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
【摘 要】 构式语法理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立以来,受到国内学者的极大关注并应用于汉语研究,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但目前该理论还处于创建和完善阶段,一些概念术语、研究方法等在引入时还存在疑问和争议。因此本文就构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作一些说明,厘清各种概念表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构式语法 理论 方法
一、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大致可以归为四种:一是Fillmore的构式语法;二是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三是Lakoff和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四是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Fillmore等人最早在生成理论的框架中提出了构式语法,对后来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Langacker创建的认知语法也被认为是构式语法的一种。Goldberg在1995年创立的题元结构的构式语法分析法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中典型的构式语法理论;Croft于2001年创立了激进的构式语法理论。这四种构式语法理论既有共性的地方,也有分歧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是这几种构式流派都认同构式是形义结合体这一根本性观点。不同的地方体现在对构式的划分上。Goldberg追求构式的整体性,将语素、词汇等也看成是构式,而Fillmore和Kay则认为语素和词汇具有不可分解性,因此不是构式。国内大多数学者同意后者的看法,后来Goldberg也认为将语素看成构式不合适。但总体上,国内学者大多认同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有关汉语构式的研究大都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关注论元结构的变化,很好地结合了构式语法和功能语法,采取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从构式义看组成成分的各种语义语用现象。
二、构式语法的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有关,并以它们为理据。构式语法作为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认同这一观点。Goldberg(1995)指出:“构式表达的意义是与人类基本经验情景相关的语义结构,构式义本质上是多义的,是以隐喻关系聚合起来的意义集合”。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事件和场景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框架。一定的认知框架和视角映射到语言中就形成了一定的句法结构。认知语言学家发现框架成分和句法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性,由此受到启发。他们认为不仅认知框架会对句式产生作用,反过来句式也会影响框架的概念化结构,句式本身对特定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的编码作用,即构式的的场景编码作用。这意味着我们不是简单地从一定视角将认知框架成分映射到句法成分上,而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整个构式。构式将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场景和事件进行编码并储存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形成了一定的构式义。因此构式具有体验性和象征性,是对反复出现的场景和事件提炼的结果。
三、构式的定义
Goldberg(1995)将“构式”的定义为:如果用C代表独立句式,把C看成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C能够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Fi或Si的某些特征不能从C自身的组成成分或其他已有的句式预测出来。构式是一种形义结合体,这里的意义不仅指语义,还包括功能。传统语法认为一句话的意思是由句子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组合而成的,这就是句意的组合性(compositionality)。而Goldberg在1995年说:“完全以词汇为基础的或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不能解释英语中的所有语言数据。具体的语义结构和与其相关的形式表达必须被看作是独立于词项而存在的构式”。构式语法认为句子的意义并不完全是由其组成成分带来的,句子本身有独立于其成分的构式义,也就是形式、语义或功能的某些特征不能从句式的组成要素或其他已有句式中精准地预测出来。这种“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是构式的一大特点,其实就是一种非组合性(non-compositionality)或非推测性(non-derivability)。但是将不可预测性作为判定构式的必要条件会使很多简单的句式如主谓句式“她很漂亮”不在构式语法的研究之内。因此Goldberg在2006年指出某些语言结构型式若有足够的出现频率,意思可能会被完全预测出来,但它们也是构式,不可预测性不是确定储存于心智的构式的必要条件。这一说法明显扩大了构式的研究范围。
英文中的使动结构如“He shoved them into a corner”,在传统语法分析中shove被分析成及物动词且是一个三价动词,因此可以给He, them, corner赋格。但在分析诸如“Frank sneezed the tissue off the table”这类特殊一点的句子时,传统语法的方法似乎就行不通了,因为sneeze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后面是不可以接名词的。相对于传统语法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构式语法理论采取自上而下的分析,认为这是一个使动构式(cause-motion construction),sneeze是不及物动词但是用在使动构式中时,由于构式义大于动词义便会产生构式压制,sneeze会遵循构式的使动义。由于构式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框架,所以当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句子时人们完全可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四、构式语法的研究范围
构式语法认为从语素到词、习语、句子乃至语篇都可以看作是构式,这样是为了达到构式在内涵理解上的一致性。但Goldberg(2009)指出将构式限定于有结构的语言单位,语素以及其他单位语素构成的词不再视为构式。有些学者根据构式的组成部分是由固定词项填充还是开放性的将构式分为实体构式和图式构式两个类型。实体构式只有一个实例如习语“beat around the bush”。而图式构式是部分或全部开放的,因此它的实例不止一个。如“T比S·G”就是一种图式性的差比构式,它有“老王比老李勤劳”、“她的手腕比碗口还粗”、“情况一天比一天差”、“他比女人还女人”等不止一個的实例。
有些学者认为不可预测性是判定构式的必要条件,因此将构式研究限定在那些传统语法无法解释的习惯性表达上,而构式语法是对传统语法或生成语法的补充。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狭隘,因为构式语法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遵循语言的体验性原则。从理论上来讲构式语法适于分析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不仅仅是一些特殊的不符合传统语法规则的语言现象如习语等固定表达,也包括常规的句法现象。
事实上就作为图式性构式的句式而言,其不可预测性明显低于作为实例性构式的习语。因此句式有比较强的规则性和可分析性。但是通过观察上面的差比构式,我们发现这种规则性和可分析性会随着进入构式的成分发生一些变化,形成不可预测性由低到高变化的连续统。
五、构式语法的研究方法
构式语法注重的是日常生活经验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强调单层面性、非派生性之类的特征,主张基于使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基于使用的分析方法是指在语言使用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构式的特点。构式语法反对演绎法和还原法,不赞成深层或表层结构的区分、基本形式和派生形式的区分,也不赞成通过“构造”看不见的成分来解决问题。Goldberg提出了“基于用法的模型”,认为归纳法比假说-演绎的分析模式更具有现实性和解释力。她还指出了论元构式的一般分析程序:首先通过构式成分的某些成分和句法特征不能从其成分推出论述一组构式的存在;然后在“基于用法的模型”的指导下详细调查其具体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构式的句法框架并分析其题元结构;分析题元角色和动词参与者角色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进一步论述构式之间的传承性关系,重点论述构式的多义性和隐喻性。
但如何对构式作出分析,构式语法似乎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操作方法。因此就有学者认为分析构式特征时无法完全放弃传统语法的那一套还原法。对句式生成和演变过程进行描写时无法绕开对成分及成分之间关系的还原。
六、构式语法在汉语中的应用
1995年Goldberg的构式语法创立,1999年张伯江将其应用于汉语双及物构式的研究,此后构式语法在汉语中的研究不断增多。目前构式语法在汉语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如双及物句式、被字句、把字句、使字句、存现句等的特殊句式和汉语习惯性表达如“爱V不V”、“都是N”、“A不到哪里去”等。陆俭明先生曾说过汉语中的这些特殊句式和习惯表达无法用传统的“主谓宾”、“施动受”的句法研究思路进行解释,因而他认为构式语法是一种新的补充性的句法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一方法建立在人类认知和语言的共性基础之上,在分析和教授一些汉语句式方面,优于传统的思路。陆俭明在构式语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式-语块”理论来分析汉语句法并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就句式性构式而言,构式语法理论注重分析表不同功能的同一句式之间的承继关系,注重研究构式的多义性、原型性和隐喻性。就习语性表达而言,构式语法理论注重分析构式义的形成以及相似构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即构式家族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另外,国内学者不仅将构式语法应用于汉语研究,同时还对构式语法理论本身进行研究,使其不断完善和深入。
目前国内构式语法研究呈现出以下几点特点:一是引入构式语法理论介绍其概念内涵、理念及方法等;二是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来观察、分析、解释汉语事实进行个案研究;三是对构式语法的操作可行性、应用范围等方面作出述评,分析构式语法的优势和劣势。
七、总结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表达是形义结合体,其形式、语义、功能等方面具有不可从其组成部分推测出来。这种“不可预测性”充分体现了认知语言学中的完型理论,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构式语法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能够解释传统语法不能很好解释的语言现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论上的优势。但另一方面构式语法仍处于理论建构的初始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因此不仅仅需要进行理论性的探讨,还要加强其应用研究,运用理論来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的过程中检验和完善理论本身。
【参考文献】
[1] Adele E. Goldberg:《运用中的构式:语言概括的本质》,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Adele E. 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苏丹洁,陆俭明. “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J]. 世界汉语教学,2010(4).
[4] 施春宏.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J]. 汉语学报,2013(2).
[5] 王寅.构式语法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