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公关三十年再聚首

2019-09-10 07:22
公关世界 2019年23期
关键词:公共关系公关

主持人王兵:听说几位老师为了今天这个相聚都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尤其是翻出了很多老照片,这些老照片的背后有很多故事是我们这些后辈不知道的,今天就有请这些老前辈们根据这些老照片与大家分享一下当年的故事,故事的背后可能有激动、有成绩,也有辛酸。

崔秀芝:这张照片是1985年照的。这张很有时代感,是1985年我组织的一项大型的公关活动,当时是为了发起一项推动国家实行政策的大型公关活动:建议国家领导应将发展中西部地区和老区摆到国家议事日程上,尽快在全国推广实施。为此,举行的大型公关活动。

我是一名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正确的。但是,我采访中发现,许多中西部地区非常贫穷,如果仅仅是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再这样下去,东部越来越发达,中西部越来越贫穷,国民经济的剪刀差必定不断加大,中西部地区和老区会越来越落后……所以我认为国家应当把中西部地区和老区的发展摆到议事日程上,不能再拖延了。否则,经济上的剪刀差将会导致中国政治上的不稳定。

于是,我就提出了这种想法和这个问题,想到用举办大型的公关活动来呼吁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我事先到西柏坡,要得到平山县的县委支持,并达成一致。首先组织西柏坡的老乡,到北京前往中央领导的家里,让“老房东拜访老房客”向中央领导人提出:我们要政策、要发展、要生存。他们讲了四句话:解放前我们养活了党中央,解放后我们搬上了半山岗,想当年是小米加步枪,如今是半年糠菜半年粮。隨后,在京举行“北上下乡”活动新闻发布会,有18位当年中央在西柏坡的领导到了会议现场,江苏省组织了十家获得国家金奖的企业北上下乡送货到西柏坡,有南京熊猫电视机、蝙蝠电扇、常州的金狮自行车、苏州香雪海冰箱等,这些发达地区的大企业参与这次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老区,也到农村进行了一次农村市场的调研。大型活动策劃的时候,要考虑到对参与者有要求,也要考虑到他们能得到什么,既要支持老区,又能得到他们所需的农村市场调研。

在这种情况之下,尤其是春节的前夕全国货运紧张,就组织了18辆卡车送货,集中在《人民日报》大院。这张照片就是十家企业的厂长或党委书记在《人民日报》召开调研会。各项工作就绪,我们就直接送货到西柏坡,并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上,召开了发达地区如何支持老区的对接活动。之后又组织了平山县领导在石家庄地区专员带领下,前往南京和江苏省经委主任对接,具体谈如何支持发展老区。轰轰烈烈的系列活动,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邓颖超同志(周总理的夫人)表态:看来发展中西部地区和老区,中央应该摆到议事日程上了。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到,要促成。活动效果:时隔几年后,中央就实行了相关政策,全国推行发展中西部地区和老区。对此,我内心还是宽慰的。我认为,公关人员就应该为国家的发展做一些努力,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做一些工作,这就是我们作为公关策划人所具备的社会责任和我们的爱国愛民的心。

我总结了一下将近40年公关策划历程的感悟,也许对我们的同行能够有所启发,能促进相互的交流,这四句话,酸甜苦辣都有:公关策划40年,岁月流速只等闲,谁知其中甘与苦,笑看人生勇向前。我是70后,但已是39公岁,我希望年轻人,我们的后继力量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公关策划人都应当走在时代的前沿,推动社会的发展,策划目标应该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推力,公关策划的宗旨是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公关策划的要求是以国民利益为重任,社会责任为本质,公关策划的理念是创新思维、方案可行,目光前站、可持续性。公关策划的结果要求是以社会效益为前提,企业的效益必然在其中。最后提出:大胆创新要细心,敢于担当讲原则,不怕艰苦为国民,人生价值求贡献。

这是我40年的经验,40年的创新,40年的发展,40年的总结,40年的理论,40年的实践,也体会出我40年的艰辛。这是我人生策划40年的创新思维和40年的感悟,谢谢大家。

明安香:《公关世界》杂志与中国公共关系一路同行近30年了,很不容易。希望“2019公共关系(博鳌)对话大会”能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大会。为此,我应会务组的要求,翻箱底,好不容易找出了这样一张老照片。

这张照片是1987年6月22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大会之后的第二天,23日召开的全国公共关系首次研讨会部分同志合影。这个会是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大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前排中间(左六)是我们的首任会长安岗同志,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 ,我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出国的推荐信也是我的导师安岗同志签的名字,他为中国的公共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次会议的总策划和组织工作是东生同志(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副所长),我全程参与了协会筹备成立过程中的调研报告、可行性报告和申请报告草拟定稿等工作。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性决定发布以后,东生同志深受鼓舞,说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尽可能让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新闻研究的成果服务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反复商议,所领导提出,可以考虑开展公共关系学研究,既与新闻学研究相联系,又可以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做出独特的贡献。

那时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公共关系,于是所领导就给我下任务,率领一个课题组专门开展公共关系的研究。当时,所领导为我们配备了精兵强将,课题组成员基本上都拥有硕士学位,都分别懂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外语。所领导提出,中国的公共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一定要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要结合中国实际,针对中国实践,并能够指导中国实践,当然也要充分借鉴吸收西方公共关系的先进经验。当时的初步规划是,一立即开展公共关系的国情调查研究,二全力以赴研究、编写、出版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关系学著作,三筹备正式成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四是面向全国普及推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关系,促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中国企业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根据以上原则和规划,1984年11月,我们课题组即兵分五路到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浙江和湖北等地开展全国公共关系萌芽和实践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反复研究、几易其稿,终于编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学著作——《公共关系学概论》(1986年11月正式出版)。

怎样把公共关系在全国推广起来呢?应该说当时,我们对怎样在中国推广无人所知的公共关系本身,进行了公共关系策划。第一要在国家主管经济领域的《经济日报》上发表关于公共关系的社论,强调认真研究和开展社会主义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在《经济日报》上发表国营企业成功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调研报道,以活生生的事实展现在中国企业开展公共关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当时《经济日报》的总编是安岗同志,我的稿子写出来之后经东生同志审阅签字,我亲手把社论和通讯送到《经济日报》社。1984年12月26日,《经济日报》在第二版头条显著位置刊发了社论《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公共关系》,下面配发了关于公共关系的长篇专题通讯《如虎添翼——记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的公共关系工作》。《经济日报》属于中央的直属媒体,能就当时鲜为人知的公共关系专门发表社论是非常难得的,这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说这是我们为中国公共关系的诞生和发展做的第一次成功的全国性公共关系策划。

照片中,前排中间(左六)就坐的是我们的首任会长安岗同志,前排左边第一人是我,时任新成立的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的副秘书长。仅就我现在还记得认得的,这张照片里还有大家现在非常熟悉的专家学者,第三排左四是郭惠民,他从当年开始就一直在为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稳步发展和国际交流做着踏实细致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排左七是廖为建,他是中山大学的学者,也是中国公共关系的开拓者之一。他与王乐夫教授合写的《公共关系学》这本书,与我们写的全国第一本公关著作,在月份上仅相差一个月 。可见他们为中国公共关系的理论建设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令人感动的是,当年他曾亲笔写信给我,诚恳地希望能就读我的公共关系学博士研究生。遗憾的是,因为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如愿。更为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使得中国公共关系事业损失了一位重要人才,这让我颇感伤心。前些年,安岗同志在三亚去世了,再加上廖为建,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初创时期中的一老一少都去世了。

但是,如今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中国公共关系现在已经是事业兴旺、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军人物,为理论的创新、领域的开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重要贡献。我感觉到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确实是前途似锦,因此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能为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全方位发展继续砥砺前行,不断赢得更大的辉煌!

参考文献:

[1]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招收首届(谐称“黄埔一期”)硕士研究生,安岗同志任总导师。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于1997年9月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3]根据中国公共关系协会2019年3月出版的《新时代?新作为:中国公共关系的全球实践》(王大平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一书,其《重要发布篇》中关于《“改革开放与公共关系40年”影响力公共关系著作》公布,王乐夫、廖为建著《公共关系学》由辽宁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

汪秀英:各位朋友大家好,这张照片是2010年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年度最佳管理案例评选工程的颁奖典礼现场,我的一个企业策划案例获得了年度最佳案例奖,全国一共10个案例获奖,这10个案例是从全国500多个案例中优选出来的,这也是其中唯一一个公共关系学管理案例。

说起走上公共关系学的研究之路,我是听着明安香老师的课程,看着明安香老师的教科书,走向公共关系研究与实践这个领域的。从1989年开始到九十年代,我们一年确定一个主题,一年研讨一个公共关系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研究的问题逐渐拓宽,每一年研究的问题和水准都在逐渐地深入与提升,从而推动中国公共关系学科走向了越来越高的研究阶段。1994年,我开始招收公共关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当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山大学同时启动公共关系硕士研究生方向的培养,开启了公共关系学高水准的系统性研究阶段,并把这种研究工作引入到实践的操作领域。

从1993年開始至2003年,我担任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公共关系学主讲教师的工作。这期间我们录制了公共关系学广播的课程(1993年),拍摄了公共关系学的教育片(1997年),还对中国公关教育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拍摄教学片(视频课程)的过程中,我专程到广州请廖为建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公共关系教育的发展历程,廖老师积极地支持我的工作,所拍的教学片堪称经典,感谢廖为建老师对中国公关教育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

另外我在拍摄教学片的过程中,还专门设立了一讲展示公关礼仪,当时我请的是李兴国教授给我们做礼仪讲解与演示,李兴国教授在礼仪方面是专家也是大家,他非常系统而完备地展示了公关礼仪的方方面面,使我的公共关系学教学片达到了很好的观看与指导实践的效果。1998年,这套公共关系学教学片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音像教材二等奖(一等奖是杨振宁的物理学)。这套教材在录制与制作过程中,我作为主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专访了著名的企业家和专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公共关系学教学体系。后续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6年之多,在各地方电视台也持续地播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公共关系实践人才。

九十年代初中期开始,我们走上了公关策划之路,真正将公关理论与公关实践有机地结合。在公关策划十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动了企业公共关系事业和城市形象建设的发展。这张照片就是公关策划的一个结晶,尽管这是北京大学举行的管理案例评选活动,但是能把公关案例融进其中,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个案例就是我在做了数十家企业策划以后,于2005年做的北京蓝景丽家CIS导入与企业文化建设与策划工作的总结,当时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企业的文化体系、服务体系、业务运行体系等完备地构建起来并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从而使其在几百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这张照片就是在北京大学获得的中国最佳管理案例颁奖仪式上的留影。

在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我们这些人年龄都不小了,都已经退休了,但是这些人在公共关系领域还在继续发挥着余热,这可能也是给年轻人树立一个榜样,让大家更多地去研究公共关系,去深入地探索公共关系。我希望中国公共关系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运行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跟上科学技术进步的脚步,使其融入到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講述中国故事的大潮之中,让中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谢谢大家!

李兴国:刚才两位前辈和秀英都讲了中国公关是怎样一步步走来的,我讲的是让中国公关走出去的体会。这张照片是在1999年9月8日拍摄的。记载着世界传播大会在英国召开的事情。主办方有联合国、欧盟等。主题是“政治经济趋同(Political economy convergence)”。他们气势汹汹,胸有成竹地要讲他们的理念,他们认为世界政治经济会趋同。理由是现在是网络时代,都用电脑,电脑是英语的,外国发明的,我们要想跟上现代化就必须得用电脑,用电脑就得会英文,用英文就得接受他们的价值观,世界就趋同了。

参会时,我先手绘一张太极图,我发言的时候一边展示太极图,一边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中国的太极图,有阴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世界是多元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动,相合相生。中国文化讲‘和而不同’。世界政治经济不一定趋同。我的笔记本电脑虽然是在加拿大买的,但是我们已经有中文录入软件了,我们也可以用中文进入现代化,进入电脑时代。”

第二,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公共关系现状。我于1985年夏到中国大陆第一个设立公共关系部的白云山制药总厂考察。从此开始研究公共关系。此后写了很多案例放在我的书里,直到今年我主讲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公共关系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公共关系实用教程》(第五版)“十三五”修订版,白云山案例还是作为经典案例保留。我还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企业公关,公关教育,例如我在高校办短期培训班到高级公关班,师资班。1989年开始办公关专业,扩招,由夜大到日校,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历程。中国公共关系理论不断发展,公关著作如雨后春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每年一次全国大会,每年一个主题,每年一本书,我们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从实践、理论、教育、传播,中国公共关系得到全面的、蓬勃的发展。我们的发展一开始就建立在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我的第一本书请中国公关协会创会主席安岗写的前言,他强调“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是11亿中国人民的事业……我们要用服务,也就是说用热心办事,不讲空话来创造中国公共关系的特色”。我的这本书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公共关系,不是向人民币看齐的公共关系。虽然我们拥抱世界,改革开放,但是我们坚定地立足于中国的公关。

我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的公关也在不断创新。举例就是我提出的五要素组织识别系统(CIS)。欧洲的CI是视觉一要素,传到日本增加理念识别与行为识别成为三要素。我原来是学马列的,我有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在中央党校读研究生时钱学森给我们讲系统科学,我有系统理论基础。上世纪90年代初,一次在CIS研讨会上我听到了三要素理论,觉得这个不是闭环,因为人耳聪目明,人接受信息视觉占83%,听觉占11%,还有触觉、味觉等接受系统。这个人聪明不聪明,得有聪才有明,要有听,有看。列宁说过:只要你唱起《国际歌》,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国际歌就是听觉识别系统。另外,识别一个组织还要讲环境,我们看今天博鳌的会场,我们挂的会标,我们麦克风上的标志,播放的音乐……构成一个信息场,这就是环境识别,军营、教堂、城市都有环境识别。于是,我就在三要素CIS基础加上“听觉识别系统”“环境识别系统”构成五要素CIS场。把这一理论成果发表在论文和著作中。与会代表感到很惊讶,没想到中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我们中国的公共关系不光能吸收外国的文化,而且能够创新西方产生的理论。

最后还有一个体会,这次在欧洲两个半月,在法国参加了第一次中法文化交流,既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感到了遗憾,觉得公共关系太必要了,好东西拿去了人家不认。我们的政治局常委去了,北京市的领导去了,法国市长没有出席,这是公关没做好。因为地点选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场地,你到联合国跟法国搞交流,所以巴黎市长不高兴就不出席。会场一进门是一个京剧捉鬼的钟馗在跳,背景播放着京剧曲调,外国人不知道怎么回事,都绕着走,毫无亲切感。巴黎是花都,来个天女散花多好!会场上编钟、针灸、鼻烟壶、扇子、风筝等有很多中国的文化元素,但没有任何说明,没有志愿者,一大堆外宾在那看,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能不能买。见到此状,我拿笔记本撕纸写价签,外宾才知道这是可以买的。所以我当时想到感受文化学的重要,否则,再好的编钟、瓷器、国粹、京剧不介绍,不沟通,别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好东西得让人觉得好才有价值,好文化让人觉得是好文化才有意义,这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体会。回北京后我在“感受经济学”的基础上整理出“感受文化学”并第一次在北京市文化局做了报告,本次大会让提供照片,我就想分享这张照片。谢谢大家!

李道平:感谢《公关世界》举办了这次公关会议,这次会议选择在公共关系跨界发展新时期,我认为这个主题选择在当前是非常重要的。刚才叶书记说,现在是中国近代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我完全赞同叶书记这句话。

公共关系也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对于跨界发展,我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现在社会的创新发展非常需要跨界,在创新学里面,创新技术里面,多个要素的组合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方式。马云跨界做商业与互联网,两个组合在一起,发展成了电商,现在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非常大,这是一个跨界发展的典型。那么我们公共关系做什么呢?在中国的跨界创新发展里,我们要促成社会的很多要素的沟通、衔接、联合,公共关系界是能做工作的,知道怎么把不同的社会组织结合在一起,知道促成合作的原则和方法,所以,在促使社会的跨界联合发展里面,公关界是有独特作用的,这是我理解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公关界自身的跨界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多年来大家在讨论和实践的问题。比如公关与广告,公关与营销,公关与管理,公关与传播等,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公关学科也因为得到各个学科的营养,实现了自身发展。我个人也经历了这个发展:我在大学,本科学的是经济学。毕业后我到杂志社当记者,后来到出版社当编辑。在拟订出版选题时,我重点选择了公共关系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兴起,我觉得公共关系在改革开放中将会发生重要的作用。我组织国内公关学者、公关专家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公共关系方面的图书。尤其是全国高校教师联合编写的通用教材《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案例》,影响非常大,对那个年代的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做了集大成的工作,这些图书对推动公共事业的发展包括对公共关系学教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贡献。

我自己同时也做了一些公关方面的研究,我发现有很多东西都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根据我的研究心得,我提出:协调是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目的,也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主要方法。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公共关系协调原理与实务》,对公共关系协调的意义、原则、策略、内容、方式方法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等等,做了系统的阐述,以此与大家一起讨论,来丰富公共关系学科研究,对实践进行概括总结,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发表这些观点后,引起较大反响,甚至引发了一场大讨论,现在很多著作记载了这段历史。三十多年来,我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

感谢这次大会给我们这个机会,来进一步深入地讨论公共关系。主席台背景板上我的这张照片,是当时的国家人事部和劳动部请我去讲我的理论体系时拍的。今天在主席台上的几位老师都曾被政府部门邀请讲过课,可见中国对公共关系的重视。

企业是公关最活跃的地方。将来的跨界发展,用公关和不用公关,效果不一样。据我这些年的观察,尤其是最近一个时期政府和企业公共关系的情况,我想利用今天这个机会,问一个问题:公共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

公关的出发点不同,它的策略、行为、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做公关,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处理关系,包括跟国外沟通,总是以我为主,对客体不了解,与客体找不到利益平衡点,那公关的效果是会打折扣的,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比如,在国家层面,现在美国搞惟我独尊,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国与国的关系也是一种公共关系,现在美国不断地退群,本身就违背了公共关系的原则,其自身利益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在企业层面,就会唯利是图,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漠视消费者的利益。每年的“3.15”会公布一些企业的不良行为,这些企业出现危机,走不远或倒闭,这就是只图自己利益的结果。

我们提倡的是从共同的利益出发来处理公共关系。去年国家召开外事工作会议,会议精神体现了从共同利益出发,我们要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共赢处理关系。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采取多边主义,建立命运共同体。公共关系工作在建立命运共同体方面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范围内的治理,最后的目的是要建立命运共同体,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惟我独尊,只顾自己的利益是不行的。企业要在自身和合作者之间寻求利益平衡关系,只有与合作者建立命运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发展。

如果我今天的发言能给大家脑海里打一个问号,在做公关的时候能想到公关工作正确的出发点,我就感到很荣幸了,谢谢大家。

邢颖:大家好,我在各位前辈面前就是晚辈了。非常感谢组委会举办这样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大会,也非常感谢能够邀请我参加这次大会。按照会议的要求,因为要说三十年前的事情,我就把我保存的1989年创刊的《北京公关报》的照片提交给了大会组委会。

当时我在北京财贸管理学院做商业经济系的主任,刚才明老师讲1987年公关协会成立的同时,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起成立的北京公关学会也成立了,在北京公关学会成立之后两年,就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批准北京公关学会重新挂靠到《北京日报》社。有《北京日报》的依托,北京公关学会怎么做一些公关的宣传呢?就创办《北京公关报》,当时把创报的任务交给我,由我在学校找人、找房子进行创办。

在1989年6月份之前第一期准备复印了,第一期是由学校老师、协会、日报社与北京商学院广告专业的研究生和大学生组成的编辑部。第一期已经送到《北京日报》印刷厂了,我当时觉得第一期最后点红不是我签的字,觉得内容上不踏实,我就骑着自行车到了印刷厂,当时一看,感觉后脊梁出汗。编辑部的编辑自己拍了一张照片,没有经过同意放到报纸上了,如果没有及时地发现与制止,那《北京公关报》可能不但不会创刊,还要追责。我觉得《北京公关报》的创刊,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同时在创办这张报纸的背后还有很多的故事。

创办完这张报纸以后,当时的北京公关大家也都开始了解,后来还在《北京晚报》举行了北京首届公共关系知识竞赛,通过调研,跟老师学习,以北京公关协会的名义于1990、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中午黄金时间12:30-13:00播出。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部的大力支持下,开办了企业实用公共关系的电视讲座,每天中午半小时,连续播了几年,后来由中国劳动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为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做了我们微薄的贡献。

今天,三十年以后,回到博鳌,刚才听了五位前辈和老师的发言,有感而发,我想用下面这段话作为我讲述这样一段故事的结束:

三十年光阴似箭,三十年岁月如梭,三十年往事如烟。三十年前曾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三十年后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相聚博鳌,会老友,结新朋,新时代,正逢时。公关人不老,我们携手再出发。公关新辉煌,当还看今朝。谢谢大家!

崔秀芝:感谢《公关世界》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我愿意和公关界的同仁,继续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好地融合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间。与大家分享一个信息,中国中医药发展战略是我2000年制定的,也提出来把中医药产业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2000年在战略里提出了大健康的概念,大家都认识了大健康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把大健康和中医药向世界弘扬,有关人士决定明年5月份在德国举办中德中医药论坛。我们利用世界首届网络电视电影节,世界的著名导演都会参加,我担当此次中医药论坛的总策划,要请20个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到会上发表言论,要体现中国的、民族的、中医的博大精深,希望各位企业家若有兴趣,欢迎融入到我们国际的大市场之中。

感謝公关世界这个平台,也让我们共同在《公关世界》的引领下,继续努力向前推进,跟着时代的发展步伐融入到社会前沿,谢谢大家!

主持人王兵:能在“情系公关三十年再聚首”这样一个环节担当主持人,我非常激动,现场听到这么多前辈的真知灼见与亲身经历的一些感悟。我觉得他们分享的很多内容是永远值得纪念和传唱的经典篇章,我相信今天在座参加这次会议的同仁们,也应该有很多收获。最后我提议,请全体起立,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所有为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前辈们致敬。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公关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关剧要公关人来写吗?
公关:我们是策划和执行的超人
公关赋能的3个新边界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组织奖
公共关系特别贡献奖
嘉利公关签约自由超越公关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