮势不可当的今日,外语的社会功能早已突破语言自身的范畴,其影响力延伸到政治、文化、经济、科技、安全等多元层面[34]。世界大国清晰地认识到外语是获取域外信息、拓展国际战略空间深度和广度的关键要素,是牵系国运的文化战略资源,是助推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维护、拓展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武器[34—35]。
国家外语能力,是一个国家运用外语以确保国家安全和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国家利益的综合体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软实力[9,36]。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国家外语能力建设,要求高校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6—7],而国际化人才的英语能力主要通过大学英语教育来培养和提高[9,37]。
为了满足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发展需要,教育部颁布的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育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38]。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立足“一体两翼”,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一体”是指通用英语,“两翼”是指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通用英语不是基础英语,而是指个人语域和社会语域使用的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是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为目的,在学术语域和职业语域使用的英语[37—38]。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7,9,38]。
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是新时代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需求,因此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质量标准[7,9]。
三、大学英语的立德树人教育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青年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教育过程中,借助各种有效的教育实践载体,使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通过引导获得某种特定的经验和观念,进而提升综合素养[39]。
1幸福教育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生价值与幸福是大学英语课程教材[40]的主题内容之一。教材文章“A Life Full of Riches”探讨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文章指出,与物质追求和享受相比,人生的价值在于健康的身心、聪敏的思维、积极的创新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他人的帮助,认为无私的奉献和帮助他人能够增强人的社会归属感,由此建立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的幸福源泉。
为加深学生对人生价值与幸福的理解和认识,课程引入了联合国发布的“World Happiness Report(2016)”以及相关视频材料。通过扩展学习,学生们了解到,哈佛大学通过历时80年的成人发展研究项目发现,财富、名誉和工作努力程度并不能决定人们的幸福,而健康良好的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以及社会关系能让人们更快乐、更健康、寿命更长。这些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都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并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在引导学生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课程特别注意了与国家、学校以及与学生自身实践的相结合。联合国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幸福度在157个国家中居于第83位,而中国人民的幸福感在进入新时代以来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们对这个排名感到很吃惊,但也由此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对报告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和学习。此外,相关研究[41]发现,北航有超过半数的博士研究生感到一般或不幸福。针对这个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围绕“幸福”和“人生规划”进行思考,启发他们用“幸福”的理念去规划大学以及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2明辨性思维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要求,其中,明辨就是要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明辨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大学英语课程教材[40]引用了哈佛大学教育学家Howard Gardner教授的关于中美教育比较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教育擅长“手把手教”,认为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技能,要求学生首先要严格秉承传统,然后才是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而美国教育认为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基本技能可以根据需要再逐渐学习。这种不同观点的对比,是培养学生进行明辨性思考的基础。
大学英语课程教材[42]还对比了牛津大学和中国大学在大学教育和培养中的异同。牛津大学提倡进行批判性思考,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完成课程任务来达到教育学习目的。而中国的大学则更多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由于缺乏明辨性思維训练,因此学生不善于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对比,提高了学生们对明辨性思维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辨性思维,课程中引入了相关视频学习资料。学生们了解到,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思维心态主要分为“战士型心态”(Soldier Mindset)和“侦查员型心态”(Scout Mindset)。战士型心态往往本能地固执己见,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而侦查员型心态追求对事实真相的全面客观了解,更习惯于倾听和理解。培养明辨性思维,要改变自我心理感受,不要把“自己可能做错了”感受为羞耻和丢面子的事情,而应该把“主动和积极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感受为一种骄傲和自豪。只有当人们始终怀着好奇的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并在充分和全面了解客观情况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和决策,才能最无限可能地接近事实真相,才能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3中华文明自信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大学英语教育,是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的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教育。大学英语课程教材[40]文章“A Life Full of Riches”中指出,物质方面的东西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原本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就够了。但由于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内心总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这是一种攀比心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伯南克(Ben S. Bernanke)在其著作《宏观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人们在物质方面的满足,不取决于相比自己的过去增加了多少,而是取决于与别人相比增加了多少。这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追求公平正义和消除贫富差距提供了经济学的理论依据。
在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课程介绍了中华文明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国家治理思想。《论语·季氏》记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思想渊源。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国家治理思想,比伯南克的经济学理论早了2400年。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孔子以及其他古代先贤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思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蕴和根基。
大学英语课程教材[43]还设有关于战争的主题内容,介绍了二战题材的电影“太阳帝国”。为了加深学生们对战争的认识,课程中引入了阿富汗战争、叙利亚战争、耶路撒冷与巴以战争等相关视频材料。通过扩展学习,学生清楚地了解和认识了美国等西方国家频频支持和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美国经济学家伯南克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开篇指出,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争夺资源是一切战争的根源。
在引导学生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课程介绍了中华文明中“和文化”的价值本源。《易·咸》中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讲“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中讲“政治和平,世无兵革”。而《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更是认为应该“止戈为武”,只有能够制止战争的才算“武”,武力存在的意义就是维护和平。中华文明的和文化价值理念,为二战以后的国际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二战以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通过对“一带一路”英文纪录片的学习,学生们也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华文明以其“和文化”价值理念,在新时代再一次为国际合作、全球治理以及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4顽强意志与奋斗精神的修养教育
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与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是人生实现梦想、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学英语教育的主题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教材[42]中讲述了一位木匠突患脑中风失语,但通过自己的顽强意志和艰辛努力终又完全康复的励志故事。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使他们认识到,木匠康复的原因,不仅仅是幸运地得到了及时治疗,更重要的是木匠本人强烈的康复愿望、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
与之相呼应,大学英语课程教材[40]还介绍了一位盲人男子撑杆跳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进行了艰苦训练和不懈奋斗,最终获得世界青年奥运会撑杆跳比赛冠军。通过对文章文本的深入分析,学生们都认识到,男孩的3D精神——Dedication(投入)、Determination(执着)、Discipline(自律),以及男孩的座右铭“If you want something, work for it!”是他实现梦想、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不仅需要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心,更需要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方法。大学英语课程教材[43]中介绍了电影“触及巅峰”,讲述的是两名登山者遇险自救的故事。一名登山者在登山途中不慎跌下冰窟摔断了右腿,而从冰窟到山下的大本营,还有很远的距离,并且途中有非常多的不可预知的危险,获救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但该登山者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他把漫长艰辛的求生归途分解为无数个小目标,要求自己每20分钟完成一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的实现,都给他的内心带来一定的希望和信心,无数个小目标的实现,最终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通过主题学习,学生们都认识到,一个伟大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把大目标分解成无数个小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地实现这些小目标,最终积累完成的。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学英语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跨文化和跨文明的比较教育,既是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保障,更是大学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大学,其始终是以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发展为使命和责任的,大学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中国大地是中国大学的生存之本。大学英语教育,不仅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世界一流创新人才的有力支撑,更是大学实施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平台。新时代、新使命,大学英语教育需要不断砥砺前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J].人民教育,2018(19):7—10.
[2]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讲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8-09-11.
[3]石国亮.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重点的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6):8—16.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6]蔡基刚,廖雷朝.国家外语能力需求与大学外语教育规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21.
[7]蔡基刚.国家外语能力需求和大学生外语能力无缝对接——关于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需求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4—39.
[8]蔡基刚.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例[J].外语教学,2017(1):6—10.
[9]王守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促进大学外语教学新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7(2):59—64.
[10]苗祎,刘亚男.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理论溯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32—35.
[11]石加友,陈流汀.人生教育: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J].江苏高教,2017(11):98—100.
[12]蘇国红,李卫华,吴超.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39—43.
[13]戚如强.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精神实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7):35—42.
[14]蔡焱.关于“外语教育”与“外语教学”的再思考[J].学术论坛,2012(5):204—207.
[15]蔡永良.从外语教学走向外语教育——新形势下我国外语教育转轨的思考[J].外语教学,2013(1):65—68.
[16]蔡永良.语言战略与外语教育:新时期我国外语教育规划思考[J].中国外语,2017(9):21—28.
[17]彭龙.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2017(7):16—19.
[18]束定芳,庄智象.外语、第二语言、母语及其它[J].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2):15—19.
[19]肖辉.关于二语与外语、习得与学习的界定[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539—541.
[20]于海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述评[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23—126.
[21]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7—20.
[22]吕京.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0(6):53—55.
[23]周保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走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11(6):17—24.
[24]束定芳.外語学习中的使用与记忆——桂诗春先生关于外语学习的再思考[J].现代外语(双月刊),2017(11):861—866.
[25]侯玉波.批判性思维对中国人创新观念与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723—730.
[26]周志成,容媛媛.批判性思维纳入大学培养目标的当下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202—206.
[27]夏欢欢,钟秉林.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7(5):67—75.
[28]叶立国.系统思维:理工科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体系探析[J].系统科学学报,2016(11).
[29]陈波.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7(3):22—28.
[30]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6—12.
[31]谭业升.中国外语教育问题的症结与出路——记“第三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J].外国语,2015(1):107—112.
[32]胡壮麟.对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J].外语教学,2015(1):52—55.
[33]李朝红.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双向衔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36—140.
[34]仲伟合,张清达.“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语教育战略的思考[J].中国外语,2017(9):4—9.
[35]赵世举.中国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任重而事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6).
[36]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9):9—13.
[37]季佩英.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框架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7(3):16—21.
[38]严世清.《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J].当代外语研究,2017(7):32—36.
[39]胡永新,杨清.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研究——基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0):22—26.
[40]吴晓真,季佩英,范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41]丁永斌,王璀璨,王文文.理工类高校博士研究生幸福感情况探究——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调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03—108.
[42]Simon Greenall,文秋芳.视听说教程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43]Simon Greenall,文秋芳.视听说教程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Study 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JIANG Quan-hong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Fostering virtue and expertise through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that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must shoulder in the new era. To welcome the new era, and new challenge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all be reformed to match the theorie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oted in China, aimed at the world and serving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apabilities build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cultivation”. Education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English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can fulfill the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expertise of youth students well.
Key words:Xi Jinpings education thought; fostering virtue and expertise through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