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夜间经济才能留住人

2019-09-11 18:53
世纪人物 2019年9期
关键词:京城文化产业消费

为城市增添活力

日前,北京市推出13项重磅举措打造“夜京城”,为夜间经济设定三级目标:打造主要面向游客的4个夜京城“地标”;在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等多地打造夜京城“商圈”;将夜京城“生活圈”定位于居民密集的区域,助力城市文化、市民文化的发展。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北京市打造“夜京城”的初衷在于增加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对北京现有的城市功能进行挖掘,发展夜间经济可以刺激就业和税收。”除了通过释放人们夜间消费的潜力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外,打造“夜京城”還有助于推动北京继续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首都经贸大学陈立平教授认为,夜间经济是衡量一个大城市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很重要的指标。“夜京城”政策丰富了居民休闲生活,为城市注入了时尚与活力,增加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精神文化内涵。

文化专家指出,夜间经济也不必是纵欲式狂欢、无休止消费,还应该有各种文化消费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人们不可能每天大吃大喝、泡吧唱歌。”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说,夜间经济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能否提供满足各种人群消费的产品,满足差异性的精神文化诉求,也就是“上要有精品内容满足白领,下要设计有针对性的产品满足小镇青年”。他认为,“归根结底,只有文化能让夜间经济留得住人”。

在根据文化消费特点进行相应调整的同时,还应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院硕士生导师杨剑飞认为,生态气候也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夜晚相对寒冷的北方,文娱项目重点只能放在室内,而相对温暖的南方,在晚上可以打造很多户外的实景表演活动。

为文化产业搭台

夜间经济也正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夜间经济从时间与空间上为文化产业搭台。”白明说。比如,文化产业中的演艺活动需要人们利用大块时间进行参与,发展夜间经济适合为非零星时间可参与的文化活动提供空间。

陈立平认为,夜间经济政策还可以推动具有本地传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比如前门饭店晚上的京剧堂会、人们晚间饭后消遣或接待朋友的茶馆等场所,既能够供游客体验北京文化,又能够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这些地方特色浓厚的文化产业在政策的一定鼓励下,将会有很大发展。

专家们对文化产业的夜间发展前途充满期待,但都提到,不同于部分国家多年来发展形成的传统,我国的夜间经济由政府主导打造,繁荣发展夜间文化产业的前提,在于政府正确地规划引导。

为文化夜生活配齐设施

夜间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经济规律,也不能一味地延长营业时间。白明认为,政府不应强制营业点的关门时间,在健康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要利用好夜间时段,关键在于尊重经济规律,关注大众需求。

杨剑飞提出,文娱产业作为文化消费一个重要的层面,始终跟吃喝游购娱结合在一起,所以整体的综合效应尤为重要。与夜间经济相关的文化部门也都注意到这一点。比如除了展览,上海博物馆还推出了各种文创咖啡、精致点心,促进了一系列消费行为。上海国泰电影院在推出“跨零点影院”模式的同时,还将推出夜间电影主题书吧、音乐茶座,延展电影消费内涵。

从历史角度来看,许多国家的夜间经济,主要是以红灯经济为起点发展起来,因此专家们指出,政府需要在发展夜间经济的过程中,从概念、业态、标准等方面正确把握。陈立平认为,夜间经济的发展也取决于整个国家的法治,特别是商业立法本身,夜间经济一定要加强监管,可以通过列出清单,对鼓励和禁止的内容进行明确划分。

交通方便与否是人们决定是否参与夜间活动的重要因素。陈立平说:“夜间经济应该以车站为中心,形成车站经济,这是夜间经济的载体。”据了解,北京地铁于7月19日开始实施延时运营方案,为方便人们进行夜间活动,每逢周五及周六,地铁1号、2号线沿线各站末班车发车时间推迟到次日零时30分以后。

专家们对夜间经济的未来十分看好,“如果尊重客观规律、软硬件设施到位,那么夜间经济不愁发展不起来。”白明说。(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猜你喜欢
京城文化产业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京城之夜,文化之夜
关于辽上京城营建的几点浅见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京城:请听雕塑家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