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综合防治

2019-09-10 06:51:57王兰茹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诊断

王兰茹

摘要:猪增生性肠炎又被称为增生性回肠炎,它是由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主要危害保育猪生长阶段的育肥猪。临床上患病猪主要以持续性的排出血便,顽固性或间歇性的腹泻为主要特征。该文主要结合一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了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关键词:猪增生性肠炎;诊断;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3.074

0引言

猪增生性肠炎是由专性胞内寄生菌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以顽固腹泻、间歇性腹泻为主要特征的肠道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在猪群中传播流行会严重影响到保育猪和生长猪的生长发育,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猪群生长发育迟缓,停止生长发育。发病时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还会导致猪群在短时间内死亡,使养殖场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胞内劳森菌在猪肠道细胞中繁殖生长,所以常规的抗生素难以达到细胞内部,药物治疗效果普遍较差,需要长时间的治疗。近年,随着养殖规模不断增加,很多养殖户存在不合理的引种行为,使带菌猪大量引人养殖场内,导致疫情传播流行,危害十分严重。

1发病经过

2018年9月下旬,某养殖户从外地新引进7周龄的断奶仔猪55头,引进后立即对猪群进行分群处理。引种1周后,在猪群中陆续出现异常发病情况,患病猪表现出顽固性腹泻,排出带有血液的粪便,有个别仔猪在出现临床症状前1天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情况,能正常采食正常饮水,第2天发现排出带有血液的粪便。发病后,养殖户立即将患病猪单.独隔离养殖,并尝试使用常用的抗生素进行治疗,3d后没有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发病猪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并且向原有猪群传播蔓延。据调查,该批次的猪在引进前没有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也没有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养殖场也没有构建比较完善的疫苗免疫程序,养殖场的整体卫生环境较差,粪便严重堆积,大量污水横流。

2流行病学

养殖场的患病猪和隐性带菌猪是该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菌主要存在于感染猪的粪便中,粪便中的病菌存活时间达10周以上,排出的粪便污染飼料、饮用水和外界环境后,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该种疾病在养殖场内传播,与多种因素作用有密切联系,例如养殖密度过大,猪群不合理的混群养殖,温度突然发生变化,长途运输,引种不合理,没有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疫苗免疫不当,养殖场环境卫生恶化,饲料中各种抗生素添加不合理,均会导致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猪增生性肠炎除了危害猪外,还可以危害多种动物。养殖场内存在大量鼠类是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一个主要源头。

3临床症状

不同年龄的猪感染增生性回肠炎后,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患病较轻时,患病猪不一定会出现腹泻。仔猪断奶到育肥阶段,常表现为采食欲望下降,并出现间歇性的腹泻,生长发育不良,通常在发病4~6周后逐渐康复。患病猪因为肠黏膜出现炎症或脱落坏死,会出现局部性的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进而呈现持续性腹泻,生长发育迟缓,饲料利用率下降,体表皮肤苍白被毛杂乱,有时还会出现零星死亡。增生性出血性肠炎主要发生于生长猪和成年猪,呈现急性型贫血经过。急性型的患病猪主要表现为突然腹泻,排出沥青状的黑色粪便或带有血液的粪便[1],在短时间内就会虚脱死亡。也有个别的患病猪,仅表现出皮肤苍白,未表现出异常的排泄情况,但是会在挣扎中相继死亡。发病过程通常为15~25d,有的患病猪停止生长,发育成僵猪,有的患病猪在衰竭中死亡。

4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的病死猪解剖后,能发现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肠道组织。小肠的后段、结肠的前段和盲肠组织的肠壁严重增厚,表面粗糙不堪,浆膜下和肠系膜下存在广泛的水肿现象。肠黏膜呈现树脂状的褶皱[2],黏膜表面湿润,但没有黏液附着,有时在黏膜表面会附着有颗粒状的炎性渗出物,黏膜显著增厚粗糙。坏死性肠炎的病变,还能看到顽固性的坏死病灶和炎性渗出物。局部性肠炎能看到肠肌肉组织显著肥大,病死猪的小肠的存在大量凝血块,结肠中有混杂血液的粥样粪便[3]。采集病变的肠道组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发现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导致未成熟的长线上皮细胞畸形排列,有时还能看到大量坏死的细胞碎片和嗜中性细胞。

5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猪小肠后段和直肠黏膜进行涂片,选择使用镀银染色法,将涂片充分染色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发现致病菌被染成黑色,结合该种特征性变化,能判定致病原为胞内劳森菌。

6治疗

胞内劳森菌属于细胞内的致病菌,通常抗生素很难作用到细胞内部,因此药物防治效果较差,治疗难度较大。确诊后将患病猪单独隔离养殖,并做好养殖环境的清理和卫生消毒工作。临床上泰妙菌素是防控该种疾病的最有效抗生素。患病猪肌肉注射泰妙菌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0mg/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另外对于慢性病例可以选择使用泰妙菌素按照50mg/kg体重的量饮水,连续使用15d,对于不能饮水的患病猪,应该静脉注射葡萄糖苷氨酸溶液(主要是由葡萄糖43.2g,氯化钠9.2g,甘氨酸6.6g,柠檬酸0.52g,柠檬酸0.1g,无水磷酸钾4.35g组成,将上述药物溶于2000mL的注射用蒸馏水中,采用上述治疗手段,连续治疗2周左右,患病猪的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对于发病过程较长,用药效果较差的患病猪,应该立即淘汰处理。

7预防

要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封闭化的养殖模式,避免随意从外地引进猪群。养殖场如果需要引进新猪,一定要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和疫苗免疫接种,保证抗体水平达标,并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合格后才能混群养殖。另外还应该保证饲料的营养价值全面,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减少各种应激刺激。各个生产环节均应该执行严格的卫生消毒机制,定期对猪舍内外部环境进行消毒,及时清理猪舍中的粪便堆积发酵。发病后由于患病猪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因此应该增加补液盐的数量,这样有利于保持猪群电解质平衡,提高身体抵抗能力,促进生猪生长发育。对于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后,仍有少数猪身体瘦弱,贫血采食量下降的,应该每头肌肉注射1次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每头猪注射4~5mL,这样能加速食欲恢复,促进生长发育。

8结束语

猪增生性肠炎是生猪养殖中很容易发生的一种肠道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在养殖场传播流行和养殖场内部的多种致病因素有很大联系。当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时,胞内劳森菌就会大量繁殖侵染,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导致猪群发病。结合该种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和发病情况,养殖户需要构建针对性的防护方案,强化圈舍的卫生清理和卫生消毒,构建良好的猪群结构。

参考文献

[1]郭铁刚.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2(11):135.

[2]郭丽兰.猪增生性肠炎综合防治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4(6):29.

[3]蒋庆余,徐洪江,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综合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0(7):175.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诊断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探讨
新农村(2016年12期)2017-01-12 09:17:18
浅析大豆食心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吉林农业(2016年12期)2017-01-06 19:39:33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51:16
浅谈猪喘气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在当代汽车维修中的应用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