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污染在江西高校新媒体平台中运用的规范分析

2019-09-12 03:50钟宇
市场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

摘 要:网络污染,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网络污染,主要指的是网络信息污染,它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污染在信息渠道的扩展也肆意增长,且日趋严峻。新兴传播方式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也容易突破人们的心理戒备。网络给人类的交流与通信带来的便捷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但也带来了十分严峻的信息污染难题。大学生是年轻一代群体的代表,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新媒体背景下,他们对网络的使用也十分频繁,所以网络污染也必将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一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等管理层人员的重视,治理措施也在不断出台和完善当中。

关键词:网络污染;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7-0139-02

一、 新媒体背景下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污染问题现状

(一)大学生在新媒体背景下获取网络信息情况

以移动电视、网络、触摸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大学校园中得到广泛应用。大部分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与手机,且对于上网都是驾轻就熟,平常获取网络信息的方式也多是通过自己的手机和电脑。近年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更是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渠道增多。调查显示,使用手机、电脑、报纸杂志、电视和其他媒介获取信息的学生分别占被调查者的94.8%、85.5%、39.7%、18.5%、8.6%,使用手机获取信息成为大学生的主流方式。从大学生获取的网络信息内容来看,娱乐新闻类和时政新闻类占最大比重,达到了73%左右,而相比较之下,大学生勇于获取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则略显不足,只占大约35%。

(二)大学生遭遇的网络污染问题现状

由于信息社会不可避免地具有廉价生产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倾向,加之计算机和网络自身的内在逻辑所产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自身的某些缺陷,也使信息无限制地急剧增长,以至于人们常常遭遇过时、有害、垃圾的虚假信息、色情暴力、损人利己的丑恶信息以及造成文化侵蚀的信息的困扰。被调查的高校大学生中,有79.4%的大学生表示遭遇过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80.2%大学生表示曾遭遇过“被迫接受”淫秽色情信息的问题;还有47.6%的大学生表示曾遭遇过网络信息带来的文化侵蚀。当遭遇这种网络污染,大学生的态度也具有两面性。一种是积极反应,坚决抵制;另一种是消极反应,任其发展甚至参与其中。从调查结果来看,60.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反感,坚决抵制;56.5%的大学生会置之不理,任其发展;还有39.7%的大学生会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17.3%的大学生会参与其中,对一些造成网络污染的信息进行回帖或者传播。从这些数据可知,一部分大学生的网络素质还有待提高,对网络污染缺乏积极主动的行为反应,有的甚至成为二次信息污染源。

(三)网络污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我们不能看轻且贬低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污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学生自主评议显示,86.1%的大学生认为,接收过多虚假的污染信息,容易使其形成错误的三观,并且剥离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认同;72.3%的大学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很容易在网络污染的传播中遭受侵蚀;74.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污染容易引起新的病态心理需求,进而导致信息社会的畸形;还有38.7%的大学生认为在检索查找信息的过程中,有害的垃圾虚假信息耽误了他们的查找时间,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四)网络污染的防治

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网络污染成形。首先,从起源来看,信息生产者出于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并且政客政治诉求的多样化表达在互联网,于是虚假、错误的信息呈现在了大众视角;其次,由于缺乏職业道德素养,加上监管力度不大,网络污染信息肆意被传播;最后,主要接收信息的大学生们,由于缺乏自主的信息筛选意识和能力,不具备独立思考和辨识的意识,很容易被主流垃圾污染信息带偏。因此,防治网络污染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60.65%的大学生认为要加强信息管理、完善网络立法;59.8%的大学生认为要注重信息质量建设,加大打击网络污染的力度;70.2%的大学生认为各媒介主体要增强责任意识、增强行业自律性;还有64.8%的大学生认为要提高信息受众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二、 网络污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影响及原因

以上调查表明,新媒体背景下,江西省高校内网络污染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过时、有害的垃圾信息淡化掩盖正常的、真实的信息,大大降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

其次,有违社会公德、腐蚀人们灵魂的淫秽色情、不文明的诋毁谩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打斗等丑恶信息博人眼球,打乱正常网络秩序。

最后,经济社会全球化、一体化、多极化背景下,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各种文化激荡、思潮涌动,污蔑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各种政治谣言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和渗透。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污染泛滥,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关部门职能的缺位和错位。首先,我国的网络立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网络污染治理这方面的法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继续完善,其适用范围、惩罚制度也有待进一步讨论。其次,政府对网络污染问题的治理也不够重视,虽然以前也一直有所行动,但是到2018年两会,才正式提出来引起公众的注意。资料显示,2018年3月3日至3月20日,全国两会于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光孝寺方丈明生法师出席会议并提交《加强网络信息污染治理》议案。明生法师在议案中指出:网络信息污染问题“扰乱网络秩序、煽动不满情绪、诱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安全、侵犯公民权益,甚至侵蚀、颠覆维系社会安全的主流价值观”。不过我们也应该庆幸,网络污染问题引起了政府足够的重视,我们有理由也应该相信政府在不久的将来会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网络污染问题。当然,公安机关打击力度的加大、大学生自身网络素质的提高也必不可少。我们衷心希望,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污染问题会得到有效妥善的治理。

三、 对改善当前网络污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建议

当前,网络污染集中表现为精神污染,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甚广,且清理难度很大。全国高校应重点建设校园网络文明,教育学生文明上网,抵制和清除网上有害信息的影响。当前,需要研究和推进的工作是:改善全国高校信息媒介中心及建设校园素质网络,重视审查网络中的流量引导和非法信息传播,提升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并增强其心理培训。

(一)改善全国高校信息媒介中心及建设校园素质网络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媒技术加速渗透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在网络污染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和地位。为了加快遏制及打击,不良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的传播,高校应该加强信息媒介中心的更新和改造,使得各高校在应对网络污染问题上,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换言之,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在新媒体上的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主防范意识,扼杀传播的根源。

近年来,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为各高校改善全国高校信息媒介中心并建设校园素质网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为落实以上政策:

1. 应尽快开发大学生校园素质网络软件,用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并且导入时事热点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其活在当下,减少不良媒体对其心理的剥脱。力求丰富软件形式,增加动漫和综艺的形式,融会贯通,将素质教育提升环节寓教于乐,以此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资源,积极录制网课,通过网课和面授相结合的形式,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多项选择的机会,并增加高校大学生课外学习网络素质教育的渠道。

3. 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生源情况及学生阅读浏览偏好,成立属于自己的校园素质网络数据库,并可以在省际范围内以及全国范围内进行联动互通。在全新时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浸泡在网络世界,缺乏良好校园素质网络建设的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容易受到垃圾信息的侵蚀,由于大学生缺乏自主辨认和清除有害信息的能力,加之受污染的信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媒介传播,良好的校园素质网络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4. 大学生可以组建自己的网络小组,分享自己对于特定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学生和校领导之间的互识互通,与此同时,巩固学生与多维群体之间的纽带。

(二)重视审查网络中的流量引导和非法信息传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拥有更多言论自由,社会文化对大众的认同度和包容度也与日俱增。但这并不是网络流量失实和非法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上迅猛传播的理由,经调查发现,通过一些权钱交易,主流媒体上的热点时讯通常被各大自私自利且具有极强商业性质的包装公司霸占,他们将宣传卖点包裹成普通大众不能轻易识别的流量信息,通过积攒网名的讨论和关注,博取卖点。而正是这些荼毒的卖点,每日吸引成千上万的当代大学生进行阅读。流量引导和非法信息的传播是隐蔽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很多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容易成为流媒歪曲的对象。对此,政府部门更应该重视网络中流量引导的审查和非法信息的查处,还新媒体一片纯净的绿地,同时防范大学生被欺骗、被诱导于未然。

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总是亦步亦趋的,在新媒体网络的信息宣传中,同样适用。在审查环节中,政府部门可以宏观和微观举措并举,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审查人员的培训,修订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审查技术,强调规范审查,并且加大处罚力度。对涉及邪教宣传、黄色暴力、违法犯罪的消极现象零容忍。

(三)提升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增强心理培训

现代化步伐加快的过程中,不少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和自我认同缺失,并且,这一问题已经由现实社会传播至网络虚拟世界。各高校应主动发现大学生在网络障碍方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调查或开设心理学公开课和选修课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正确三观的输出。如果发现创伤学生,立刻登记备案,加强沟通,并采取多形式的举措,对创伤学生进行开导,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特殊举措,对学生进行管控,克制其轻生念头,以防意外,避免其误入歧途。法律意识的培养在网络世界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时刻宣传法治观念,督促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也要做到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马海燕.习近平的“青年中国说”[EB/OL].[2017-12-2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12-20/8405074.shtml.

[2]何坚石.网络信息污染问题研究[J].現代情报,2005,25(2):129-131.

[3]陈桂香.大学生遭遇信息污染的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103-104.

[4]刘雪竹.高校校园网络利用现状及信息污染情况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15):57-58.

[5]张劲.网络媒体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2):119-121.

[6]张晓明,李爱民.试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德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1(9):21-22.

[7]诸凤娟.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8-50.

[8]徐培华.论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教师教育学报,2010,8 (1):87-90.

作者简介:

钟宇,江西赣州人,江西财经大学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