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燕
摘 要:在高中学生的高中学习生涯中,教师和家长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教育的主体部分,学校和家长的关系如同行船和船帆,载着高中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基于高中学生家长和学校合作对高中学生开展良好教育的家校融通共育共进育人模式,可以有效推进家校对高中学生健康成长工程的进度.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家校共育,因材施教;家校共育,注重合作;家校共育,贵在坚持三个方面,对高中家校融通共育共进育人模式的方式进行研究讨论:
关键词:家校融通;共育共进;育人模式研究
科学规范的育人途径,需要家校合力,在求真务实的积极行动中,稳步推进家校共建的育人模式的实践。目前家效融通共进育人模式在多个学校得到应用,只要学校和家长朝着同一个方向:为了高中学生健康成长而合作、努力,必定会找到科学推进家校共建工作的途径。
一、家校共育,因材施教
每个高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才华和心里的世界。在家校共育模式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家校均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又因为教育本身是一种“用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工作,学校和家长双方都要首先顺其自然,尊重高中学生发展自身的个性基础,而不是任由家长或者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硬性塑造高中学生的品性/因此,在家校共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在寻找适合高中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方式,实践家校融通共育共进育人模式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班级中出现一个失败感很强,存在感较低的高中学生,因为性格的怯懦,在与高中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信心不足,不敢大声说话,而且平时在课间时间也较少与其他高中学生交流,独来独往.教师根据与高中学生谈心,发现高中学生的家教过于严厉,由此造成了高中学生胆怯的性格。所以教师联系了高中学生家长,与高中学生家长进行了关于培养高中学生自信心理方面的知识,以及自信心对高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教师通过与家长合作,通过暗中鼓动高中学生进行与该高中学生的主动交流,以及家庭中高中学生父母避免呵斥高中学生,而是以和蔼的态度关心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在较短时间内帮助该高中学生走出了自卑的阴影。教师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通过家校共育,因材施教的家校融通共育共进育人方式,快速帮助高中学生找到了自信。
二、家校共育,注重合作
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家校共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实现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所谓的家校共育,就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对高中学生进行教育,让高中学生得到全面的正确引导,使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合作,即及时发现高中学生的问题和困扰,并及时制定对策,让高中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让高中家校融通共育共进的育人方式体现家校合作的本质。
例如,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和家长可以及时联系,甚至家长可以对针对高中学生的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甚至家长和教师可以通過网络信息交流平台,进行及时的意见交换,及时掌握高中学生情况。在此硬件条件和学校政策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家长与教师可以保持双向交流。而在家校沟通合作方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双方应注重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家校沟通语言需要亲切、自然、大方、简练,适时地提出各自的信息和建议,以及针对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家校共育,贵在坚持
高中学生的全面成长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对高中学生长期的关系,以及在学习方面中的鼓励,还需要家长与校方配合,保持关于高中学生状态的频繁交流互动。因为高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不仅与同学保持交流,还需要与社会外界保持必要的交流。所以,高中学生的成长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家校融通共育共进育人模式中,应包含着长期合作,贵在坚持的理念和实践方式。
例如,高中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免会出现需要家长提供条件,优化高中学生家庭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情况出现,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缺乏对高中学生“重点关爱”的时间和精力,对家校融通共育共进育人模式的合作只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根据高中学生的在校表现已经师生的交流中,可以得知部分家长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对高中学生“教育的坚持”。经过校方与家长主动取得联系,对家校融通共育共进育人过程中,坚持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家长一改之前的态度,开始重视坚持对高中学生开展良好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坚持给与高中学生良好的教育,促进高中学生向着良好的方向持续进步,体现了家校融通共育共进育人模式中“贵在坚持”的作用。
综上所述,家长和学校为了促进高中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在合作的基础上,实施家校融通共育共进育人模式。家校双方应因材施教;注重合作;并坚持给与高中学生良好的引导,在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构建与高中学生实际成长规律相符合的科学的家校融通共进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谭刚.高中阶段家校协同育德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4).
[2]刘靖文.高中生涯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家校合作与互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6).
[3]佚名. 共生融合 绽放精彩——家校共育的实践与思考[J]. 好家长,2017(77):24-26.