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病给养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能引起猪业巨大的经济风险。在养殖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防控。
关键词: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0.070
0 引言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各地均有发生流行,其是目前危害养猪业的5大主要疫病之一,由此可见其对养猪业造成的风险有多大,其发病会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虽然养猪场对该病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但还是时有发生。
1 病原
该病的病原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其属于巴氏杆菌科放线杆菌属的成员,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兼性厌氧,有荚膜,无芽孢,能产生毒素[1]。其不能运动,生长发育需要在有v因子的环境中。将其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培养,可见其具有明显的β溶血。从病料中分离到的病原菌呈现出两极浓染的情况。通过人工对其进行培养,其呈现出丝状。病原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能在低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中生长良好,生长的菌落呈现黏液状。在巧克力培养基上通过24~48h的培养后能生长出不透明的菌落,菌落直径为1~2mm。该病原有2种生物型和15种血清型。目前发病较为多的是血清1型、5型和7型。在这些血清型中具有交叉反应,但交叉免疫能力较弱,通常不同疫苗间保护较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其对干燥、消毒剂和高温都敏感,容易在干燥环境中失活,使用普通的消毒剂就能将其杀死。在60℃的温度下,经过5~20min可使其灭活。该菌对一些抗生素具有抵抗力。常见的不敏感的抗生素有杆菌肽、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
2 流行病学
该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是在4-5月和9-11月发生[2]。如果猪在经过运输及受到环境的刺激后就更容易发病,在饲养管理不良的养殖场也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也被称为“运输病”。该病的传染源为病猪和带菌猪。传播途径为通过直接接触或者病猪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对环境形成污染,尤其是对饮水和饲料以及空气的污染容易造成感染。病猪排出病原主要是通过鼻液及咳嗽的痰液和口腔以及气管内的分泌物。当环境中通风较差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当饲养中的圈舍内密度过大,猪群过于拥挤时也容易造成疾病的迅速传播。隐性感染的母猪还可以通过仔猪将该病进行传播。该病的易感动物为猪,各种年龄、性别及品种的猪均有很强的易感性。其中2~5月龄大小的仔猪的易感性最高,发病后死亡率也最高。
3 临床症状
该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病急,食欲下降,体温上升,甚至可以高达42℃左右。病猪的主要症状出现在上呼吸道,表现为呼吸困难和气喘,咳嗽,病程较长的病猪有严重的气喘,甚至不能呼吸,从口腔和鼻腔中流出红色或粉红色的泡沫状的液体。有的病猪还可见有腹泻症状。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淤血情况。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腹下、四肢以及耳部等。病猪多出现急性死亡。有的病猪没有死亡,逐渐转变为慢性病例。
4 病理变化
对发病猪进行剖检后发现其病变按照发病的快慢可以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4.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发病的猪表现为呼吸道内含有大量的红色的液体分泌物,分泌物带有血液。在气管和支气管中含有最多。肺泡和肺脏的间质出现水肿情况,肺脏也有出血和充血的病变。还有肺炎的病變,这主要发生于肺脏的前部和下部,在后上部位,尤其是在主支气管周围会出现有界限清晰的出血性的突变区或坏死区[3]。
4.2 急性型
急性型的病变为肺脏两侧出现炎症表现,多发生在肺脏的尖叶、膈叶和心叶等部位。病灶轮廓清晰,触之坚实,外观可见其呈现出紫红色。病猪还表现为严重的纤维素性胸膜炎。
4.3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的病变多为该病继发细菌感染后导致肺炎病变变化为脓肿,常与胸膜发生粘连,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性物质。
4.4 慢性型
在膈叶处有大量的结节,这些结节大小不等,在结节周围有结缔组织包裹,肺脏与胸膜相粘连,有的病例还可见其与心包处也有粘连。
5 诊断
该病通过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对其进行确诊还需要通过实验室技术。在实验室诊断主要是应用细菌的分离培养,镜检、生化试验以及血清学试验可以做出确诊。病原分离是在发病肺脏中取样,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和鲜血琼脂平板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h后可见有圆形的菌落生长,其呈灰白色,边缘整齐,中央略微向上凸起。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镜检,应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病原菌呈红色,两极浓染,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在生化试验中,病原菌能对葡萄糖麦芽糖等产酸,但不产气,而对甘露醇、木糖等不发酵。VP试验呈阴性结果,而尿素酶为阳性结果。将病原菌和盐水混合后制成悬液,与标准阳性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结果可见有凝集现象。由此可以确定病猪发生该病。在诊断中还需要同一些相似的病进行区别。常见相似疫病有猪肺疫和气喘病。猪发生猪肺疫病后表现为多部位皮肤出现红斑,主要是出现在耳部和颈部,这些红斑指压褪色,病猪的咽喉部肿大异常。由的病猪还表现出关节肿大和跛行的情况,由此可以和该病相区别。而气喘病的病猪表现为体温正常,剖检后肺脏肿大异常,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表现为肿大异常,切面为黄白色。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该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尽量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防止在其他猪场引种时将病原引进。如果确实要引种,需要对其进行检疫,而且在引进养殖场后要注意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经过30d后,如无发现临床症状,才可混群饲养。猪舍要保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和清洁的环境,避免猪群在环境较差的条件下,还要避免猪群发生拥挤。要对猪舍进行勤打扫和勤消毒。这样可以减少环境中的病原菌。该病可以通过应用疫苗来进行控制。目前应用灭活疫苗可以对该病形成控制,能显著减少病原的死亡率,但其不能阻止肺脏出现病变。母猪的母源抗体能有效保护仔猪长达2月。弱毒疫苗可以终身免疫,但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常会出现毒力返强的情况,在临床上应用较少。该病的预防可通过应用相应的药物,主要应用的药物有土霉素和泰乐菌素,应用的量为在饲料中添加0.1%和0.02%。在预防性用药时,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轮换使用。
6.2 治疗
该病的治疗可应用抗生素,在应用药物前最好对病原进行药敏试验,这样可有针对性的进行选用药物。该病的用药方案是大剂量和用药期较长,通常是需要连续用药7~10d。慢性病猪用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要淘汰处理。
7 结束语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后引发的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病猪感染后表现为呼吸困难以及从口鼻中流出泡沫状的液体,最后直至死亡,在日常养殖中应注意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征,何日文,崔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有效防制措施[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4(2):45-47.
[2]吕蔚,殷娟岭.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5):114.
[3]朱贵松.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及防控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8,14(12):159.
作者简介:范爱兵(1975-),男,山西长子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预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