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王 雪,杨昕卉 ,林景卫
(1.牡丹江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2.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3.牡丹江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4.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随着智慧校园、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与智慧教育不断地相互融入,传统的教学结构正在逐步被新的教学理念所代替。利用智慧教育环境来对教学进行设计,特别是有关茶文化的相关课程,将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智慧教育环境下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采取在线协作学习,课堂面对面学习,以及在线讨论、测试的方式进行混合式学习的一种模式。主要强调互动、情境、混合式、互相协作学习。
中国自古就是茶的故乡,有记载的茶文化始于神农时代,至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如今,茶文化的交流是沟通全国各族人民、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合作伙伴的最佳的方式。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包含茶叶本身的层面,还包含茶文化的内涵,更多的是代表了中华精神与文明。从基本的茶渗透到了农学、绘画、书法、医学、礼仪、宗教、诗词、影视等各个领域。对茶文化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表面,要深入到内涵中。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如此丰富的茶文化的学习,必须紧跟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建立一个适合中国茶文化学习的新学习模式。
智慧教育环境下中国茶文化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是针对茶文化学习而创建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恰能够统筹线上、线下学习优势,提供真实的讨论、协作环境,将打破传统教学中时空的局限性,实现课堂与学习的互补,即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实现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分成三个部分:混合式协作学习框架分析、混合式协作学习内容设计、混合式协作学习反馈与修正。
混合式协作学习框架分析主要是对中国茶文华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具体分析,来采取不同的方式设计学习内容。混合式协作学习内容设计就是根据具体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方法对中国茶文化的内容进行设计,包含:内容、方法、策略和形式,可以选择的多媒体手段也很多,如:物联网、智慧校园、虚拟现实、情境再现等。混合式协作学习反馈与修正就是根据内容的设计展开学习,之后去分析评价学习效果的好坏,通过反馈再来指导教学设计。
图1 智慧教育环境下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搭建
智慧教育环境下中国茶文化的混合式协作学习策略的实施主要是在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框架下来完成的。通过前期的设计,采取混合式协作的方案来具体实施学习内容。
混合式主要是线上、线下加讨论的方式展开学习。线上通过智慧教育的网络资源,来学习基本的内容,并通过互助探讨来搜索优质资源,来完成基本内容的学习;线下主要是课堂讨论,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展开师生讨论、同学间讨论、内容探讨、请假专家讨论的方式,使线上所学知识在这里得到进一步扩充和解疑;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来对感兴趣的知识进一步探讨,并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目的;最后就是情境再现,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需要全方位理解的内容情境化。例如:各地的饮茶文化就千差万别,生硬的文字是很难记忆的,到处实地体验也不现实。如果实现情境再现,通过多媒体、话剧、动画等方式实现不同差异的情境,就可以更清楚更形象的体验和记忆。
协作学习主要是混合式学习的补充,在各个环节都需要大家共同协作来完成,这样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茶文化富含了文、理、农、医、艺术、哲学、历史等各个学科,相互协作能取长补短,更能促进茶文化更好的交流。并且在协作中,每个人的角色都非常重要,这样会增强每个同学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混合式与协作式的结合,使整体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具体的设计应用中,选取了具有和国外沟通作用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评价。通过教学实践,运用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来对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有关茶文化的翻译内容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学习内容分析、学习情境设计、混合协作式内容设计、评价与反馈、创新与改进的方式来展开授课。对采取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前后有关中国茶文化翻译的比较、以及和传统的授课方式展开对比。对比发现,采用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的学生学习中国茶文化翻译后,能更好更快的接受所学的内容,并且可以熟练应用,而传统授课方式的学生只能通过翻译表达基本思想,中国的茶文化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因此智慧教育环境下中国茶文化的混合式协作学习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对茶文化的领悟,应用到所学的知识中去。
智慧教育环境下中国茶文化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是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设计的一种全新的、适合时代要求与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理念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可以更完善的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并且通过实施应用证实了其可操作性、方便性和优越性。希望通过此方式的学习能给中国茶文化的流传、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