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读书祛病佳话

2019-09-11 06:59
新传奇 2019年31期
关键词:口吃读书

古人有语:“饥读之可以当肉,寒读之可以当裘,孤寂而读之可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可以当金石琴瑟也”,“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汉代的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读书可能是世界上最高明最划算的治病方式。下面举几例医案。

治抑郁  据传我国古代《韩诗外传》中有一个名叫闵子骞的人,此人功利心强,贪图名声,几多忧闷,烦躁抑郁,终年如此,积癖成疾。读过圣人孔子的著作后,对世界万事万物豁然开朗,终于找回了平常心,所积心病与身体的“骚痒”一并被祛除无余。

祛头疼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也许都注意到书中一个“读书祛头风”的趣事:三国时期的陈琳颇具文采,所写讨曹檄文甚是犀利。一日,曹操头疼病复发,随手拿起陈琳的文章读起来,刹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意间竟感到精神焕发,久遭困扰的头疼病因此而“痊愈”了。这令他颇为惊喜,连声说道:“此医我病也!”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享年85岁,其长寿秘诀有一条就是嗜书如命,以读书舒心养生。他晚年罢官,归隐故里“身杂老农间”长达20余年。其间,他除常与乡民饮酒吟诗外,还把读书疗法授予百姓,写有一诗:“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

治气痛症  清代《老异续编》记载一桩奇事:白岩朱公患气痛症,发作时每每因吟诵杜诗数首而获缓解。

治弱智症  《汉书》记载:汉文帝少时笨脑,通过“读颂奇文”,弱智症不药而愈。后来他当了皇帝,能日理万机,而且提倡节俭,多施仁政,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治忧虑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何以解忧》一文中说:“就我而言,讀诗,不失为解忧的好办法。不是默读,而是读出声来,甚至纵情朗诵。”

治口吃  文史学家张默生儿时口吃,见人不能出一语,原名敦纳。1919年,他考入北京高师后,发誓矫正口吃。他广搜古今中外关于演讲、辩论之书,如《战国策》《盐铁论》《神灭论》《谷神不死论》等,凡可能者,无不购得精读朗诵。他还结识一辩论对手,名曰“杠友”,每至周日,他们到校外互杠不休,常筋疲力尽,饭不能下咽,然以此为快。坚持两年,张默生终去口吃之病。

美容  郑逸梅的《幽梦新影》曰:“面目之可憎与否,不在美丑,在于其人之曾否读书,所谓‘腹有读书气自华也。”

治体弱多病  秦瘦鸥是现代作家中传导“读书休息论”和“读书治病说”最为热情的一个。他在《休息读书论》一文中真诚而不无得意地介绍他的经验:“我自小多病,但又最怕服药打针,几乎每次都是依靠着《西游记》《封神榜》《江湖奇侠传》《福尔摩斯大探案》等书,从而获得充分休息并恢复健康,近年则把金庸、梁羽生、琼瑶三位先生的巨作为药物,以对抗伤风流感,乃至心脏早搏等,几乎百试百验。”

为何坚持诵读诗文能祛病延年  摘取过诺贝尔奖桂冠的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说得好:“西汉时的刘向曾有一句名言:‘书犹药也。书的作用非保健品可比,烦闷时,书是安慰者,让你处变不惊,宁静致远。书是人心灵的净化器,认真读书能达到超然升华的境界。许多疾病来源于不良的情绪和不良的品行,读书是最好的心理疗法和道德规范。读书万卷,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使自己精神、品行不断进入新的境界。这就是读书‘医愚。”盖因诵读动脑,可加速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大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读到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情节,还会激发人的青春活力,使人心驰神往,乐而忘忧,从而克服病患。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经常诵读诗书,不仅可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还可兼治精神忧郁症及慢性疾病。不少国家的医院中纷纷开设病员图书室,意大利还出现了“诗药有限公司”,以诗为药,对症售诗。治病之难,在于治心,读书恰是通过心境来调整、教化、培养人们对自己各种“病情”的正确认识与理智对待。病疾在心,唯有医心,才能治根。书是医心最好的良药。

猜你喜欢
口吃读书
“维生素”大口吃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孩子口吃,家长巧应对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口吃最佳治疗时间在6岁前
我谈口吃与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