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玉国
摘 要: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一批民国古地图,材质为机制纸,耐折性及延展性均弱于传统宣纸。相关地图因年代相对较久、保管不善等原因,出现破损、断裂、污渍等情状,亟待进行保护修复。为对相关藏品进行处理,从其现存实际情况出发,拟定保护修复方案,采用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开展了抢救性保护修复。经过保护修复,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民国古地图;保护修复
1 藏品意义及保存现状分析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是我国首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海博物馆,旨在发扬“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瀚海文明和优良的传统。在此目的指引下,收藏了一批珍贵的古地图和航海图。尤其是一些清晰展现、跃然纸上的反映上海地区城市、道路变迁、航道演变的精准绘制地图,无疑对我们研究近现代上海地区概况、历史发展沿革以及航道演变等方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科学保护修复好相关图纸,让其以完美的效果展示给游客及研究人员是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相关图纸藏品几经流转至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因年代相对较久,且长期折叠、卷叠存放,无良好保存环境,其现状不容乐观。肉眼可见便存在水渍、图纸断裂、折痕严重、污损等情况。其中尤其严重的是地图背面很多断裂处被后人或用牛皮纸贴糊,或用传统医用厚胶带粘贴。牛皮纸和医用胶带粘贴虽然客观上起到了短期保护效果,但就长远来看,存在影响效果、纸张酸化、纸张继续断裂的可能。且医用胶属于生物医学功能性胶黏剂,去除特别困难,相关图纸医用胶带因贴合时间较久已出现脆化、发硬等状况,随时可导致海图出现破洞等现象。
2 保护修复方案拟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以及《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在保护修复过程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遵循“最小干预”及“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采用传统技术与先进保护理念、科技方法相结合的修复手段,根据文物情况慎重选用化学药剂。拟定采用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选择材质、颜色、纹理等与本体接近的纸张将海图进行拼接、加固。具体程序为脱酸—画芯加固—揭除牛皮纸及医用厚胶带—去污清洗—拼接—托裱加固—砑装。修复所用材料主要为有机去污剂、楮皮纸、红星宣纸。
具体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如下所示:
3 保护修复实施
3.1 脱酸
每件文物在实际保护修复前需进行表面无损酸度测试,酸化严重的文物(pH值≤5.0)进行脱酸处理。脱酸液选用以纳米镁盐为主体的复配脱酸液,该脱酸液能将脱酸后的纸质文物pH值提高并长期保持在7.5以上,且具有一定的加固效果。脱酸方法是将文物平铺在两层隔离网中,采取传统脱酸方法处理。
3.2 地图湿蒸颜料加固
进行装裱修复,类似地图图纸在时间上已经比较悠久,一般不会出现走墨现象,因此在装裱前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是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这些图纸有很多带颜色的标注,如民国时期测绘地图图纸上有黑色或红色的“甲”“乙”“丙”等字样,另有一些红绿等颜色圈注遇水都会溶解,这给装裱修复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基本上每张图纸都采取了放入蒸锅熏蒸和放入骨胶、明矾水固色等方法。将图纸折好,外包牛皮纸,最外层套上一开口保鲜袋,放入大号蒸锅中蒸2个小时以上。这样做的原因是:图纸上遇水容易溶解的墨色、图文,在充分熏蒸之后墨色开始变得加固,轻易不会再发生脱墨现象。待熏蒸结束,图纸晾干后,需调入骨胶和明矾水,用毛笔将容易脱墨的图文轻涂一遍,进行再加固。
3.3 去除牛皮纸及医用胶带
经过熏蒸和加固后的图纸已经基本比较安全,这时方可开展下一步工作。将海图平放于装裱台上,用清水将海图喷湿。待海图充分吸收水分后,开始“揭”的工作,即将海图正面及反面没用的胶带纸、原加固牛皮纸等统统揭掉。这些东西不揭,修复工作无法进行。牛皮纸、医用胶带这些东西异常难揭,在揭的时候,对图纸的干湿度要求非常高。若图纸太干,胶带粘性太足,揭的时候非常容易将图纸一起带起。如果图纸太湿,胶带轻揭时图纸非常容易烂掉,一揭就是一个大洞,且有很多白色颗粒状胶黏剂残留。因此,揭掉这些东西是一项既需要耐心又耗时的工作。在揭裱时可采用有机溶剂将胶黏剂一点点去除。
3.4 地图清洗
待修海图由于历史较久,普遍非常脏,故在揭裱处理后,需用大量温开水将图纸轻轻清洗一遍,洗掉图纸上黑色和黄色的脏东西。一般情况下,每张图纸都会用掉约25升水。
3.5 托纸、贴条加固
揭裱结束后开始贴条、托命纸工作。将断裂图纸拼接完好之后,在断裂处用拉力强的楮皮纸进行贴条加固。图纸都是机制纸,拉力较强,装裱后容易反翘及开裂,对贴条及第一层命纸的要求特别高。命纸选得好才能减少反翘、开裂情况发生,故一般情况下采用纸张柔软、拉力足的皮纸。
3.6 视情况做镜片处理
托过命纸及加固“条子”后的图纸,根据保护或展示需要,可以采用中国书画装裱加镶镜片处理。选取湖州双绫厂出厂的绫为材料,上纸托好,上墙绷平启用。按照画芯镜片所需尺寸裁好,镶于图纸正面四周。镶好的图纸需要晾干后方可开始“上复背”工作。复背一般可上双层,算上命纸,在原图纸部分总共为三层,一般宣纸类的画芯三层已足够上墙绷平,不会开裂。但是從实际操作情况看,三层还是不能满足此类图纸需求,即便是三层上墙也会出现部分崩裂情况。为此,一般在复背上完后还需清水再上双层宣纸,这样图纸后面相当于有了5层宣纸的保护,上墙时才能减少崩裂的风险。即便是有5层宣纸的保护,该类图纸也不能采用宣纸类画芯的上墙方式(即上好复背后立即湿着上墙)。事实上还是要采取5层复背上完后晾干,待完全晾干后再喷水重新上墙的方式,方可确保万一。如此,在上墙绷平后,方可取下裁直、砑平,修补结束。
4 几点思考
通过对大清一统地图等图纸保护修复,得出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晚清及民国测绘的有较清晰比例尺的地图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历史资料。
第二,机制地图纸张不耐折,易碎、易断裂,故不宜采用折叠、卷叠等方式进行保存,建议以平放为主。
第三,已出现折痕、断裂的机制纸质古地图不宜采用牛皮纸封糊或医用厚胶带贴合。
第四,机制纸质古地图修复比中国传统宣纸修复难度要高。
一幅机制纸古地图保护修复看似简单,事实上在修复时采用了诸多步骤,经历了反复上水、晾干的过程。一般一张海图需要7个工作日的时间才能修复完毕。其中很多过程都需要耐心、细致,不能操之过急。如在修复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有疏漏,必然导致“托”“贴条”“上绫”“上复背”“上墙”“绷干砑平”等过程重头来过。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图纸自身材料问题。同时图纸还有很多原断裂处贴了牛皮纸、医用胶带等,这些如果处理不干净的话,会导致已经到了最后一步,发现修得不满意,然后整个工作又重新来过。
秉承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尽最大努力,采用传统手工装裱方式,对机制纸张地图进行修复,保护珍贵的文物资料。相关修复方式是可逆的,若干年后,对修复效果不满意,即可揭开重裱。这种揭肯定比原先贴透明胶带、医用胶带的方式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的通知[Z].2014.
[2]陈廉.1940年桂林版《救亡日报》的保护修复[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30):4.
[3]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上海:中华书局,2013.
[4]童芷珍.古籍修复技术[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杨正旗.中国书画装裱大全[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