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精见组字在宁河方言中的演变

2019-09-12 06:08杨斌
文教资料 2019年18期

杨斌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古精见组字在宁河方言中的读音调查,详述精见组字在宁河方言中的今读,并分析认为宁河方言中的齿音字现象属于离散式音变,其精见组的文白异读现象属于叠置式音变。通过反映该区域音变情况的历史文献及共识平面文白异读情况,对精见组文白异读的层次进行分析。

关键词: 宁河方言    精见组    文白异读    历史层次

中古精见组字的读音演变,是汉语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宁河位于天津市东北部,《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其划为冀鲁官话保唐片蓟遵小片。从地理位置看,宁河地处京津唐大城市群的中间地带,从周边方言的影响看,宁河的南边,直接与保唐片天津小片相邻,西边则接近北京官话区的怀承片。同时,这一区域因历史和经济因素,向来是东北往来华北地区的必经之地,受到东北官话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宁河方言形成过程中,受到周边强势方言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通过考察精见组字在宁河方言中的今读,可以对精见组字在这一区域的演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精见组声母在宁河方言中的今读情况

在宁河方言中,精见组声母存在明显的齿间音,即[tθ、tθ、θ]组。我们将宁河方言精见组中读作齿间音的字列表如下:

宁河地区以外,在冀鲁官话及逾期毗邻的方言区中,还有一些地区的精组字存在齿间音,读作[tθ、tθ、θ]的现象,如属于胶辽官话区的日照地区及属于北京官话区的天津武清地区。此外,还有部分地区精组字红印子读为齿间音,如衡水地区,细音字存在[?、?、s]和[tθ、tθ、θ]自由变度的情况,如河北巨鹿地区。此外,邢台广宗地区精母和从母仄声都读擦音[θ],例如“增、僧”。清母和从母平声读[tθ]。

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看,与齿间音[tθ、tθ、θ]这一组齿间音,与[?、?、s]的发音部位相似,舌尖的位置发生轻微的变化即可实现发音的过渡,所以发音习惯的不同导致齿间音[tθ、tθ、θ]在某些方言中存在。

从调查情况看,齿间音应是宁河方言中的底层读音。目前齿间音[tθ、tθ、θ]组的表现在老派中基本稳定,但是在新派中存在不稳定的情况。不稳定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是演变为舌尖前音[?、?、s]组,这主要是因为宁河虽然属于冀鲁官话区,但是实际上其地处与北京官话、东北官话的交接地带,受到周边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的强势影响,同时受到近年来普通话推广的影响,具体表现是宁河老派中的齿音字表现较多,新派的齿音字数量大大减少;第二,是逐渐演变为舌尖中音[t、t]组,例如口语中“我在**”句式中的“在”读为[tei],这类演变的辖字较少,在新派的口语中基本已经消失。

在目前关于音变的宏观研究中,同时存在“语音规律无例外”及“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的观点,“所谓‘语音规律无例外的论断只适用于连续式音变,而‘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的论断只部分地适用于离散式音变”①。通过考察宁河方言中精见组的语音表现,可以说齿音字是一种离散式音变的表现。第一,离散式音变,是以音类为单位的变化,只有在演变完成时才能显现出来,在演变过程中,只表现为语素的语音形式的改变。宁河方言中,精见组读作齿间音[tθ、tθ、θ]的同时,[?、?、s]并没有从音系中消失;第二,离散式音变在音变条件方面是历时的,齿间音与舌尖前音的演变,正是语音历时演变的过程,而不是共时平面音类系统分类的问题,没有产生能够表达文白两类意义的差别。因此,齿音字的演变作为一种离散式音变,并不是精见组声母文白异读的构成因素,而叠置式音变则是精见组声母文白异读的主要形成方式。

二、精见组声母文白异读的表现

古精见组在细音前发生腭化,是汉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语音演变。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看,声母的腭化,同与之想拼的韵母有很大关系。因为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方言的腭化程度不同,可以从记载宁河方言的相关历史材料和共识平面的语音表现两个方面分析该地区精见组声母文白异读的具体表现。

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顺天府志》存有《宁河关志方音》,零散记录了距今百余年前该地区的一些语音现象。其中记载:“顺天人……语耕若精,与宁合同”“严更之更则音若经”“给,相足也……宁河人读若纪声”,上述记录可以概括为:耕,读为经,更,读为经,给,读为纪,由此可见,见组字在当时已经发生了腭化。

上述文献中提到的具体辖字,在今宁河方言中存在文白异读现象,具体读音如下表所示:

第二,是受到了普通话推广的强烈影响。在自源性变化的基础上,大量的新词依靠普通话的推广进入宁河方言,两种语音形式同时出现,形成文白异读的现象,这属于叠置式音变的表现。具体而言,作为汉语语音演变的重要机制,介音i、y影响声母的演变,从而使腭化前后的读音在演变过程中形成叠置,构成文白异读。

三、精见组文白异读的历史层次

在清代中后期政府推广官话的材料《正音通俗表》中,古见晓组字在细音前读作[t?、t?、?],这是目前可见的官话韵书中见组字腭化现象的最早反映。由此可见,清代中后期,即十九世纪中期,见组腭化这一当时官话方言中的语音现象已经开始对其他方言区产生影响。《顺天府志》是十九世纪晚期成书的,从历时的角度而言,是方言的早期現象。

存在文白异读现象的方言中,白读层是早期的、底层的语音形式,文读层是晚期的、外来的语音形式,这是方言研究中的一般观点。但在具体讨论过程中,文白异读的历史层次并不能简单地以整个读音为单位进行讨论,而应以某一音类为单位进行讨论。下面通过分析宁河方言中“客”字的文白异读具体表现说明。

“客”,溪母开口二等字,在方言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存在文白异读现象。白读层中声母已经腭化,读作?i?,这种读音形式符合冀鲁官话的特点,东北官话中也同样存在这一现象。《中原音韵》时期,“客”就有两读,“皆来、车遮两韵并收……(拟音)分别为kiai、ki?”②,这两个音经过发展演化,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白两读的两个音,它们的演化过程为:

kiai →k?(今文读音)

ki?→?i?  (今白读音)

由此可见,宁河方言中,见组字文白异读的情况比较特殊,文读层读音和白读层读音是叠置于共时平面之中的,即文读层读音的声母层次要早于白读层读音的声母层次,文读层读音的韵母层次却晚于白读层读音的韵母层次。

以上是对宁河方言中精见组字演变的相关分析。宁河方言受到周边多个强势方言的影响,相关语音现象的历史层次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40.

②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

[1]李如龙.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J].语言研究,1999(1).

[2]刘勋宁.中原官话与北方官话的区别及《中原音韵》的语言基础[J].中国语文,1998(6).

[3]钱曾怡.古知庄章声母在山东方言中的分化及其跟精见组的关系[J].中国语文,2004(6).

[4]王福堂.文白异读中读书音的几个问题[J].语言学论丛,2006(32).

[5]王洪君.文白异读、音韵层次与历史语言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王临惠.天津方言阴平调值的演变过程——兼论天津方言的源流关系[J].中国语文,2012(1).

[7]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地理语言学视域下宁河方言的语音特征及其演变研究》(52WU150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