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教育子女 不做“红墙里的贵族”

2019-09-10 07:22刘畅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耶夫刘伯承钢笔

刘畅

提到刘伯承元帅,人们马上会联想起“独眼战神”“彝海结盟”等词语。然而,对于军事之外的刘伯承,人们却知之甚少。刘伯承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他的六个子女中,有两个是将军,其中,女儿刘弥群是我国空军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叮嘱儿女不要当“红色贵族”

刘弥群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家中排行老三。“父亲是个很严厉的人,只要我们犯了错误,他就会狠狠地教育我们,指出我们错在哪里。”

刘弥群记得,有一次她丢了母亲买的新钢笔,刘伯承知道后很不高兴,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在战争年代,爸爸身边有一个参谋,一天他突然哭了起来,爸爸问他为什么哭,参谋回答说丢失了一支红蓝铅笔。”刘伯承拍拍女儿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人家一个参谋,丢了一支红蓝铅笔就哭了起来,而你丢了一支钢笔还不在乎……因为这支钢笔不是你劳动得来的,而那位参谋从小打草喂猪,知道铅笔来之不易。”

1964年,刘弥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书,适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开展,大学生需到农村参加“社教”活動。刘伯承知道后非常支持女儿参加。“父亲要我下去体会一下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很严肃地指出,干部子弟生活优裕,如果长期脱离群众,将会养成资产阶级意识。他说下农村是好事,不要让人说我们是‘红墙里的贵族’。”

父亲学习的诀窍就是刻苦

刘伯承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然后叫醒子女一起背书、习字。“‘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父亲常常用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之道——做学问要给自己树立高标准,严要求。”

刘伯承学习俄语的经历,成了孩子们最生动的教材。1927年11月,南昌起义失败后,35岁的刘伯承受中共中央委派,从上海来到苏联,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深造。刘伯承一下船,就被告知自己的俄文名叫“阿法纳西耶夫”,进校报到时,他仍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却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哄笑起来,原来上面已经点到“阿法纳西耶夫”了,他愣是没听出来。刘伯承从此坚定了要学好俄语的信念。

1930年,留学3年的刘伯承回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刘伯承在军事生涯中一贯遵循的原则。他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回国后,刘伯承在紧张艰苦的战争年代,在马背上构思,在油灯下写作,先后写下了390万字的军事文献,翻译了190万字的苏联教令教例等译著。

“父亲对待学习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们全家。我的记忆力并不是太好,但至今还能背诵小时候他让我们背的古文。”刘弥群说。

在父亲的教育下,刘弥群和其他兄妹全都是干技术工作出身,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猜你喜欢
耶夫刘伯承钢笔
脑壳落了都不怕
脑壳落了都不怕
钢笔没有耳朵
一韩国籍船长遭阿布沙耶夫劫持
刘伯承倒穿鞋甩追兵
一个四年级男生的故事
刘伯承倒穿鞋甩追兵
SUPPOSE SOMEONE GAVE YOU A PEN假如给你一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